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最大限度挖潜最强声势创新
范文

    刘雅鸣 柯杨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2020年全国“两会”的召开,既意义重大又影响深远。会期变短、压缩上会记者人数、改“面对面采访”为“屏对屏对话”……与往年相比,今年全国“两会”出现的种种变化,给新闻报道增加了难度,但也提供了发挥空间。对主流媒体来讲,前所未有的全媒体氛围和新科技色彩,助推今年全国“两会”报道成为一次强调创新的尝试和体验。

    《河南日报》积极适应新变化,在内容生产、采访模式、呈现形式等方面都有新突破。包括《河南日报》在内,诸多省级党报试水了一系列新举措,为重大时政报道挖潜增效,埋下令人期待的伏笔。

    一、变“远距离上会”的压力为推动融合发展、提高报道质量的动力

    今年全国“两会”万众瞩目、备受关注,移动端作为争夺用户注意力资源的主战场,地位更重要,作用也更突出。《河南日报》以“突出主线、深度融合、聚焦基层、强化联动、精心编排”为引领,努力带给公众一场“解渴”“带感”的两会报道。

    第一,围绕重要讲话精神做好落地。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第一时间做好反响和解读,在落地中推动见效,是今年《河南日报》全国“兩会”报道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5月20日,驻豫全国人大代表启程赴京当天,《河南日报》以“出彩路上再出发”为主题,推出一组通讯+短视频,由去年总书记参加河南团审议时当面汇报的8位代表,讲述一年多以来如何牢记嘱托、履职尽责,折射一亿中原儿女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交出的“河南答卷”。

    全国“两会”大幕开启后,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河南日报》迅速反应,在“两会专页”上,突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版题,刊发系列反响、评论;河南日报客户端梳理推出海报《习近平的两会金句》,既在新媒体推送,也倒灌纸媒,提升报道合力。

    与往年相比,今年反响报道呈现“走深走实”的特点。全国“两会”恰逢三夏,5月25日,《河南日报》在一版刊发通讯《金扁担金小麦金玉米》,把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重要讲话精神的宣传,化为农业大省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切实挑起“金扁担”的实际行动。全国“两会”一结束,即刊发重磅评论——“何言”文章《人民至上》,既对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期间重要讲话精神进行全面深入阐释,也为河南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决战脱贫攻坚、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吹响冲锋号。

    第二,聚焦大会热点讲好河南故事。持续推出《听代表委员讲抗疫故事》专栏,刊发《王国晓、郭燕芝夫妇:最浪漫的事是与你并肩战“疫”》《马姣姣:把青春写在阡陌田野间》等报道,打通会内会外,描绘河南战“疫”队伍中的最美身影,凝聚磅礴力量,展现制度优势。结合今年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关注,策划“六稳六保我建言”系列,邀请代表委员结合政府工作报告,谈观点、说感受,建言献策。

    第三,推动融合发展打造传播矩阵。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中,记者“围堵”代表委员的场面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远程“云访谈”“云连线”。怎么抓住宝贵的面对面采访机会、同时做好“隔空对话”?大量直播、视频、访谈产品,成为《河南日报》全国“两会”报道“新场景”,努力为读者用户带来更多“现场感”。

    前方上会记者最大限度挖掘采访资源,把握特殊时间节点,推出“两会V视”系列,制作了《代表进京记》《听报告谈感受》等Vlog,第一时间传回全国“两会”现场新鲜时讯。在河南代表团驻地,记者邀请代表和河南种粮大户远程对话,共话丰收喜悦,生产出全媒体产品“超话两会”系列。

    在后方,以《河南日报》为主体,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精心打造全媒体访谈“总编有约”,采用5G视频连线,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和基层干部群众,围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民营企业如何化危为机等热点话题,屏对屏互动交流,并进行文图视频全媒传播。这款强调深度和思想性的访谈产品,经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各重点新媒体平台合力推送后,引发很大关注,获中宣部点赞。此外,还推出《小薇“云”上会》《问“侯”两会》等新媒体产品,评说全国“两会”,凝聚共识。

    第四,加强媒体联动,优化传播效果。全国“两会”期间,《河南日报》持续刊发《央媒看河南》栏目,对中央媒体有关河南全国“两会”的报道应转尽发,与自采报道形成呼应。同时,前方记者积极向《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提供文字、图片等素材,全力配合展现河南代表团履职风采。新华社记者联合《河南日报》前方上会记者,联合采写《唱好“大合唱”建好“幸福河”——河南团代表委员热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文,5月23日一经推出阅读量迅速破百万,有效放大了河南声音。

