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宿迁市花生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
范文 | 王海 耿云 摘? ?要:详细阐述了宿迁花生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加强“三新”技术推广力度,努力提高产量和品质;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增强基层服务能力;开展花生综合利用的研究与示范;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花生产业;存在问题;对策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18-0110-03? ? ? ?中图分类号: S565.2;F326.12? ? ? ?文献标志码: A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淮河以北地区,介于北纬33°12′17″~34°24′38″、东经117°6′19″~119°12′50″,1996年建地级市,下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豫区和宿城区,南与淮安市毗连,东与连云港市接壤,北与徐州市相连,西与安徽省交界,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4.2 ℃,年均降水量910 mm,年均日照总时数2 291 h。宿迁市常住人口有492万人,总面积为8 555 km2,其中陆地面积占77.6%、耕地面积4 385 km2、水面面积2 367 km2。花生是該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0 000 hm2左右,主要分布在沭阳县、泗洪县、泗阳县。 1? ?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面积与总产呈逐年下降态势,单产平稳增加 1996年宿迁市花生种植面积19 370 hm2,平均单产3 157 kg/hm2,总产61 151 t;到2018年宿迁市种植面积下降到8 420 hm2,平均单产4 370 kg/hm2,总产36 797 t;面积和总产分别下降56.5%和39.8%,单产则提高38.4%。沭阳和泗洪两个县下降幅度较大,沭阳县由1996年的7 410 hm2减少到2018年的3 000 hm2,下降59.5%;泗洪县由1996年的8 010 hm2减少到2018年的3 070 hm2,下降61.7%;泗阳县由1996年的2 950 hm2减少到2018年的2 000 hm2,下降32.2%。种植面积的逐年减少与花生比较效益较低、机械化程度不高及当地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水稻等高产稳产作物及蔬菜等高效作物密切相关。 1.2? ?生产方式和栽培技术较落后,综合效益不高 目前,在花生生产方式与栽培技术方面归纳起来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 1.2.1? ?平作多,起垄栽培少 根据田间观察和走访农户,宿迁地区60%以上花生田为平作,起垄栽培较少,不利于花生果针下扎和果实膨大,同时夏季极易遭受雨涝渍害,影响产量和品质。 1.2.2? ?露地多,地膜覆盖少 虽然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在宿迁已推广多年,但由于农民缺乏认识和不懂相关栽培技术,实际生产中仍以露地种植为主,加之配套的机械较少,导致地膜覆盖栽培推广难度较大。据统计,地膜覆盖栽培约占该地区花生面积的20%。 1.2.3? ?密植多,合理密植少 根据实际考察,宿迁地区大果型花生种植密度为1.4万~1.6万穴/667 m2,小果型种植密度在1.5万~1.8万穴/667 m2,比高产栽培多1/3左右,导致很多田块封行早、病害重、单株弱、产量低。 1.2.4? ?单作多,间套种植少 宿迁地区花生除泗洪魏营等地有一定面积套作外,其他乡镇间套种植都很少,全市间套作面积不足10%,严重影响花生田的综合效益。 1.3? ?深加工少,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目前,宿迁花生加工以泗阳的炒花生为主,其他加工几乎没有,这也是泗阳县花生面积下降幅度较小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炒花生虽然在泗阳已基本形成产、加、销的产业化体系,并涌现出“八集小花生” “嘉年华小花生” “苏花牌小花生”等江苏省知名品牌,全市加工企业近20家,但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花生油、花生酱、花生饼、花生蛋白、花生奶、怪味花生等产品还没有生产和开发。 1.4? ?