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人工控制二龄大规格河蟹苗种性发育试验
范文

    刘艳春+张士华+苑春亭+蒋万钊+赵磊+李蕾

    摘 要:以常规的成蟹养殖技术,培育出规格50 g左右的河蟹200余kg,于7月底8月初性成熟之前收捕,置于室内带有制冷设备的水泥池中,在4~6 ℃的水温环境中,开始人工冬眠,控制其性发育。经过近100 d的人工冬眠过程,成活率83%,性发育终止,到11月3日放入养殖池塘,均未成熟。

    关键词:河蟹;二龄大规格苗种;人工冬眠

    笔者曾对自然界中存在3龄以上大规格河蟹的现象进行过分析研究,认为河蟹的寿命能够达到3年以上,是因为这些3龄以上的河蟹,在每次的越冬前尚未达到性成熟,经过越冬后,其“性成熟因素积累”从春天开始重新进行,直到秋天,又增加一年的生长期。这从扣蟹培育过程中的成熟现象得到更好的解释。基于这种“理论”的推测,笔者从2014年开始进行了2龄大规格苗种的人工冬眠越冬试验,以期突破目前河蟹2年养殖的周期,从而突破2年生长期对河蟹规格的限制,达到大规格养殖的目的。现将2龄大规格河蟹苗种的培育、人工冬眠越冬的研究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二龄苗种的培育

    1.1.1 池塘 试验池位于东营市垦利县永安镇稻改农场,单池面积0.27 hm2左右,共3个池塘,计0.8 hm2,已养蟹10余年,水深1 m,池底淤泥30~40 cm,池内生长狐尾藻。

    1.1.2 水源 试验池水源是引黄七干渠的黄河水,引黄七干渠是农业灌溉用渠,当渠内有水时可以自流入池,其他时间由沟渠抽水,池塘的水可以自排。

    1.1.3 扣蟹 试验所用的扣蟹是当地蟹农培育的,品种为黄河品系的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来源于当地的河蟹育苗生产企业。

    1.1.4 培育

    1.1.4.1 清池进水 试验池塘收蟹结束后排干水,经过冬天的干燥,3月中旬开始清池进水。清池用生石灰,用量为3 000 kg/hm2,方法是均匀撒在池底,再进少量的水,以没过生石灰为宜,一周后排尽再进水50 cm,进水时在进水口用60目的进水网过滤,排水口也用30目的排水网,防止敌害生物从进水口进入池塘

    1.1.4.2 肥水 由于试验池塘的淤泥较多,底质中有机物较丰富,水温升高后,水质容易变肥,所以放苗前的肥水只用少量的无机肥和生物制剂,不施有机肥,避免水质过肥。

    1.1.4.3 放苗 4月12日放养扣蟹,规格5 g左右,共放2万只左右。

    1.1.4.4 投喂 以配合饲料为主,兼投小杂鱼、煮熟的玉米、麸皮、豆饼等等。

    1.1.4.5 水质管理 以添换水为主,第一次进水0.5 m,利于水温的上升,以后逐渐加满。水质保持主要使用各种微生物制剂,保持良好的微生态环境,控制病菌的繁殖扩散,中后期加大换水量,每15 d换水20%~30%。

    1.1.4.6 底质处理 由于试验池塘用于河蟹养殖10年之久,淤泥较多,长时间未清池,可能存在有害病菌和过多的有机物质,因此,清池时使用了较大量的生石灰,以期达到杀灭有害生物和底质改良的目的,同时在养殖试验期间大量使用了生物底质改良剂。

    1.1.4.7 病害防控 病害防控主要以防治为主,在该试验中,8月初已经结束试验了,期间只对水质和底质用微生物制剂进行了改善,到8月基本没有病害发生。

    1.1.4.8 收捕 7月26日开始捕捞,8月2日完成,收出200 kg,抽测平均规格58.3 g,最大106 g,最小34.7 g,经过3 d暂养后,开始在人工越冬池进行冬眠试验。其余继续留在原池作为成蟹养殖。