    第五,精心设计版面打造精品党报。《河南日报》“两会专页”设计精心,通过提炼要点、穿插海报等多种手段,丰富版面语言,尤其是《政府工作报告》解读连版,一方面采撷报告中的金句,重点突出,“干货”满满;另一方面凸显融媒理念,刊发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系列媒体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融媒产品速览,进一步丰富信息量,受到多方好评。

    二、采访方式、报道形式的变化,推动省级党报进一步加强策划强调创新

    全国“两会”报道历来是主流媒体展现与比拼实力的重要舞台。对于今年特殊的“云”上“两会”,各家省级党报在报道上既展现了一定的共性,又个性化十足,努力在这场“同题作文”竞赛中书写更好的答案。

    整体来看,各家省级党报都很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发力早,会前报道规模大;二是“两会”报道不减量,多数省报每天推出3-6个版特刊,融媒产品更是亮点纷呈;三是顺时应势注重创新,在产品设计上,“5G客厅”“云访谈”“连线”等字眼较为常见。研究总结省级党报在这次全国“两会”报道上的发力点、创新点、增长点,对于改进重大时政报道具有积极意义。

    第一,在立足全国深耕本地上更下功夫。各家省级党报都很注重围绕本地的新目标新定位,找寻全国大局和本地发展的结合点,推出重点报道,凸显本地的责任担当、地位贡献。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出台,推动西部大开发也写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5月24日、25日,《广西日报》连续两天推出重磅策划,连版刊发九省区市代表委员专访,形成强大舆论声势。15年前的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吉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浙江日报》5月21日在新媒体发布、5月22日见报《浙江代表团首次以代表团名义提出议案——建议设立8·15“国家生态文明日”》一文,有力放大了浙江声音。

    第二,在提高报道互动度上更下功夫。特殊时期召开的全国“两会”,承载着特殊的期待,也更加需要媒体发挥桥梁作用,反映百姓群众心声,推动政情与民意交流共振。《江西日报》《广西日报》等省级党报以及大河网、西部网等新媒体,均在会前征集并公布网友关切的话题。《广西日报》还在会中报道里继续推动互动,结合大会进程,邀请代表委员回答网友提问。

    第三,在增强党报联动性上更下功夫。为了让采访资源效益最大化,今年主流媒体之间更加注意联动。以《湖南日报》为代表,全国“两会”期间推出“省级党报朋友圈”专栏,联合《贵州日报》《四川日报》《安徽日报》《新华日报》四家省报,邀请五省代表委员共话长江保护与发展。除这种“传统型联动”外,今年在新技术加持下,联动模式有所创新。全国“两会”前,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发起倡议,《联合贵州日报》等16家省级媒体,成立全国首个“区块链新闻编辑部”,在“云端”开办首份《两会流媒体》杂志,先后策划推出了《2020我们一起拼》《不一样的两会》《500字看报告》《疫后重振 一起努力》《人民至上》等10期流媒体杂志。此外,今年主流媒体联动不局限于大主题策划,还出现了一个现场新闻合作的范例——得知驻川全国人大代表在会场讲述浙江“扶贫茶”给当地带来的变化时,《浙江日报》和《四川日报》记者联手采写报道《安吉“扶贫茶”来到两会上》。这条“两会”现场抓到的好新闻,提醒采编人员“两会”期间必须耳聪目明、反应灵敏,对跟本地有关的信息迅速判断价值,并突破采访限制采写报道。

    第四,在加大新技术应用上更下功夫。视频连线、云端答问……今年全国“两会”,从会场组织到信息发布,都成为新技术手段和新科技产品演练应用的大平台。“云”上“两会”,对于互联网技术演进普及以及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都是一次试炼和提升的契机。《新华日报》推出重点报道“两会云访谈”,打造了一个交汇点AI虚拟主播“汇汇”,由虚拟主播做主持人,每期和前方两到三位代表委员隔屏访谈。一些前方上会记者深有感触地说,这次不同寻常的“两会”经历,让自己收获颇丰,同时也深切感受到,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全媒体记者,掌握更多的摄影技术、新媒体技术,既重要又紧迫。

    第五,在发挥代表委员主观能动性上更下功夫。这次全国“两会”报道,不少主流媒体把代表委员发展为“特约记者”,比如《川报观察》推出策划《代表委员Vlog》,这个短视频系列每期时长控制在1.5分钟以内,邀请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代表委员执镜,以第一视角带着网友“云参会”。《四川日报》《广西日报》推出《履职日记》专栏,《解放日報》较大篇幅呈现“两会代表委员手记”,都很注重运用代表委员视角,讲述他们的履职感受和参会体会,这种视角呈现和讲述方式,更加真实,也更具可读性。

