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 |
范文 | 侯长英 摘要:从流行病学、病例分析、防治等方面对猪钩端螺旋体进行了阐述,为防治该病提供科学的参考。 关键词:猪;钩端螺旋体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2.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11-0044-01 钩端螺旋体病又称细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黄疸、出血、血红蛋白尿、流产、水肿、皮肤和黏膜坏死等。我国是猪钩端螺旋体病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且各地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该病在我国的流行仍十分严重。因此,加强对猪钩体病的科学防治,对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流行病学 畜禽和人都可感染该病,在家畜中猪、牛感染较高。鼠类是重要的宿主,感染猪带菌时间长、排菌量大、浸染严重,是危险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皮肤、黏膜和消化道感染,特别是破损皮肤,带菌动物主要通过尿液向外排菌,从而污染外界环境,接触被污染物可被感染。也可通过交配、人工授精、吸血昆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6~9月多发,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各种年龄均能发病,以幼畜发病最为多见。 2 病例 2014年9月天津某养殖户约35 kg左右的育肥猪60头中部分育肥猪体温升高至40 ℃,稽留热3~5 d,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腹泻、神经性后肢无力、震颤,后皮肤和眼结膜黄染,尿液变为黄色或茶色,可闻到腥臭味,有的在上下颌、头部、颈部甚至全身水肿,指压有凹陷。 病死猪,剖检可见全身性黄疸、出血、血红蛋白尿以及肝和肾不同程度的损害。上、下颌、头、背、胃壁等部位出现水肿。脾脏肿大。肝脏肿大,棕黄色,被膜下出血。肾脏肿大、淤血,肾周围脂肪、肾盂、肾实质黄疸,肾皮质有出血点。膀胱积有血红蛋白尿,黏膜有散在的点状出血。肝、肾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初步确定为钩端螺旋体,进而进行细菌学检查。 细菌学检查:①病料采集与处理。采取病猪的尿液10 mL、肾脏、肝脏组织。尿液经1 500 r/min离心5 min,取上清液再以3 000 r/min离心1 h进行集菌,取沉淀物涂片染色镜检。肾脏及肝脏组织用灭菌生理盐水制成1∶5悬液。②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取上述制备的样品,检查活体钩端螺旋体。暗视野中模糊不清,常似小珠链样,菌体的一端弯转如钩,由于旋转式摆动呈现丁字形或网球拍状,菌体常呈“C”、“S”等形状。钩体染色呈革兰氏染色阴性,用姬姆萨染色液染成淡红色。③菌体培养与观察。菌体接种于含10%兔血清的柯索夫氏培养基和捷尔斯基赫氏培养基,然后置30℃温箱中培养,每隔一周对培养物进行一次悬滴压片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有钩体端螺旋生长。 3 防治措施 (1)定期消毒切断传染源。控制该病的关键环节是切断带菌动物,因此要消除带菌排菌的各种动物,包括隔离治疗病猪,消灭鼠类等,消毒和清理被污染的水源、污水、饲料、垫草、场舍和用具等。 (2)自繁自养与严格引种。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购进慢性或隐性病猪是预防该病的关键措施。规模大的养猪场推行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严格控制外来疫病的侵入。如不具备自繁自养能力,而又不得不从外地引进猪源的,必须要进行严格的检疫检测。发现可疑病猪,立即隔离,及早治疗切勿拖延。 (3)治疗方法。猪群中发现感染猪只应积极进行全群治疗。治疗病猪用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和四环素等抗菌素有一定疗效。严重病例,应同时静脉注射葡萄糖、维生素C及强心利尿药物。对患病猪用青霉素、链霉素混合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5 d;土霉素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5 d;龙胆草9 g、柴胡6 g、泽泻6 g、车前子、木通、生地、枝子、黄芩各8 g、当归3 g,水煎服。在饲料中按1 500 mg/kg剂量添加土霉素粉,连喂7 d。 通过上述治疗,症状明显好转,其中50头无明显临床症状,剩下10头治疗效果不显著,可能由其他病原引起,需进一步诊断。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