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南京晨报》“小记者站问两会”看融媒时代地方都市报两会报道路径创新
范文

    王晶卉

    内容提要 作为地方部市报,《南京晨报》扬长避短,深挖自身资源优势,重磅打造。小记者站问两会”特色板块,以创意策划为先导。以媒介融合为契机,从内容生产到传播机制上突破创新,探索出全媒体语境下报道两会的新路子。

    关键词 地方都市报 两会报道 特色 小记者

    一、地方都市报如何在全国两会报道中凸显优势

    (一)打造差异化,寻求表达新方式

    如何在全国两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南京晨报》多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也有这样的困惑。经过前期创意策划,今年重磅推出了“小记者站问两会”的全新板块。这一特色板块,将南京的小学也拉入两会报道体系,自主设置选题。通过前后方联动,从形式到内容上找到了创新突破口,呈现出两会新闻大战中耳目一新的表达方式。从历年的两会报道看。地方媒体内容和栏目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南京晨报》“小记者站问两会”栏目,主打差异化,具有很强的身份辨识度,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特色。

    作为地方媒体参与全国两会报道的策略,“小记者站问两会”体现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力。14个小记者站学校的问题,引发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关注和热议,南京市市长缪瑞林、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言恭这、中科院院士陈骏、中科院院士邢定钰、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以及濮存昕、宋丹丹等文化界名人,不仅回应、赞赏了小记者站学校的提问,还在两会首日封上给晨报小记者亲切寄语,总计有20枚之多。新华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周跃敏对晨报这个特色栏目给予了肯定,希望明年两会能有晨报小记者现场采访的身影。

    (二)放大优质资源,彰显品牌优势

    “小记者站问两会”特色板块的打造,是对《南京晨报》优质品牌资源的深入挖掘。放大自身优势。精准定位。在两会报道中才可能一炮打响。

    “小记者站问两会”栏目有着深厚的组织基础。《南京晨报》小记者团从2003年起步,历经13年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南京市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学生社会实践团体。目前,《南京晨报》小记者团已覆盖南京市80%以上的中小学,并在80多所中小学校挂牌南京晨报小记者站。庞大的小记者站组织,是栏目有效运行的基石。

    晨报小记者的新闻素养,为栏目的实践提供了可能性。《南京晨报》小记者的实践活动每年有两三百场。在活动中拓展视野,在实践中锻炼观察能力和沟通能力,在采访中培养新闻敏感,在写作中提高文字能力,这些养分使得小记者初具“小新闻人”的素养。

    丰富的实战经验,为栏目的水准提供了保障。晨报小记者参加过很多大型实战报道,南京“名城会”上采访各国市长。青奥会上采访官员,易中天、黄蓓佳、曹文轩、巴赫、刘翔、林丹、孙杨等文体名人、明星,都接受过晨报小记者的采访。《南京晨报》小记者积极“参政议政”,是一直以来的传统。每年的省市两会。都会活跃着晨报小记者的身影。省委书记罗志军、省教育厅厅长沈健等,都接受过晨报小记者的采访。近两年。全国两会上也开始出现《南京晨报》小记者的声音。2014年晨报小记者6幅青奥画上了全国两会,得到南京市长缪瑞林的逐一点评。2015年,一大波晨报小记者的提问被前方记者带到全国两会,得到了代表委员的肯定和回应。今年的“小记者站问两会”栏目,则是对以前“小记者问两会”的升级,一改从前个^提问的形式,由晨报小记者站学校统一组织问题,辐射范围由原来的一个小记者、一个家庭,变成将校园、社会都搅动起来,让更多的小记者、老师和家长参与进来,使得问题更具代表性和关注面。同时增加了报道的影响力。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内容传播创新

    《南京晨报》以主动求变的姿态。以“小记者站问两会”的平台聚合新闻资源。组织内容生产,并通过线上线下立休式传播,来实现全媒体的转型。

    (一)生产方式:分包创作,调查者也是受访者

    媒介融合在内容的集约化生产方面,不仅表现在传媒组织的合作,还表现为内容生产的全民写作。《南京晨报》“小记者站问两会”将学校、老师、小记者都拉入调查、采访、写作体系。形成了全新的内容生产组织架构。

