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莲都区农业产业培育和发展现状 |
范文 | 黄哲喆 摘? ?要:近年来,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农业农村局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成功创建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被列为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先行创建区、省乡村产业振兴项目试点区,在高水平全面乡村振兴的征途上奋勇前行。 关键词:农业产业;培育;发展现状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10-0089-01? ? ? ?中图分类号: F327? ? ? ?文献标志码: A 1? ?主要工作情况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互相作用的必然结果,是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新路子的必然结果。总体上看,丽水市莲都区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旅融合较快发展,农业品牌初具影响,为全面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基础。 1.1? ?传统产业平稳发展,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当前,全区形成了蔬菜、食用菌、茶叶、水果、山茶油、畜牧业六大传统产业和处州白莲、白枇杷以及具有休闲功能的小水果、花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全年粮食产量约为3.05万t;蔬菜加快生产品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年蔬菜产量35.84万t,产值8.7亿,是名副其实的“主力军”;水果加强“三低”果园改造,以高接换种、优新品种引进推动区域大宗品种得到适当压缩,优质特色品种得到快速发展;茶叶产业发展稳中有升,全区共有种植面积0.34万hm2,可采摘面积0.27万hm2;食用菌产业规模维持稳定,主要品种为香菇、杏鲍菇、秀珍菇,2020年全区生产5 521.5万袋,产量2.86万t,产值约2.25亿元,增产约6%;林业产业发展稳定,经济林面积1.97万hm2;水产养殖面积790 hm2,淡水鱼产量4 635 t,比2019年增加225 t,产值预计1.01亿元,同比增加8.45%;特色产业(中药材)发展迅猛,全区合计中药材种植面积0.15万hm2,产量2 182 t,产值1.15万元。 1.2? ?经营主体实力增强,探索出一批典型做法 深入实施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计划,使各经营主体实力得到提升,形成了一批绿色农业技术集成和发展经验。 1.2.1? ?绿色有机发展 坚持28年不使用农药、化肥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有机茶示范基地大姆山茶园,最近梅峰茶叶“红茶”荣获国家首批森标工程,成为浙江省唯一入围产品;推行水旱轮作,套养泥鳅、鸭子等立体生态种养结合模式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处州白莲;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原生态种植的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覆盆子;全程采取清洁化生产、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的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轩德皇菊。 1.2.2? ?绿色畜牧发展 采用“畜禽粪便+废菌棒-有机肥-农作物”等以废弃物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养殖,实现污水零排放的“养猪上楼”模式;水禽旱养的“赶鸭上架”生态养殖模式;华统畜禽全产业链智能化养殖模式;绿园家禽全产业链养殖模式;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联动模式。 1.2.3? ?数字农业发展 以自动化控制智能设备有效解决冻害、日灼、裂果等技术难题的“枇杷棚里住”生产模式;以定向出菇技术和墙式出菇技术为核心的香菇工厂化栽培模式;利用现代农业装备进行集约化工厂化育苗模式;以绿盒电商为代表的区域生鲜电商经营模式。 1.2.4? ?分享农业发展 以“菇文化”为主题的“蘑幻菇林”观光园;以浙江老字号、非遗技艺为主题的“鱼跃1919”文化产业园;集农业、休闲于一体的大自然教育为主题的莲丰享庄园;集蔬菜育苗、种植、销售于一体的美美生态农庄。 1.3? ?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形成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 实践证明,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强化农业品牌,已经成为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增强农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在“丽水山耕”区域品牌合作建设方面,累计建成海拔600 m以上绿色有机农林产品基地0.59万hm2,培育“丽水山耕”合作主体126个,培育“丽水山耕”背书产品156个;在绿色品牌农产品方面,全区培育省名牌农产品6个、省名牌产品4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2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1个,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116个。处州白莲荣获浙江省农产品区域优秀公用品牌“最具历史价值十强品牌”称号;处州牌山茶油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处州”商标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连续十年获义乌国际森林博览会金奖;梅峰茶叶、轩德皇菊、鱼跃系列、处州蜂蜜被评为“丽水山耕”杯十佳农产品旅游地商品;处州白莲、轩德皇菊入选 “丽水山耕”十佳拳头产品;“鱼跃”牌系列酿造产品、轩德“康玥”皇菊、“绿谷丽水”铁皮石斛系列产品、“富来森”食用菌系列产品获“中国长寿之乡养生名优产品”称号;咕咕鲜旗舰店、倪老腌官方旗舰店被评为“丽水山耕”杯十佳农产品旅游地商品网店。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主导产业不突出 莲都区农产品种类众多,但由于缺乏统一引导规范,目前呈散状分布,未能形成较为集中的农业主产区或产业带,样样有但都不多。 2.2? ?企業抗风险能力不够强 在投身农业建设的过程中,企业主往往对市场行情、自身实力、相关金融政策等情况不够了解,比较热衷于追求生产规模的扩大,甚至通过金融机构贷款、民间借款等方式,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厂房等设施。由于农业投入多、周期长、回报慢,在市场行情波动、有关金融政策调整的情况下,企业很难准确作出判断,及时对自身的生产规模进行调整,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陷入债务危机。同时,农业业主的总体综合素质仍然不高,许多为在外经商开超市人员回乡投身农业,对农业行业了解不够深,还是按照传统农业的方式方法进行生产经营。 2.3? ?生态资源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 生态生产生活资源数据不仅对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具有流程优化和提质增效作用,而且对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具有耦合催化作用。现阶段,各部门和各主体的信息孤岛、数据壁垒、数据碎片化和信息不对称现象比较严重,严重制约了跨部门和跨产业的互联互通、协作协同和科学决策。 2.4? ?生态产品供应链不完善 “丽水山耕”区域公共品牌整合了“多、小、散”的生态产品,形成了品牌合力,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丽水农产品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网络还不够完善,从品牌基地到社区直供的物流网络尚未形成,功能齐全的农产品物流基地依然不足,配送成本居高不下。而且由于缺乏科学的物流体系,使得当前生态产品物流体系碎片化,产生前、中、后脱节,致使生态产品容易因运输环节而产生品质问题。同时,缺乏大数据运用,也使得在营销过程中不能精准划分目标市场和客户群体,从而导致产品定位不清、价格体系紊乱等一系列问题。 2.5? ?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紧密 农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涉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产业融合发展。存在附加值不高、新型主体创新能力弱、主体与农户的合作方式比较简单等问题,农旅融合建设用地审批难。 2.6? ?生态产业的科技支撑不突出 农业科技不仅能有效带动农民收入实现新跨越,更能加快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现阶段,科技创新能力仍是莲都区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和现代营销人才严重不足、核心技术的新产品研发滞后、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和动力缺乏、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缺乏。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