    1.2 人工冬眠控制性发育试验

    1.2.1 水源 城市自来水。

    1.2.2 人工冬眠池 利用东营市景明水产公司的室内河蟹暂养池,为水泥池地上结构,池底、四周表面贴有磁砖,长5 m,宽3 m,深0.8 m。为了适应该试验的需要,进行了改造,首先在池内壁和池底敷设了一层5 cm厚的挤塑保温板,保温板外层是3 cm厚的抹光水泥层,并利用胶水、膨胀螺丝、钢丝网等措施保证了保温板和磁砖池壁、水泥层的结合,池口用三角铁和5 cm的挤塑保温板制作的保温盖盖住,防止冷量散失。试验用池2个,6月份改造好后,用食醋进行了降碱处理。

    1.2.3 冷水机 安装一台7.5 kW的冷水机,蒸发温度-1~-3 ℃,出水温度可在0 ℃以上选择,对试验用水直接制冷。由于是一台冷水机,两个池子分别独立,因此,当一个池子降温时,另一个必须停止,这个过程需要人工操作,由于试验池保温效果很好,在气温30 ℃的环境中,24 h之内池水温度升高不到1 ℃,因此,对试验没有影响。

    1.2.4 降温 7月29日、8月5日,将收捕暂养后的河蟹,装入塑料筐中,分别放入两个冬眠池中,开始降温。当时蟹池水温27 ℃左右,冬眠池中自来水温度为25 ℃。经过测试,冷水机工作时冬眠池的水温每降低1 ℃,大约用1 h时间。试验确定了每天(24 h)降温4 ℃的降温幅度,分别到8月3日、8月10日两个池子的水温降到了4~5 ℃。之后,水温设定4~6 ℃之间,当水温升高到6 ℃时,制冷机开始工作,当水温降到4 ℃时,制冷机停止工作,水温一直保持在4~6 ℃之间。

    1.2.5 充氧 在整个试验期间,进行不间断充氧。

    1.2.6 水质管理 试验期间极少投喂,使水质产生变化的因素不多,长时间会使水的颜色发生变化,经过检测,常规的水质指标正常,需要换水时,将河蟹放到另一池中,换水后降温到4~6 ℃后,再将河蟹放回即可。

    1.2.7 其他日常管理 一是注意观察制冷、充气设备运转是否正常;二是经常观察水温是否在正常的控温范围之内;三是挑出残死蟹。

    1.2.8 投喂 在试验期间,发现在4~6 ℃的温度之间,仍有摄食现象。有时死蟹有被摄食的迹象,投入切成块状的草鱼肉,经过几天后检查,发现摄食的痕迹,但真正被摄食的很少,投入切碎洗涤过的火腿肠,有部分被摄食。当温度调至5~8 ℃之间时,可摄食火腿肠和小鱼。

    2 结果

    到11月3日,池塘自然水温的温度降至13 ℃左右,经过100余天4~6 ℃的人工冬眠,试验河蟹放入养殖池塘,成活率83%。河蟹的性发育在这期间停止,经过检测,试验河蟹都是未成熟幼蟹。

    3 问题与讨论

    3.1 降温梯度

    本次试验由于只有两个冬眠池,没有做降温梯度对比试验,降温梯度为每天4 ℃,在这个温度梯度环境条件下,有一定的死亡率,由于没有对比试验,很难说明是由降温梯度引起的,在自然环境中,有时一天的温差会大大超过4 ℃,甚至会交替出现,但是由于这是在7月底8月初人工设置的,是不是由于河蟹本身因素因时间的改变而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尚不知晓。关于降温梯度,将在2015年开展对比试验。

    3.2 温度范围

    本次试验同样没有做控温范围的对比试验,温度高低影响河蟹的生命活动力,温度高生命力旺盛可能导致河蟹身体消耗,影响成活率,温度过低可能也会影响河蟹的成活率。关于控温范围,也将在2015年开展对比试验。