技术服务跟不上,“三新”技术推广难度大 由于多次机构改革,目前宿迁基层农技推广面临人员不足、年龄老化等问题,技术服务明显滞后。加之花生比较效益不高,种植面积较小,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导致各级领导干部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新技术推广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2? ?对策 2.1? ?加强“三新”技术推广力度,努力提高产量和品质 建议江苏把苏北花生“三新”技术(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纳入全省重大技术推广名录,加大“三新”技术推广力度。针对宿迁市花生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在生产上应积极推行“四改四推”。 2.1.1? ?改平地种植为起垄种植 花生起垄栽培有利于加厚耕作层,加大根部土壤受光面、提高地温;有利于肥料集中和防涝降渍;有利于根系生长发育和果针下扎膨大。因此,垄作比平作提高单产,而且比平作容易收获。据王光明[1]及张荣萍等[2]研究表明,起垄露地花生比平作增产10%以上。因此,在种植花生时不管是选择露地种植还是覆膜种植,都应该起垄栽培,不搞平作。起垄的具体方法是:在播前4~6 d起垄,垄距80~90 cm,垄高10~15 cm,垄面宽50~55 cm,每个垄面上播两行,行距30 cm,一般大果型品种穴距16~18 cm、小果型品种穴距14~16 cm。 2.1.2? ?改露地栽培为覆膜栽培 根据王明生等研究表明,花生覆膜栽培比不覆膜栽培平均增产30.7%,平均增效268.66元/667 m2;而张荣萍等研究花生覆膜栽培比不覆膜栽培平均增产48.6%,出仁率提高14.8个百分点,饱果指数提高15.1个百分点。因此,应重点推广花生覆膜栽培。一般地膜覆蓋用0.004 mm厚的超微膜。具体方法是:春花生先播种、后盖膜,出苗后在当地最后一场晚霜结束后,适时破膜放苗;夏花生先盖膜后打孔播种,并用土堵孔压膜,防止高温烧苗,或先播种出苗后用地膜覆盖。盖膜时将膜拉紧,垄面全部覆盖。地膜四周用土压实,以便提高增温保湿效果,防止大风吹膜。 2.1.3? ?改纯作为间套作 花生采用起垄双行栽培后,存在大、小行现象,从播种到开花下针期间大行裸露,如果不进行间套作,这部分光热资源就被浪费。根据刘勇军[3]研究表明,2018年花生与玉米套作产值2 426.53元/667 m2,比单作花生1 981.2元/667 m2增加445.33元/667 m2,增长22.5%。实践证明,起垄地膜花生与玉米、早熟毛豆、辣椒、西瓜等作物套作,可以有效地提高花生田的综合经济效益,达到花生增产、农田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因此,积极推广花生间套作比单作花生效益明显提高,一般可增收300~1 000元/667 m2。 2.1.4? ?改密植为合理密植 花生高产栽培适宜的种植密度为大果型0.8万~1.0万穴/667 m2,小果型1.0万~1.2万穴/667 m2,土壤肥力水平较低的田块,栽培密度可适当大一些。 2.1.5? ?推广优良品种 选用良种是改善花生品质、提高花生单产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多年试验结果表明,沭阳、泗洪以种植大果型品种为主的,应积极推广鲁花11号、鲁花14号、花育17、花育22;泗阳以中小果型为主的,应积极推广天府9号、天府10号,同时要加大力度推广黑皮小花生、红皮小花生,积极引进高O/L(油酸/亚油酸)值的花生新品种,增加炒花生的耐贮性,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泗阳炒花生产业的发展。另外,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示范推广大棚早春花生种植,发展鲜食花生,走差别竞争之路。 2.1.6? ?推广配方施肥 花生是特殊的豆科经济作物,根部的根瘤具有固氮作用,因此全生育期需氮不多,只要能满足苗期和初花期植株的生长及根瘤的形成就行,中后期的氮素60%以上是靠根瘤的固氮供应。因此,与其他作物相比,花生对磷、钾、钙、硫及硼、钼、铁、锌、锰等微量元素的需求就显得尤为突出,如生产中常见的黄苗现象就是由缺铁引起、结实率的下降是由缺硼引起的,所以在施肥上应引导农民实行配方施肥,重施磷、钾肥及硼、铁、锌等微量元素。一般每667 m2施加杂肥3 000~4 000 kg、三元复合肥50~80 kg。进入盛花期后,每隔10 d喷1次磷酸二氢钾和硼砂,连续喷施3次,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和出仁率。 2.1.7? ?推广化学调控 起垄地膜花生由于田间地温高、垄面密度大、植株生长势强,在进入盛花期后,易出现旺长,形成植株节间拉长、花位抬高现象,不仅容易造成部分果针无法正常下扎、只开花不结果的情况,更容易造成倒伏,严重影响花生产量。 