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建设生态梨园的必要条件及管理措施 |
范文 | 徐明智 摘 ? ?要:从园址的选择、日常管理措施及病虫害防治的必要条件着手,以建立综合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果园为切入点,为实现生态发展、果农增收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梨园;必要条件;管理措施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05-0037-02 ? ? ? 中国图书分类号: S661.2 ? ? ? 文献标志码: B 1 ? 园址的选择 建设好一个生态与经济效益高的梨园,园址的选择尤为重要。梨园要选择向阳的阳坡或半阳坡,坡度在20°以下为宜,需注意考虑周边是否有相应的防风固沙林种;果园要集中连片,便于日后管理。在果园园址选择上要注意的是,果园的周边不能有污染源,还要果园建成后的水源清洁及排水通畅。梨园的园址选定后,对梨园内的道路及排水灌溉水利系统及周边的防护林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首先,在果园内要考虑排水沟的规划问题,如果梨园建成后没有排水沟等排水设施,今后会发生水土流失、养分流失问题,特别是在刚刚建成的梨园内,因新栽植的幼苗较脆弱,此时若没有排水溝,就会造成幼苗因水分过多导致苗木死亡。其次,梨园内的道路建设。在果园内应设置主要道路,便于今后运输等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道路与外界主要公路相连接,一般梨园内的主要道路宽度为2.5~3.5 m,作业道宽为1~1.5 m。因山地坡度大,应在园内与公路连接地段道路旁边设置排水沟,以减少因雨季水流量集中而对于主要公路相连接地段的冲刷,破坏道路,加重经济损失[1]。 2 ? 整地 北方地区采用秋深翻春浅翻的机械翻地方式[2],一般秋季在每年的10月中旬至11月初,大地封冻前都可进行秋季翻地,此时主要依靠大型机械深翻,深度在25~30 cm,有利于土壤的通风、透气,保证冬季雪水融化后,被土壤充分地吸收;春季浅翻,时间选择在4月上旬至4月末,采用浅翻地模式,深度在15~20 cm,不宜过深,否则土壤中的水分会因地温的升高而蒸发。结合春翻,可以在翻地前将农家肥2 000~3 000 kg撒入梨园土地上。环梨园四周挖宽0.8 m、深1 m的排水沟,挖沟时把上层的土壤放置于栽植坑的沟上沿,将下层生土和石块堆于栽植坑的外围下方,做成土埂,以拦蓄雨水。沟挖好后先用挖出的熟土回填,再挖取沟上方地面熟土。翻好的土地准备挖栽植坑待用。 3 ? 苗木的选择和栽植 3.1 ? 苗木的选择 一般主要栽植的苗木有南果梨、苹果梨、水晶梨、黄金梨等;再考虑所选苗木是否符合栽植标准,首先查看苗木侧根是否较多、生长是否均匀,主根及枝条部分是否有病虫害存在,在选择苗木时,不是苗木越粗壮越好、越高越好,而是要选择适合于本地区的苗木,一般以选择根茎在0.3~0.4 cm、苗木的高度在1 m左右、带有花芽的苗木为宜,这样的苗木不仅成活率有保障,而且在苗木栽植后的3~4年就可以坐果。 3.2 ? 栽植方式 梨树栽植季节均选择春季4月中旬至5月初,严格按照优质苗木的标准进行挑选,同时剪除过长根系和割除嫁接部位绑扎的塑料条,选择具有萌芽力强、成花容易、结果量大的梨树品种,其在短期内即可生长出充足树叶,增加绿色光合作用,因此能获得早期丰产。 3.3 ? 栽植密度 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空间,既能保证充分利用光照,又利于果园内的通风。株行距为2 m×4 m,栽植密度以83株/667 m2为宜。坡度较大的山地,适宜将株行距调整为2 m×3 m,栽植密度以111株/667 m2为宜。 3.4 ? 栽植方法 掌握准确的时间是苗木栽植的关键,一定要准确掌握气候变化情况。栽植过早,会因地温偏低,苗木根系生长不旺盛,无法生长出新的主根及侧根,导致地上部苗木营养及水分供应不上,苗木生长过于缓慢。在苗木栽植后,地上部分土壤过于干燥,栽植后的苗木枝条易发生失水抽条,影响梨苗的正常生长发育;苗木栽植过晚,因气温的逐渐升高、气候干燥而使枝条抽干,在苗木栽植后的萌芽期,会因温度的升高发生食叶害虫为害情况,因此正常在每年的4月上旬栽植为宜。栽植时以栽植点为中心挖直径35 cm、深25 cm的栽植坑。为了提高成活率,可以在梨园内挖一个浸泡坑,在坑内可以用塑料布铺在下面,栽植的前1 d晚上将第2天栽植所用的梨苗放入事先挖好的水坑中浸泡3~4 h,在水坑内用生根剂等有利于苗木生根的生物药剂浸泡梨苗,使苗木充分吸水,促进苗木栽植后的正常生长发育。在栽植苗木时,将苗木根系完全舒展开,栽植苗木与坑底呈90°,将苗木扶正后再将栽植坑外围的熟土回填至栽植坑内。