    3.3 控温时间

    控温时间也是该试验的重要内容,在该试验中,开始降温时间设定在河蟹的生殖蜕壳之前。过早,河蟹人工冬眠时间长;过晚,河蟹成熟,都不适宜该试验。本试验的结束时间是11月3日,此时外部水温13 ℃,考虑如果池塘水温过高,河蟹可能会再蜕壳,如果水温过低,影响河蟹摄食。本试验考虑到这些河蟹已经经过了100 d的人工“越冬”,消耗了大量的能量,趁冬季到来之前的一段时间加强投喂管理,让其补充能量,安全过冬,但到底什么时间最为合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3.4 死亡分析 ?在该试验过程中,一直有河蟹的死亡现象。统计分析发现,开始的20 d内是死亡的高峰,症状多是掉腿。分析是降温幅度与河蟹装在筐中有关,有时河蟹的腿夹在筐缝中挣扎掉腿,其后一次集中死亡像是蜕壳未遂的症状,未能分析出原因。

    3.5 蜕皮现象

     在此4~6 ℃的低温暂养过程中,曾有个别的河蟹蜕壳成功,不知是什么因素导致其低温蜕壳。上述描述的死亡现象,不知是不是真的蜕壳未遂,将在以后继续试验、观察和分析。

    摘 要:以常规的成蟹养殖技术,培育出规格50 g左右的河蟹200余kg,于7月底8月初性成熟之前收捕,置于室内带有制冷设备的水泥池中,在4~6 ℃的水温环境中,开始人工冬眠,控制其性发育。经过近100 d的人工冬眠过程,成活率83%,性发育终止,到11月3日放入养殖池塘,均未成熟。

    关键词:河蟹;二龄大规格苗种;人工冬眠

    笔者曾对自然界中存在3龄以上大规格河蟹的现象进行过分析研究,认为河蟹的寿命能够达到3年以上,是因为这些3龄以上的河蟹,在每次的越冬前尚未达到性成熟,经过越冬后,其“性成熟因素积累”从春天开始重新进行,直到秋天,又增加一年的生长期。这从扣蟹培育过程中的成熟现象得到更好的解释。基于这种“理论”的推测,笔者从2014年开始进行了2龄大规格苗种的人工冬眠越冬试验,以期突破目前河蟹2年养殖的周期,从而突破2年生长期对河蟹规格的限制,达到大规格养殖的目的。现将2龄大规格河蟹苗种的培育、人工冬眠越冬的研究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二龄苗种的培育

    1.1.1 池塘 试验池位于东营市垦利县永安镇稻改农场,单池面积0.27 hm2左右,共3个池塘,计0.8 hm2,已养蟹10余年,水深1 m,池底淤泥30~40 cm,池内生长狐尾藻。

    1.1.2 水源 试验池水源是引黄七干渠的黄河水,引黄七干渠是农业灌溉用渠,当渠内有水时可以自流入池,其他时间由沟渠抽水,池塘的水可以自排。

    1.1.3 扣蟹 试验所用的扣蟹是当地蟹农培育的,品种为黄河品系的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来源于当地的河蟹育苗生产企业。

    1.1.4 培育

    1.1.4.1 清池进水 试验池塘收蟹结束后排干水,经过冬天的干燥,3月中旬开始清池进水。清池用生石灰,用量为3 000 kg/hm2,方法是均匀撒在池底,再进少量的水,以没过生石灰为宜,一周后排尽再进水50 cm,进水时在进水口用60目的进水网过滤,排水口也用30目的排水网,防止敌害生物从进水口进入池塘

    1.1.4.2 肥水 由于试验池塘的淤泥较多,底质中有机物较丰富,水温升高后,水质容易变肥,所以放苗前的肥水只用少量的无机肥和生物制剂,不施有机肥,避免水质过肥。

