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对虾养殖池塘水质底质调控技术 |
范文 | 孙福先 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沧州对虾综合试验站,根据应用微生态制剂调控对虾养殖池塘水质环境所取得的成功经验,经过总结后介绍给广大虾农。 1大面积池塘底质调控方案 池塘情况:面积2.67~3.33 hm2水深1.5 m左右,海水盐度在28‰~38‰;每hm2面积投放标粗后的虾苗22.5万尾,最多30万尾。 1.1养殖放苗前期“培水”和调控 有益菌菌种发酵扩培,配制“有益菌素”。按2.67~3.33 hm2面积的池塘为例,每口池塘用料配方:乳酸菌制剂20 kg+芽孢杆菌制剂10 kg +红糖5 kg +米糠(或麸皮)40 kg +自来水20 kg,搅拌均匀后,放入塑料桶内密封,发酵2~3 d左右。 选择晴天上午,使用单细胞藻类生长素60 kg用水搅拌均匀和“有益菌素”一起,连渣带水,全池均匀泼撒。2~3 d,池水藻类繁殖,透明度60 cm左右,可以投放虾苗。 投放虾苗2 d后,使用芽孢杆菌制剂,用量40 kg,稳定藻相。 如果投苗5 d后,水色变清,应及时补充藻类营养,保持水色。具体为:再次使用自配的“有益菌素”和单细胞藻类生长素,用量为首次的一半。 放苗后15 d内,每隔10 d,使用1次高浓度光合细菌制剂,用量为60 kg。 1.2养殖过程调控技术 养殖过程每隔10~15 d,定期使用自配“有益菌素”,用量为首次的一半。 养殖过程出现浮游微藻繁殖过度、氨氮过高、阴雨天气等情况时,施用高浓度光合细菌制剂。使用量一般为15~30 kg/hm2。 水色过浓、水质老化,水体中溶解氧偏低,引起对虾食欲下降时,使用络合剂,能有效改善水质,提高溶氧,增强对虾的活力。使用量一般为3 750~7 500 g/hm2。 养殖中后期,对虾残饵、粪便、死藻累积,底泥发黑、发臭,有害细菌(弧菌)繁殖,使用底质改良剂能有效改良底质。使用量一般为3 000~3 750 g/hm2。 2小面积池塘水质底质调控方案 池塘情况:面积0.333 hm2,水深1.5 m左右,海水盐度在28‰~38‰;每667㎡投放对虾苗种5万尾左右,无增氧条件。 2.1养殖前期“培水”和调控 有益菌菌種发酵扩培,配制“有益菌素”。每口池塘配方:乳酸菌制剂10 kg+芽孢杆菌制剂1 kg +红糖0.5 kg +米糠(或麸皮)5 kg +自来水5 kg,搅拌均匀后,放入塑料桶内密封,发酵2~3 d左右。 选择晴天上午,使用单细胞藻类生长素8 kg用水搅拌均匀和“有益菌素”一起,连渣带水,全池均匀泼撒。2~3 d,池水藻类繁殖,透明度60 cm左右,可以投放虾苗。 投放虾苗前1小时,使用芽孢杆菌制剂(用量15 kg/hm2)和复合维生素制剂(用量15 kg/hm2),预防应激,提高虾苗成活率。 投放虾苗2 d后,使用益水素,用量15 kg/hm2,稳定藻相。 如果投苗5 d后,水色变清,应及时补充藻类营养素,保持水色。具体为:再次使用自配的“有益菌素”和单细胞藻类生长素,用量为首次的一半。 放苗后30 d内,每隔10 d,使用1次高浓度光合细菌制剂,用量为30 kg/hm2。 2.2养殖过程调控技术 养殖过程每隔7~10 d, 定期使用自配“有益菌素”,用量为首次的一半。 使用自配“有益菌素”后2 d,使用益水素,用量15 kg/hm2,平衡水体营养,稳定藻相。 2.3根据具体情况,不定期调控 养殖过程出现浮游微藻繁殖过度、氨氮过高、阴雨天气等情况时,施用高浓度光合细菌制剂。使用量一般为15~30 kg/hm2。 水色过浓、水质老化,水体中溶解氧偏低,引起对虾食欲下降时,使用芽孢杆菌制剂,能有效改善水质,提高溶氧,增强对虾的活力。使用量一般为3 750~7 500 g/hm2。 养殖中后期,对虾残饵、粪便、死藻累积,底泥发黑、发臭,有害细菌(弧菌)繁殖,使用底质改良剂能有效改良底质。使用量一般为3 000~3 750 g/hm2。 养殖中后期,出现蓝藻过多时,使用“芽孢杆菌制剂配合高浓度光合细菌制剂交替使用,能有效控制蓝藻过度繁殖。 以上技术,适用于海水、半咸水及淡水的对虾养殖生产,且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供参考,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用量和间隔时间上可进行适当调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