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众传媒在城市文化传播中的误区探析 |
范文 | 吴江文 摘要:本文从多个实例中对大众传媒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大众传媒在城市文化传播中的误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文化大众传媒传播误区议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一、大众传媒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城市文化是城市在发展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用以指导城市发展思想、行为准则的隐形或显形的价值体系。城市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良好的城市文化,对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推动城市发展,形成城市凝聚力、城市品位、城市竞争力都有推动作用。 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大众传媒。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人已经浸泡在大众传媒所形成的环境之中,大众传媒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表明:2007年末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63座,电视台287座,广播电视台1993座,教育台44个;有线电视用户15118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2616万户;2007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6%。全年生产故事影片402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58部:出版各类报纸439亿份,各类期刊29亿册,图书66亿册(张)。据艾瑞调查,2007年,商务人士日均接触网络时间147分钟,电视66.5分钟,杂志42.1分钟。报纸36.6分钟。这些传媒对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知识结构的丰富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空间上的远程教育、时间上的终身教育在技术上已经实现。大众传媒通过对议程设置和对信息把关,准确地解读城市历史,有选择地传播信息,形成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众传媒是城市文化的缔造者和传承者。大众传媒对城市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领域,制度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则。包括政治制度、行为规范及其他各项成文和不成文制度。媒体通过传播政治制度、行为规范等,让公众形成和认可与城市相关的规范,并能在这样的规范之下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大众传媒通过时代的需要有选择地报道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人和事,促使公众形成一种利于城市发展的普遍价值选项,从而构建城市的核心价值观,又通过报道践行城市核心价值观的公众的言行来树立公众践行榜样,使更多的公众参与到其到,直至深入人心,从认可到认同。在传承的过程中,大众传媒以历史为背景,现实需要为参照,根据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需要,以开放和发展的视觉,吸纳新的思想和规范,为城市价值观注入新的内涵,寻找新的榜样。正是有了大众传媒对长沙市发展史清晰的解读,读史概今,形成了成了长沙市“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上海的大众传媒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关于上海精神的讨论,从300余条建议中筛选并最终确立了“植根历史、体现现实、引领未来”的原则。提炼出“以海纳百川而服务全国,在艰苦奋斗中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这一城市精神定的位,既符合于上海目前的城市功能定位,又符合于上海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第二次的改革中,上海在国家只有政策没有投入的试点中,走出了一条符合上海市情,也在全国具有参考意义的路子。而形成这一城市精神的动力,来自于媒体的鼓与呼不可或缺。 二、大众传媒在城市文化传播误区分析 大众传媒的传播内容和传媒的设置框架对城市文化有重塑和潜移默化的作用。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志视察人民日报时指出:“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从大众传媒的角度看,就是要求媒体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和舆论导向引导公众树立普世的价值观。但在传媒多元化的背景下,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一些媒体,尤其是城市传媒的内容选择和框架设置中,偏离于绝大多数受众的价值取向,使公众无所适众,从而影响到城市文化的构建和传承。 1误区表现 大众传媒对构建和传承城市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大众传媒植根于城市之中,受城市文化,尤其是城市价值观的影响,传媒内容的选择和传媒话题框架设置也是一个城市文化、尤其是城市价值观的折射。大众传媒在内容选择和框架设置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关注事件细节 传媒在报道某些事件时,把报道的角度落足于猎奇,过分地描写事发时的细节,以此吸引受众的阅读和观看。2007年6月,重庆市垫江县一位15岁少女被勾某引诱至一山洞强奸,并将其活埋,7天后获救。此后重庆本地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通过对话的方式将这位少女如何被引诱至山洞、双方的对话,以及如何被活埋、如何自救等细节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再现了案件发生的过程。为受众提供一个全面的事件经过本无可厚非,但由于对事件的过分描写,也会使公众,尤其是重庆以外的公众形成对重庆的媒体或重庆的城市文化有着主流解读方式以外的解读。与此相应的另一种做法是,在媒体栏目设置时,设置一些吸引受众眼睛,而对城市价值观无益的栏目。如重庆电视台的栏目中有一档《今夜不设防》,该栏目以讲述一夜情、婚外情为主,虽然在节目的最后,加入了主持人的观点,但这些观点并不能抵消节目长时间在受众心中形成的“专探隐私”、“宣传一夜情”刻板印象,在公众心中形成一个重庆是一夜情频发的地区。从而极大的影响重庆文化和城市形象。 (2)缺乏态度 从理论上讲,任何一篇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都是有态度的。媒体对新闻的态度就是对事实的选择。事件在重现之前,已经经历了撰写人员、编辑人员和媒体管理机构的把关,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作品应该代表了一定的态度。可在实际运作中,一些媒体对所报道的事件不加任何意见,只是如实陈述。2008年12月17日,《楚天都市报》报道了一则关于城市拆迁的新闻,新闻说:江汉区唐家墩街一处已被拆成“空架子”的拆迁楼顶搭建了两间简易房,其中住着一对花甲老人,且已经住了两年。从新闻中了解到,两位老人有3个女儿,媒体仅对记者见到的现状进行了重现,也有对相关部门进行了采访,结尾之处只用了“这两间房明显是违法建筑,肯定要拆。可是对这样的特殊情况,我们也很困惑。”。媒体本身没有对此作出评价。读者通过这篇新闻只知道了“废墟之上住着两位有3位女儿的老人”,而不知道当地及女儿们对老人的态度。而此文可能会引起公众对武汉城市文化的臆测:子女对老人不承担义务,相关部门对民间的事情只是坐而观之。 (3)议题过大 议程设置是媒体的功能之一,媒体通过设置一些议题,引导公众关注或思考某些话题。在传媒的实践之中,媒体用事实来诠释城市文化,却没有对城市文化深入理解,选择的新闻事实不能诠释城市文化。2008年12月18日《重庆商报》以《婚宴请柬要求礼金最低100元》。为题报道了一对即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