    1.1.4.3 放苗 4月12日放养扣蟹,规格5 g左右,共放2万只左右。

    1.1.4.4 投喂 以配合饲料为主,兼投小杂鱼、煮熟的玉米、麸皮、豆饼等等。

    1.1.4.5 水质管理 以添换水为主,第一次进水0.5 m,利于水温的上升,以后逐渐加满。水质保持主要使用各种微生物制剂,保持良好的微生态环境,控制病菌的繁殖扩散,中后期加大换水量,每15 d换水20%~30%。

    1.1.4.6 底质处理 由于试验池塘用于河蟹养殖10年之久,淤泥较多,长时间未清池,可能存在有害病菌和过多的有机物质,因此,清池时使用了较大量的生石灰,以期达到杀灭有害生物和底质改良的目的,同时在养殖试验期间大量使用了生物底质改良剂。

    1.1.4.7 病害防控 病害防控主要以防治为主,在该试验中,8月初已经结束试验了,期间只对水质和底质用微生物制剂进行了改善,到8月基本没有病害发生。

    1.1.4.8 收捕 7月26日开始捕捞,8月2日完成,收出200 kg,抽测平均规格58.3 g,最大106 g,最小34.7 g,经过3 d暂养后,开始在人工越冬池进行冬眠试验。其余继续留在原池作为成蟹养殖。

    1.2 人工冬眠控制性发育试验

    1.2.1 水源 城市自来水。

    1.2.2 人工冬眠池 利用东营市景明水产公司的室内河蟹暂养池,为水泥池地上结构,池底、四周表面贴有磁砖,长5 m,宽3 m,深0.8 m。为了适应该试验的需要,进行了改造,首先在池内壁和池底敷设了一层5 cm厚的挤塑保温板,保温板外层是3 cm厚的抹光水泥层,并利用胶水、膨胀螺丝、钢丝网等措施保证了保温板和磁砖池壁、水泥层的结合,池口用三角铁和5 cm的挤塑保温板制作的保温盖盖住,防止冷量散失。试验用池2个,6月份改造好后,用食醋进行了降碱处理。

    1.2.3 冷水机 安装一台7.5 kW的冷水机,蒸发温度-1~-3 ℃,出水温度可在0 ℃以上选择,对试验用水直接制冷。由于是一台冷水机,两个池子分别独立,因此,当一个池子降温时,另一个必须停止,这个过程需要人工操作,由于试验池保温效果很好,在气温30 ℃的环境中,24 h之内池水温度升高不到1 ℃,因此,对试验没有影响。

    1.2.4 降温 7月29日、8月5日,将收捕暂养后的河蟹,装入塑料筐中,分别放入两个冬眠池中,开始降温。当时蟹池水温27 ℃左右,冬眠池中自来水温度为25 ℃。经过测试,冷水机工作时冬眠池的水温每降低1 ℃,大约用1 h时间。试验确定了每天(24 h)降温4 ℃的降温幅度,分别到8月3日、8月10日两个池子的水温降到了4~5 ℃。之后,水温设定4~6 ℃之间,当水温升高到6 ℃时,制冷机开始工作,当水温降到4 ℃时,制冷机停止工作,水温一直保持在4~6 ℃之间。

    1.2.5 充氧 在整个试验期间,进行不间断充氧。

    1.2.6 水质管理 试验期间极少投喂,使水质产生变化的因素不多,长时间会使水的颜色发生变化,经过检测,常规的水质指标正常,需要换水时,将河蟹放到另一池中,换水后降温到4~6 ℃后,再将河蟹放回即可。

    1.2.7 其他日常管理 一是注意观察制冷、充气设备运转是否正常;二是经常观察水温是否在正常的控温范围之内;三是挑出残死蟹。

    1.2.8 投喂 在试验期间,发现在4~6 ℃的温度之间,仍有摄食现象。有时死蟹有被摄食的迹象,投入切成块状的草鱼肉,经过几天后检查,发现摄食的痕迹,但真正被摄食的很少,投入切碎洗涤过的火腿肠,有部分被摄食。当温度调至5~8 ℃之间时,可摄食火腿肠和小鱼。