填土时不要将栽植坑填满,留有部分浇水位置,待栽植坑内水完全渗透后,再用栽植坑外剩余土壤将栽植坑填满,之后用塑料薄膜将栽植坑完全覆盖,其主要作用是减少因干旱天气而导致的水分蒸发,延长水分蒸发时间。 4 ? 水肥管理措施 在梨苗栽植后及时地在其周围用铁锹修一个1 m×1 m的正方形树盘,外围的高度为10~15 cm,树盘的主要作用是便于日后的水肥管理。在梨苗定植后及时地灌水,可有效防止因苗木失水而造成的死亡。在梨树花期需要水肥供应时及时地浇水,保证花期因干旱不落花。冬季上冻前,在树盘内灌足够的水,保证梨树的正常越冬所需水分。在给梨树浇水前单株梨树苗可提前施入农家肥10~15 kg,或磷肥50~80 g,施肥后及时浇水,春季施肥主要是强化土壤活力、增强土壤肥力、增加水分管理,从而提升梨树的长势,不断地平衡和提升梨树正常的养分需要。 5 ? 建立生态养殖、套种模式 梨园建成后,为有效利用果园内自然环境和完备的水利配套设施,可在园内空余地段套种矮株作物(大豆、谷子、小米)和中草药等,还可以在林间空闲地段散养鸡、鸭、鹅等家禽,在生态养殖及套种结合中实现生态旅游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增加额外经济收入[3]。实现生态产业链条的完整衔接,可有效提高果树与相关产业的后续发展力,逐步完善生态种植、养殖产业和循环经济体系。 6 ? 病虫害防治 6.1 ? 梨煤污病 该病主要以病菌丝在病斑部与染病后的叶片上越冬,翌年孢子由雨水及昆虫传播。这一病害主要寄生在梨果实及枝条上,但有时也侵害梨叶片。梨果实在感染此病害后,果实表面产生黑灰色不规则病斑,在果实表皮附着一层圆形霉状物,在霉状物上生有黑色分生孢子器。染病初期病斑颜色较浅,随该病发展,病斑颜色逐渐加深。果实染病初期只有极少的黑色小斑点,感病后期小斑点逐渐扩大,在新生长的嫰梢产生黑色煤状物,在初期用手能抹掉。 防治方法:在春、秋季节将枯枝落叶及时地清扫出梨园内集中销毁,防止因染病后的越冬孢子继续感染;严格控制因水肥充足造成的枝条徒长,及时地剪掉徒长枝,增加果园内的空气流通度,增加透光度。在果树的休眠期可使用石硫合剂,喷杀越冬病原菌;在染病初期,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使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间隔7~10 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即可有效控制该病菌的扩散。 6.2 ? 梨树黑星病 叶片染病初期,叶片背面产生圆形或椭圆形不规则的黄白色病斑,病斑主要延叶脉扩展,严重时产生黑色霉状物,致使整个叶片的正反面布满黑色霉状物,叶片正面呈多角形或圆形病斑,导致叶片最终干枯死亡。果实染病初期,在果实表面形成浅黄色斑点,之后逐渐扩大长出黑色霉状物,后形成果实木栓。该病引起梨树早期危害致果实幼果畸形,不能正常膨大。 防治方法:秋末或冬初清扫枯枝落叶和果实,在梨树发芽前及时剪掉带病的枝条,带离园内集中销毁。在梨树开花前后,用波尔多液200倍液或20%硅唑咪鲜胺500~800倍液、65%代森锰锌400~700倍液,每隔7~10 d喷施1次,连续喷施1~2次即可控制该病扩展。 6.3 ? 梨桧锈病 此病又称为梨锈病,属担子菌亚门锈菌目。在转寄主的桧柏树木上越冬,梨叶片染病后正面形成黄圆形病斑,园内湿度过大时,有浅黄色黏液流出,后期变为黑色小粒点,病斑对应的叶片背面组织增厚,长出灰黄色毛状物。果实叶梗受害后,初期病斑与叶片上相似,后期在同一病斑的表面产生毛状物。 防治方法:在果园周围减少桧柏的栽植,清除转生寄主,加强园内的田间管理;秋末、春初彻底清扫果园,结合冬剪剪除带有病菌的枝条;在梨树展叶期喷施波尔多液300~350倍液或20%粉锈宁乳油400~700倍液,间隔7~14 d喷施1次。 7 ? 结语 为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需把生态摆在首位,实行生态管理,在全力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同时,积极探索生态果园的有效实现途径,为實现生态发展、果农增收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 1 ] 郑海金,陈秀龙,宋月君,等.江西省水土保持生态果园典型建设模式与效应[J].农业科技,2018(10):24-26. [ 2 ] 井海荣,宋宇静,闫永才.梨黑星病的发生与防治[J].落叶果树,2015,47(1):66. [ 3 ] 刘金哲,刘杏访,郑丽锦.梨树常见病虫害的防治与发生[J].河北林业科技,2003(1):70-7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