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通讯员到记者:新闻采写如何从书本走向实践 |
范文 | 何胜坤 笔者曾经做了10年通讯员,才来到《黔西南日报》当记者。回想当年,自己走进一些新闻写作提高班的时候,总希望前辈们可以给自己一些“绝招”,写出一篇让大家羡慕的新闻报道来。可是一周的培训结束后,除了知道一些新闻原则外,并没有学到什么立刻能用的“绝招”。把自己写的新闻作品与报纸上的新闻一比,总觉得还缺点什么。 这一问题出在哪里呢?恐怕是当通讯员和刚当记者的朋友最想弄清楚的问题了。笔者结合自己当了10年通讯员、8年编辑和记者的感悟,有一些肤浅的认识,愿与大家分享。 首先,先要明确怎样才能进行好新闻采写,这和我们在书籍上了解的写作训练在目的上和侧重点上略有不同。虽然表面上看来新闻采写和新闻写作都是指导如何写文章,但是普通的写作课程教给我们怎么写一件事、一个人,怎么描写、怎么叙述、怎么结尾;新闻写作也有少量的写作技巧训练,但更多是告诉我们什么东西不能写,新闻写作与小说创作有何不同等等。我们知道,新闻写作的一个原则——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所以,运用我们在书籍里学到的描写、抒情、叙述时就要小心,有些不确定的东西不能随便使用,要不然写出来的就不像新闻。 在新闻采写书籍上学到了很多原则,比如说新闻要真实,要有时效性,要有新闻价值,采访时要少说多听,不要提“你有什么感想”“你今后怎样发展”这类泛泛的问题,写作时要核实信息、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如果仔细研究这些原则,就会发现大多数讲的就是通讯员或者记者不能怎样,此外,才是我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所以,新闻采写是建立在已经具备一定写作基础之上的提高训练。因此,希望通过短期培训就成为一名优秀的通讯员是不切实际的,要提高自己的采写水平,除了学习新闻采写外,基础的东西也不能放松。很多优秀的通讯员后来也成为了优秀的记者或者文学家,就是因为他们同时也有着扎实的写作功底的缘故。 其次,之所以发觉培训班上讲到的一些新闻采写原则在实践中用不上,还因为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原则,没有让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认识。这些原则大多都是经过许多新闻工作者长期实践后总结出来的经验,但是随着从具体环境中抽象出来写入书本,变成条条框框时,就逐渐失去了原来的鲜活。如果不能自觉地在新闻采写中使用、丰富这些原则,那么它们反而会成为我们行动的束缚。 因此,笔者在这里想谈谈这些新闻采写背后的故事,看看这些原则是如何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为什么要遵守这些原则,以及这些原则和我们采访写作有什么样的关系。 大家在学习新闻写作时首先就会接触到新闻的定义,“新闻就是对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并不是自从新闻诞生时这一原则就得到了所有人认同。人类学家在非洲一些没有报纸电视等正式传播媒介的部落里发现,大部分新闻来自于闲谈,也就是说在新闻的起源过程中,有这么一段时期,流言和新闻的界限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分明。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人们逐渐认识到,为了不制造不必要的麻烦,必须把新闻与虚构的故事分开。 不难发现,把事实和虚构的故事分开是必须的,但是还不够。如果你看到了立方体的三个面,那么你就只能写这三个面。如果你想写其他几个面,那你就得换个角度。这就要求我们在遵循“新闻就是事实”这一原则时,要把自己的观点和客观事实区分开来,而且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公正反映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使新闻更加准确。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出于时代发展了,人们对于认识能力的谦虚。没有人可以认识所有的真理,也没有人可以保证今天正确的事情会永远正确。 那么,采写新闻还要不要有自己的观点呢?在新闻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到底什么是观点:只要是我们没有确凿证据证明的东西,我们的主观判断,就是观点。比如说你看到一个人,他有多高,多重,穿什么衣服等等就是事实;如果你开始写他长得好不好看,是好人还是坏人,心里在想什么,那么这些判断就已经带有你自己个人的看法了。别人可能会认可你看到的是事实,但却不一定同意你的观点。 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教新闻的老师告诉我们,写新闻要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新闻作品的生动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多数形容词都带有主观色彩,如果用得太多,你的描写就可能超出了“事实”的限度。现在,我们周围的一些新闻作品还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了文字生动,过分运用自己的主观想象。因此,只有注重事实,才能保证我们看到的新闻最大限度地接近事实,保证我们不会滥用采访和写作的权力。许多优秀的通讯员或者记者正是在这个原则的限制下,写出了大量非常生动的作品,这个挑战正是我们的职业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用这个原则来对照一下自己的新闻作品,把那些主观性太强的词句删掉,换成事实的描述,这样,自己的作品就已经开始变得像真正的新闻了。 可以看到,新闻采写中的一个简单的原则也大有来头。明白了这些道理,在实际的报道中,我们就可以运用这条原则,检验我们的作品,看它是不是真正的新闻报道。在采访和观察时,注意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公正报道我们看到的一切。在写作时,仔细地核实每一条信息。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个原则,保护自己报道的权利。这样,就可能向着成为一个合格的记者迈出了重要一步。 编辑 张垒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