    2 结果

    到11月3日,池塘自然水温的温度降至13 ℃左右,经过100余天4~6 ℃的人工冬眠,试验河蟹放入养殖池塘,成活率83%。河蟹的性发育在这期间停止,经过检测,试验河蟹都是未成熟幼蟹。

    3 问题与讨论

    3.1 降温梯度

    本次试验由于只有两个冬眠池,没有做降温梯度对比试验,降温梯度为每天4 ℃,在这个温度梯度环境条件下,有一定的死亡率,由于没有对比试验,很难说明是由降温梯度引起的,在自然环境中,有时一天的温差会大大超过4 ℃,甚至会交替出现,但是由于这是在7月底8月初人工设置的,是不是由于河蟹本身因素因时间的改变而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尚不知晓。关于降温梯度,将在2015年开展对比试验。

    3.2 温度范围

    本次试验同样没有做控温范围的对比试验,温度高低影响河蟹的生命活动力,温度高生命力旺盛可能导致河蟹身体消耗,影响成活率,温度过低可能也会影响河蟹的成活率。关于控温范围,也将在2015年开展对比试验。

    3.3 控温时间

    控温时间也是该试验的重要内容,在该试验中,开始降温时间设定在河蟹的生殖蜕壳之前。过早,河蟹人工冬眠时间长;过晚,河蟹成熟,都不适宜该试验。本试验的结束时间是11月3日,此时外部水温13 ℃,考虑如果池塘水温过高,河蟹可能会再蜕壳,如果水温过低,影响河蟹摄食。本试验考虑到这些河蟹已经经过了100 d的人工“越冬”,消耗了大量的能量,趁冬季到来之前的一段时间加强投喂管理,让其补充能量,安全过冬,但到底什么时间最为合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3.4 死亡分析 ?在该试验过程中,一直有河蟹的死亡现象。统计分析发现,开始的20 d内是死亡的高峰,症状多是掉腿。分析是降温幅度与河蟹装在筐中有关,有时河蟹的腿夹在筐缝中挣扎掉腿,其后一次集中死亡像是蜕壳未遂的症状,未能分析出原因。

    3.5 蜕皮现象

     在此4~6 ℃的低温暂养过程中,曾有个别的河蟹蜕壳成功,不知是什么因素导致其低温蜕壳。上述描述的死亡现象,不知是不是真的蜕壳未遂,将在以后继续试验、观察和分析。

    摘 要:以常规的成蟹养殖技术,培育出规格50 g左右的河蟹200余kg,于7月底8月初性成熟之前收捕,置于室内带有制冷设备的水泥池中,在4~6 ℃的水温环境中,开始人工冬眠,控制其性发育。经过近100 d的人工冬眠过程,成活率83%,性发育终止,到11月3日放入养殖池塘,均未成熟。

    关键词:河蟹;二龄大规格苗种;人工冬眠

    笔者曾对自然界中存在3龄以上大规格河蟹的现象进行过分析研究,认为河蟹的寿命能够达到3年以上,是因为这些3龄以上的河蟹,在每次的越冬前尚未达到性成熟,经过越冬后,其“性成熟因素积累”从春天开始重新进行,直到秋天,又增加一年的生长期。这从扣蟹培育过程中的成熟现象得到更好的解释。基于这种“理论”的推测,笔者从2014年开始进行了2龄大规格苗种的人工冬眠越冬试验,以期突破目前河蟹2年养殖的周期,从而突破2年生长期对河蟹规格的限制,达到大规格养殖的目的。现将2龄大规格河蟹苗种的培育、人工冬眠越冬的研究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二龄苗种的培育