    根据流程,小记者站学校要发动全校学生寻找选题。小记者带着非小记者,学生带动家长,全校全民加入栏目新闻的前期制作环节。报社相当于总编室,每一个学校相当于一个部门采编室,校长是项目负责人,老师是首席记者,学生则是一线记者,家长相当于新闻观察员。在“全民生产”的氛围中,新闻制作的参与者大大增加。

    怡馨花园小学有200多名晨报小记者,校长亲自牵头抓选题。派出多位老师进行指导,全校师生商讨。并设计了调查问卷在全校一千多名学生和家长中发放,获取了第一手真实数据资料。拉萨路小学组织五年级的30多名晨报小记者带领全年级的400多人寻找两会话题,两天时间征集了30多个话题。凤凰花园城小学则组成“两会新闻别动组”,小组成员在各个学生群里进行调查,还认真采访了老师和家长们的建议,形成了扎实的调查报告。

    “小记昔站问两会”的内容生产模式。类似于分包,报社负责整合新闻生产资源,并进行后期制作。全媒体时代,个体生产力强大,由无数个体集合成的组织,则会进发出更强大的生产力。以读者需求为核心,信息选择、分析、梳理、调查、整合,以及观点的形成都由学校一站式搞定,这种生产方式节省了报社人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种生产关系,也更接近于新闻源。“小记者站问两会”的采写流程中。凋查者又是受访者,生产者同时又是用户群体,这种关系使得选题更加真实、接地气。而调查也更加扎实、接近真相。从选题视角看,小记者站提供的新闻素材大多是围绕学生群体的,课外补习、学生证的作用,困难班、春假秋假、上学时间、户外活动、生理课心理课等等,都是和调查者自身关系密切的真话题。从调查路径看,都是向身边同学、家长、老师发放问卷或采访。案例真实,样本多,因为调查者感同身受,也更容易捕捉到体现民意的观点。

    “小记者站问两会”这种深入实际的调查,犹为难能可贵。从被动的政治信息接受者。变身为政治活动参与者,小记者们通过搜集一手的真实资料。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决策提供准确翔实并有价值的参考,这是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栏目的社会价值所在。

    (二)传播机制:立体化路径,用户也是传播者

    媒介融合背景下,“小记者站问两会”在传播渠道上也进行了创新。在全媒体环境中。通过线上线下两条路径,探索了立体化的传播方式。

    南京晨报小记者团有一万名在籍小记者。都是《南京晨报》的忠实读者。和小记者相关度高的“小记者站问两会”必将受到这一群体的关注。以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来看,线下的传播度也很可观。“小记者站问两会”栏目除了每天在纸媒产品上呈现,而且通过报微结合,在线上形成传播链。“南京晨报小记者”微信公众号有30余万粉丝,以中小学家长为主耍用户群体,每天同步播报“小记者站问两会”。实现实时传播。此外,《南京晨报》的新媒体矩阵也联动发力,通过微博、微信、网站等不同渠道传播。将有效客户引流到南京晨报小记者这一个品牌中来。

    从传播轨迹看,“小记者站可两会”栏目借助新媒体,会在不同的节点爆发增长。以校园为中端,信息生产者又是传播者,同时也是终端用户。在这种关系中,让用户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传播。从报社到校园,从校长到老师。从老师到家长。从学生到家长,每一个节点都会不断助推内容的传播,班级QQ群、学生群、老师群,校园的官微、网站,教育部门的公众号等,都在不同节点上形成了传播力。

    “小记者站问两会”因为话题的相关性和贴近性强,因此线上传播精准锁定有效用户,形成特有的传播链。可以说,借助新媒体,“小记者站问两会”实现了精准分众传播。虽然受众不是全体,也没有以“大多数”为原则,但是对于避免两会报道容易出现的空泛,提高有效阅读率,这样的分众传播有着切实的作用。(作者是《南京晨报》主任记者,小教中心副主任)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