根据陈少梦[4]研究表明,多效唑对春花生有明显的矮壮作用和10%~20%的增产效果,用药量和浓度一般以350 g/hm2、60 mg/kg左右为佳,矮花生品种用量可低些,其他品种用量宜高些。多效唑对花生的生物效应主要是通过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增加荚果数和提高充实度起增产作用。因此,利用生长调节剂对其地上部适当控制是保证起垄地膜花生真正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一般在花生初花到盛花期,每667 m2喷施50~60 mg/kg多效唑,可有效防止花生徒长,提高花生结荚率,每667 m2可增收花生10%~20%,投入产出比达1∶20左右,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1.8? ?推广机械起垄覆膜播种 机械起垄覆膜播种,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花生平作导致的产量不高等问题,而且可以一次性实现花生起垄、覆膜、播种和除草,是当前花生生产的一次重大变革。因此,推行花生机械化起垄播种,是实现花生高产高效的关键措施。 2.2? ?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增强基层服务能力 目前,乡镇农技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相对较差、新招录涉农专业人员较少、基层留不住人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花生生产技术的推广。首先,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其次,加强农技人员业务培训,实施人员知识更新、骨干人才培养、农技人员轮训等计划,支持农技人员到农业院校研修深造,鼓励基层农技人员到科研机构、企业、基地参观学习。最后,鼓励地方政府与农业大专院校做好对接,从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中选拔一批热爱“三农”工作的学生到农业大专院校定向培养后,补充到基层一线,造就一支“拿得起锄头、放得下书本、经得起基层考验”的农技推广队伍。 2.3? ?开展花生综合利用的研究与示范 花生本身是高能、高蛋白和高脂类的植物性食物,不含胆固醇和反式脂肪酸。花生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如收割时期的花生秧、剥米时的花生壳、榨油过程中的花生饼粕等富含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及其他一些微量元素,目前仅有少部分被食品深加工和饲料行业利用,大部分被浪费掉。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应针对宿迁工业和养殖业等现状,积极开发和利用花生农副产物,提高产业效益。将花生秧粉碎后饲喂肉牛和奶牛,可以提高其能量和粗纤维消化率,是优质的粗饲料来源。花生壳加工提取后,可开发用作动物养殖的天然风味物质和饲料添加剂、保鲜剂、防腐剂、抗氧化剂、抗菌剂和免疫增强剂等,同时还是酿酒和生产食用菌的原料。要充分利用宿迁养殖业发达的优势,加强养牛企业与花生种植区对接,提高花生秸秆与花生壳的利用率。同时,充分利用宿迁酿酒业和食用菌产业发达的优势,引导企业利用花生壳酿酒和生产食用菌。花生粕营养价值较高,蛋白质含量高达50%~70%(干物质基础),且氨基酸种类齐全,其中谷氨酸、精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较高,赖氨酸和蛋氨酸含量较低,加工利用前景十分广阔。要积极引导企业将花生粕加工成食用粉、植物蛋白肉、酱油等,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 2.4? ?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针对宿迁现有的工业体系和企业,积极引导和扶持娃哈哈和汇源果汁宿迁公司研发生产花生饮料、蒙牛宿迁公司开发生产花生牛奶,引导和扶持宿迁春绿粮油有限公司开发生产花生油系列产品,进一步加大对泗阳炒货花生产业的扶持力度,使之尽快发展壮大,带动宿迁花生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 1 ] 王光明.花生新品种选育、覆膜栽培及经济效益分析[J].河南农业,2016(11):11-12. [ 2 ] 张荣萍,符运柳,楚学民.不同栽培方式对3品种花生生长性状和经济产量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05,26(2):84-87. [ 3 ] 刘勇军.花生玉米间套作田间试验[J].农民致富之友,2018(1):70-71. [ 4 ] 陈少梦.多效唑对春花生的喷施效果及应用技术研究[J].花生科技,1995(1):13-1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