    1.1.1 池塘 试验池位于东营市垦利县永安镇稻改农场,单池面积0.27 hm2左右,共3个池塘,计0.8 hm2,已养蟹10余年,水深1 m,池底淤泥30~40 cm,池内生长狐尾藻。

    1.1.2 水源 试验池水源是引黄七干渠的黄河水,引黄七干渠是农业灌溉用渠,当渠内有水时可以自流入池,其他时间由沟渠抽水,池塘的水可以自排。

    1.1.3 扣蟹 试验所用的扣蟹是当地蟹农培育的,品种为黄河品系的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来源于当地的河蟹育苗生产企业。

    1.1.4 培育

    1.1.4.1 清池进水 试验池塘收蟹结束后排干水,经过冬天的干燥,3月中旬开始清池进水。清池用生石灰,用量为3 000 kg/hm2,方法是均匀撒在池底,再进少量的水,以没过生石灰为宜,一周后排尽再进水50 cm,进水时在进水口用60目的进水网过滤,排水口也用30目的排水网,防止敌害生物从进水口进入池塘

    1.1.4.2 肥水 由于试验池塘的淤泥较多,底质中有机物较丰富,水温升高后,水质容易变肥,所以放苗前的肥水只用少量的无机肥和生物制剂,不施有机肥,避免水质过肥。

    1.1.4.3 放苗 4月12日放养扣蟹,规格5 g左右,共放2万只左右。

    1.1.4.4 投喂 以配合饲料为主,兼投小杂鱼、煮熟的玉米、麸皮、豆饼等等。

    1.1.4.5 水质管理 以添换水为主,第一次进水0.5 m,利于水温的上升,以后逐渐加满。水质保持主要使用各种微生物制剂,保持良好的微生态环境,控制病菌的繁殖扩散,中后期加大换水量,每15 d换水20%~30%。

    1.1.4.6 底质处理 由于试验池塘用于河蟹养殖10年之久,淤泥较多,长时间未清池,可能存在有害病菌和过多的有机物质,因此,清池时使用了较大量的生石灰,以期达到杀灭有害生物和底质改良的目的,同时在养殖试验期间大量使用了生物底质改良剂。

    1.1.4.7 病害防控 病害防控主要以防治为主,在该试验中,8月初已经结束试验了,期间只对水质和底质用微生物制剂进行了改善,到8月基本没有病害发生。

    1.1.4.8 收捕 7月26日开始捕捞,8月2日完成,收出200 kg,抽测平均规格58.3 g,最大106 g,最小34.7 g,经过3 d暂养后,开始在人工越冬池进行冬眠试验。其余继续留在原池作为成蟹养殖。

    1.2 人工冬眠控制性发育试验

    1.2.1 水源 城市自来水。

    1.2.2 人工冬眠池 利用东营市景明水产公司的室内河蟹暂养池,为水泥池地上结构,池底、四周表面贴有磁砖,长5 m,宽3 m,深0.8 m。为了适应该试验的需要,进行了改造,首先在池内壁和池底敷设了一层5 cm厚的挤塑保温板,保温板外层是3 cm厚的抹光水泥层,并利用胶水、膨胀螺丝、钢丝网等措施保证了保温板和磁砖池壁、水泥层的结合,池口用三角铁和5 cm的挤塑保温板制作的保温盖盖住,防止冷量散失。试验用池2个,6月份改造好后,用食醋进行了降碱处理。

    1.2.3 冷水机 安装一台7.5 kW的冷水机,蒸发温度-1~-3 ℃,出水温度可在0 ℃以上选择,对试验用水直接制冷。由于是一台冷水机,两个池子分别独立,因此,当一个池子降温时,另一个必须停止,这个过程需要人工操作,由于试验池保温效果很好,在气温30 ℃的环境中,24 h之内池水温度升高不到1 ℃,因此,对试验没有影响。