    第六,在提高策划精巧度上更下功夫。“两会”种种变化中,有一些东西始终没变,比如代表委员履职的认真态度,比如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抓住变化中的“不变”精心策划,往往更能打动人心,让报道“赢在起跑线上”。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展现当地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成效和面貌上,《贵州日报》有两组策划,角度新颖巧妙。一个是推出全媒体报道《两会连环画》专栏,以组图+文字形式,每期关注一名代表委员的故事,在脱贫攻坚领域作出的努力、获得的体会等。再一个是推出《代表委员的手机相册》专栏,以代表委员口述方式,选取他们手机拍摄的图景,讲述当地脱贫发展的故事。

    三、复盘“两会”报道新亮点,探求重大时政报道新突破

    2020年全国“两会”报道已经落幕,但对于主流媒体以及参与报道的采编人员来讲,对这次新体验、新训练的成绩进行认真总结,对感知新闻报道特别是重大时政报道演进变化的方向,具有积极意义。

    立足当下,包括省级党报在内的主流媒体急需在以下方面发力:

    第一,进一步强化以质取胜、以新求变、以融出彩的理念。内容为本是媒体制胜的不二法门,在互联网意识、用户理念引领下,推动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流媒体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但与此同时,在移动端主战场背景下,无论是记者还是媒体,都需要真正转变理念,对新媒体传播规律进行再认识再理解。比如,注重时政新闻的轻量化传播。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过程中,讲了许多生动形象的金句,比如“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等。许多代表委员也提出不少掷地有声的观点,这些金句和好声音之所以能被大家记住、广为传播,就是遵循了时政新闻的轻量化传播规律。再以今年全国“两会”有关民法典的报道为例,各家媒体推出了诸如手绘、长图、3D动画、经典动漫、创意条漫、系列动画短视频等一大批新媒体产品,从时度效的标准评判,堪称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体现了新媒体产品制作上的较高水准。学习研究这些好的新媒体产品,可以把优质内容归纳为具备以下特征:一是“三化”,即可视化、场景化、通俗化;二是“三有”,即有故事、有意义、有意思;三是“三传”,即传输信息、传递情感、传达价值,对这些特征有了清晰认知,就能助推我们不断推陈出新,在“内容+”时代当好融合产品的优质提供商。

    第二,进一步适应主战场变化和用户需求,推动采编流程创新。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大量的视频生产,推动各家媒体创设完善视频采访室机制,也推动一线记者在沟通能力、采编能力、实践能力上都取得新突破,这些都成为促使今后主流媒体报道创新的宝贵经验。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来说,全国“两会”期间,策、采、编、发各环节,在媒体融合生产方面进行了高效合作,从纸媒报道、新闻图片到连线采访、视频制作,从策划创意出炉到5G技术运用,形成了一套打“大仗”“硬仗”的流程规范。“总编有约”尝试团队化项目制,录制团队囊括了河南日报总编室、记者部、城经部、农经部以及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大河网、豫视频、网络中心等多个部室和单位,成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录制过程中,总编室充分发挥协调调度职能,线口记者担负联系嘉宾任务,大河网全程录制并剪辑成片,豫视频拍摄片头和后期包装,网络中心提供场地和技术保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干扰甚至影响节目的正常录制、推送。经此一役,大家深刻理解了谋划在前、协同作战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方案,为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进一步强弱项补短板,推动主流媒体逆向“破圈”。平心而论,全国“两会”期间主流媒体推出了很多优质产品,但整体来看,主流媒体依然困在自己固有的话语体系中,“说想说的”,而用户却是“听他们想听的”,主流媒体声音不能完全进入大量网民所在的“圈层”,导致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在“收割”用户注意力上,一些媒体已经尝试作出有益的探索,比如打造具有个人标签、特色鲜明的品牌栏目,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比如注重互动体验,让用户感到自己被关注,真正参与到产品传播中;比如借用外力,和商业平台加大合作力度,节省推广成本等。另外,通过这次全国“两会”报道,主流媒体深切感受到,技术已经由“赋能”转为“引领”。“5G全息异地同屏”技术使得千里之外的访谈对象“走进”演播室,与主持人面对面交谈。智能云剪辑师、3D版AI合成主播等,都成了媒体祭出的“新神器”。现实中,新媒体产品技术人才如动漫师、3D建模师、代码工程师等严重缺失,已经成为制约传统主流媒体发展的一大瓶颈。这次全国“两会”报道提醒我们,尽快补上人才短板,加快“智慧媒体实验室”建设,让技术为创意赋能,事关新媒体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时不我待。

    (刘雅鸣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柯杨为河南日报总编室副主任)

    编校:王 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