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一例羊痘的防治 |
范文 | 王亨平++杨丹红 摘要:羊痘是由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的可接触性传染病,其病理特征是皮肤和黏膜出现疹块。绵羊患病后会出现死亡、死胎或流产等。对一例羊痘的治疗经过进行介绍,以期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羊痘;危害性;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11-0034-01 1 临床症状 患病羊群一般会出现4~7 d的潜伏期,病初体温可达40.6~42.0 ℃,出现震颤,呼吸困难、食欲不振、流泪还有分泌物,同时会有浆液从羊的鼻孔中流出。特别是病重的羊鼻中会有黏稠状分泌物。感染4 d左右的羊其眼睛、鼻翼、脸、唇部、乳房周围,整个四肢会出现红斑,直到全身。随后就会形成丘疹,皮肤的表面突出。最后,丘疹变大,然后长成灰褐色的水泡,手摸上去有潮湿感,同时还会有少量的液体流出。在这个时期,羊很容易被感染上肺炎、乳房炎或巴氏杆菌病,加快了羊的死亡。几天后水泡会变成脓疱,一旦破裂就会变成棕色的痂皮,7 d以后,体温达到正常,痊愈。在羊发病特别是在水泡期间,部分体质较差的羊都会患上肺炎,出现呼吸困难最终死亡,大多数怀孕的母羊会流产,孕羊大多出现难产、死亡现象。 2 流行病学 羊痘的传染方式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染、蚊虫等叮咬还有羊群之间皮肤黏膜破损后传染。被污染的牧场、饲料、饮食器具等都是传染源。根据前期的调查发现,此次疫病的流行和牧民在外地购羊有很大关系。最初只是发现了2只羊出现病症,但是当时并没有采取有效地措施,最后导致周边的3群羊发病,在发病过程中绵羊占大多数,山羊发病较少。 3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患羊内脏器官出现了严重的病变:鼻腔内部、肺部都出现了严重的卡他性炎症,喉部、舌面还有牙龈的黏膜处出现了大小不一的圆形、椭圆形的突起病变,胸腔内没有明显的积液。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隔离消毒 首先要在源头上降低病原体感染其他羊的可能性,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将健康的羊和发病的羊隔离。一定要对病羊进行严格的分离和隔离,饲料也要分开存放,禁止外来人员进入羊圈。对于病死羊只,要做好无害化处理,可以采取就地焚烧或深埋的办法来处理。与此同时对圈舍和饲用器具进行严格消毒,每天用10%~20%的石灰水消毒1次,在羊群的出口处要设消毒用的水池,对进出羊圈的人员进行严格消毒。 4.2 疫苗接种 首先对健康的羊群进行羊痘弱病疫苗的接种,主要采取注射的方法平均每只羊接种0.5 mL。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被接种后的健康羊到了第八天以后就没有新发病例,这说明接种羊痘疫苗可以对病情进行有效控制。 4.3 治疗 (1)进行肌肉注射的方法对发病的羊进行治疗,采用病毒唑20 mL /只一次,其中的瘟毒120需要每只每次的用量是40 mL,同样的方法每天进行2次,同时持续3 d。3 d后,病羊其病情基本上得到控制,而且严重患病的羊开始痊愈,实际的病程已经缩短到了5 d,这说明药物治疗起到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2)对于体弱病羊首先采取静脉注射的方法向其体内注射0.5%葡萄糖,还要用青霉素和链霉素同时加上病毒唑,目的是防治再次发生感染,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这些羊基本上痊愈了。 5 体会 这次的羊痘流行传播中,来势凶猛而且传播速度非常快,病死的几率非常大,在以前是很少出现的;在牧区的养殖中一定要对羊群进行定期的羊痘疫苗接种工作,对于已经出现病情的羊只要及时采取措施,做到及时控制疫情,防治大面积的病情传播,对于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病情传播时要做到及时隔离,采取科学有效地办法,将疫情控制到最小的范围,减小损失。 参考文献: [1] 常正英.羊痘病和羊传染性脓疱的区别、预防和治疗[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2(11):39-40. [2] 郑延平.冬末春初山羊痘预防和治疗[J].北京农业,2010(4):2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