    1.2.4 降温 7月29日、8月5日,将收捕暂养后的河蟹,装入塑料筐中,分别放入两个冬眠池中,开始降温。当时蟹池水温27 ℃左右,冬眠池中自来水温度为25 ℃。经过测试,冷水机工作时冬眠池的水温每降低1 ℃,大约用1 h时间。试验确定了每天(24 h)降温4 ℃的降温幅度,分别到8月3日、8月10日两个池子的水温降到了4~5 ℃。之后,水温设定4~6 ℃之间,当水温升高到6 ℃时,制冷机开始工作,当水温降到4 ℃时,制冷机停止工作,水温一直保持在4~6 ℃之间。

    1.2.5 充氧 在整个试验期间,进行不间断充氧。

    1.2.6 水质管理 试验期间极少投喂,使水质产生变化的因素不多,长时间会使水的颜色发生变化,经过检测,常规的水质指标正常,需要换水时,将河蟹放到另一池中,换水后降温到4~6 ℃后,再将河蟹放回即可。

    1.2.7 其他日常管理 一是注意观察制冷、充气设备运转是否正常;二是经常观察水温是否在正常的控温范围之内;三是挑出残死蟹。

    1.2.8 投喂 在试验期间,发现在4~6 ℃的温度之间,仍有摄食现象。有时死蟹有被摄食的迹象,投入切成块状的草鱼肉,经过几天后检查,发现摄食的痕迹,但真正被摄食的很少,投入切碎洗涤过的火腿肠,有部分被摄食。当温度调至5~8 ℃之间时,可摄食火腿肠和小鱼。

    2 结果

    到11月3日,池塘自然水温的温度降至13 ℃左右,经过100余天4~6 ℃的人工冬眠,试验河蟹放入养殖池塘,成活率83%。河蟹的性发育在这期间停止,经过检测,试验河蟹都是未成熟幼蟹。

    3 问题与讨论

    3.1 降温梯度

    本次试验由于只有两个冬眠池,没有做降温梯度对比试验,降温梯度为每天4 ℃,在这个温度梯度环境条件下,有一定的死亡率,由于没有对比试验,很难说明是由降温梯度引起的,在自然环境中,有时一天的温差会大大超过4 ℃,甚至会交替出现,但是由于这是在7月底8月初人工设置的,是不是由于河蟹本身因素因时间的改变而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尚不知晓。关于降温梯度,将在2015年开展对比试验。

    3.2 温度范围

    本次试验同样没有做控温范围的对比试验,温度高低影响河蟹的生命活动力,温度高生命力旺盛可能导致河蟹身体消耗,影响成活率,温度过低可能也会影响河蟹的成活率。关于控温范围,也将在2015年开展对比试验。

    3.3 控温时间

    控温时间也是该试验的重要内容,在该试验中,开始降温时间设定在河蟹的生殖蜕壳之前。过早,河蟹人工冬眠时间长;过晚,河蟹成熟,都不适宜该试验。本试验的结束时间是11月3日,此时外部水温13 ℃,考虑如果池塘水温过高,河蟹可能会再蜕壳,如果水温过低,影响河蟹摄食。本试验考虑到这些河蟹已经经过了100 d的人工“越冬”,消耗了大量的能量,趁冬季到来之前的一段时间加强投喂管理,让其补充能量,安全过冬,但到底什么时间最为合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3.4 死亡分析 ?在该试验过程中,一直有河蟹的死亡现象。统计分析发现,开始的20 d内是死亡的高峰,症状多是掉腿。分析是降温幅度与河蟹装在筐中有关,有时河蟹的腿夹在筐缝中挣扎掉腿,其后一次集中死亡像是蜕壳未遂的症状,未能分析出原因。

    3.5 蜕皮现象

     在此4~6 ℃的低温暂养过程中,曾有个别的河蟹蜕壳成功,不知是什么因素导致其低温蜕壳。上述描述的死亡现象,不知是不是真的蜕壳未遂,将在以后继续试验、观察和分析。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