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月话语困境讲好中国故事 |
范文 | 张寒冰 摘要:“无冕之王”,似乎与“新闻记者”有着天然的联系。不仅年轻记者,哪怕工作十几年的老记者,也难免没这样“自诩”,或被人如此“称贊”过。追根溯源,很难说中国新闻记者,或者说各界人士,长期以来更多地接收了何种话语体系,又如何被其塑造了思想。作为肩负传播重任的该群体,又能否脱胎换骨般,破除“无冕之王”的迷思,摆脱当前的话语困境,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值得深思。 关键词:话语困境;新闻记者;讲好中国故事 一、新闻记者拥有权利,而非权力 新闻工作者的权利,有采访权、报道权、舆论监督权等,这些,都是记者在从事新闻工作过程中所拥有的权利。如果说,新闻工作如司法工作一般,要求程序正确的话,那么,新闻记者不应该是“正确”本身,而应该是程序正确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步骤。 记者可以通过一篇报道、一个栏目,就解决一个社会问题吗?如果说可以,那也只是报道所带来的“副产品”,而记者本身的职责,是把事实呈现在公众面前,让失策者听到民生疾苦,让施政者了解人民的抱怨,让管理者看到自身的问题,让权力者不能滥用职权。 新闻记者既是客观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就应避免提前的价值判断,若以“无冕之王”自居,将本人放在新闻的“中心”,以笔为权杖,则难免有失偏颇。而在西方语境下的“无冕之王”,也是供职于资本方传媒机构,他们真的可以“凌驾于资本之上”吗?这当然也是存疑的。 二、面对“新挑战”,新闻记者也有话语困境 无论从字面意思,抑或“历史传承”来看, “无冕之王”似乎都不适用于本该“为人民发声”的中国媒体人。那么,为何这个词长期以来约定俗成为新闻记者的“最高荣誉”了呢?著名经济学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在2018年于北京大学所作的题为《新时代与新挑战》的闭门演讲中谈到“中国现在面对‘新挑战的话语困境”,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不能回答当前重大挑战及其存在的问题,乃至于中美官方之间的竞争、双方的争论没有在一个层次上,这是由于美国正在回归“麦卡锡主义”那个时代的冷战意识形态、而我们还停留在试图借用“后冷战”的实用主义层次上,因此使得我们陷入了某种“塔西佗陷阱”或者“舆论困境”之中。 “当我们在思想理论上陷入实用主义的泥沼,就很难拔出来,即使我们勉力拔出腿,而腿上、脚上全都是泥,用西方意识形态制造的洗液当然洗不干净。” 与温铁军的观点类似,林毅夫、陈平等经济学家也都提出,中国要有自己的经济理论,自己的话语系统,用西方主流经济学观点,是无法解释中国过去的成功和目前的问题的。 这当然不仅是经济学领域的困境,更是诸多领域,包括新闻这种典型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困境。在过往的很多新闻报道中,常以“获得欧盟认证”、“得到国外学者认可”等,以西方的标准为最高标准,为我们自己获得的成就做以注脚,正是为当前这种不正常的话语体系困住的表现。 三、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新闻记者先摘掉“无冕之王”标签 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殷陆君在文章中指出,传播中国声音,不仅是一个舆论传播问题,而且是一个软实力培育问题,需要经济支持、文化着力。 由此,新闻记者作为其中一分子,更应坚定“四个自信”,认清自身定位。如果说,“李子柒”们已然“创造”,或者说适应出一套可以用来讲述中国故事的“话术”“观念”“事实”,那么反之,如果一味抱着“无冕之王”的称号,新闻人反而会讲不好中国故事。 “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 要坚持哪些,要做到哪些,一句话,新闻工作者本身要坚定理想信念,要有“金刚不坏之身”。新闻工作已经有定位,有重点,有路径,以此为基准,新闻记者首先要摘掉“无冕之王”的标签,认清其背后隐含的话语体系,才能做好新闻舆论工作,讲好中国故事。因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