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农药的危害性及绿色植保技术 |
范文 | 李存斌+陈宝昌+王立军+刘晓娟 摘 要 本文简述了农药对人体、生物体及自然界的直接和间接危害,通过对农业病虫害的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绿色植保措施,尽量地少使用化学农药量,将有害生物危害损失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并生产出无农药残留的绿色食品。绿色植保技术降低了农业病虫害防治费用,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在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保障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关键词 农药 危害性 绿色植保 0 引言 每年全球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使用的农药量约为600万t。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不足30%,流失量却高达70%。环境中的残留农药在风、雨等气象条件的作用下,迅速扩散开来,致使全球空气、海洋、土壤和生物等都有农药的残留。曾被视为“环境净土”的南北极,均已检测出DDT等农药残留。从2007年开始,我国农药产量与使用量居全球第一。随着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农药使用量大、施药次数多、操作人员中毒、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等负面问题已对从业人员、食品及环境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1 农药的危害 农药的危害大致分为对人体的危害、对其它生物的危害和对环境的危害。 1.1 对人体的危害 (1)急性危害。如大量接触或误服农药,会出现急性病理反应,表现为嘴部麻木、感觉刺痛、 流涎、恶心、呕吐、腹泻、肌肉震颤、抽搐、麻痹、昏迷,甚至死亡。全世界每年约有300万人农药中毒,造成死亡的人数高达20万。我国每年约有10万人农药中毒,死亡人数达上万人。 (2)慢性中毒。长期接触一定量的农药,如农药厂的工人、周围居民和使用农药的农民,可使农药在体内不断蓄积,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地威胁。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易产生食欲不振,头痛、全身不适、眼结膜发炎、流泪、皮疹等症状。可影响神经系统,破坏肝脏功能,造成生理障碍,影响生殖系统,产生畸形怪胎,导致癌症。 (3)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致癌:指农药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生恶性肿瘤的作用,可表现为发癌率增高、发癌时间缩短,或两者均有。致畸:指农药干扰胚胎或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器官形态结构的异常而形成畸胎或畸形儿的毒性。致突变:指农药损伤生物遗传物质造成不可逆诱变的作用。这种诱变如发生在体细胞则影响个体本身,如发生在生殖细胞则可遗传给下一代。 1.2 农药对其他生物的危害 (1)直接杀伤。化学农药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杀伤了天敌及其它有益生物,致使害虫天敌及其它有益动物死亡。 (2)慢性危害。进入生物体的农药残留,逐步积累,最终造成危害,主要表现在生物改变原来的习性,生命活动规律发生改变。另外,生物通过取食、呼吸等生命活动而使农药在体内长期积累,最终造成危害,主要表现在免疫力、生殖力、抗逆力等降低。农药的生物富集是农药对生物间接危害的最严重形式,生物中的农药可经过食物链逐级传递并不断蓄积,对人和动物构成潜在威胁,并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3)破坏生态平衡。喷洒农药后,有害生物将产生并获得对化学农药的抗性,并将这种抗性遗传给它的后代。若重复使用药剂,这些具有遗传抗性的害虫个体日益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遗传抗性的害虫种群,从而使药剂防治的效果降低以至无效。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害虫与天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农药在杀灭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伤了有益生物,没有被农药杀死的天敌,也将因食物短缺而饿死和繁殖量下降,降低了它们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而害虫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很快就会爆发起来。 1.3 对环境的污染 (1)对空气的污染。空气里农药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①喷洒过程的扩散、散逸;②农药喷洒时的蒸发;③农药施用后,农作物和土壤上农药的蒸发;④施用农药的土壤粉尘的风蚀;⑤农药生产时的损失。 散逸到空气中的农药可随风飘散做长距离的迁移,气温高的南方农业地区扩散的更快,迁移得更远。农药从农村到城市,由农业区到非农业区,再到无人区。通过呼吸影响人体或生物的健康;通过干湿沉降,落到地面,特别是污染不使用农药的地区,使得没有一片土地是净土,影响地区的生态环境系统。 (2)对水的污染。农药进入水体环境的途径:①农药喷施时直接进入水体;②土壤里的农药随雨水或灌溉水冲洗通过土层最终进入水体环境;③生产农药的工厂的污水未经净化或经净化但未达标排放,使大量农药进入水体环境。 直接排入或雨水进入水体的农药, 毒害水中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使淡水渔业水域和海洋近岸水域的水质受到损坏, 影响鱼卵胚胎发育, 使孵化后的鱼苗生长缓慢或死亡, 在成鱼体内积累, 使之不能食用和导致繁殖衰退。随着用药量的不断增加, 渔业水质不断恶化, 渔业污染事故时有发生, 渔业生产受到严重威胁, 往往造成渔业大幅度减产, 直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农药对水鸟和哺乳动物的繁殖也有严重影响。 (3)对土壤的污染。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①直接喷到土壤里;②对农作物喷洒农药时,由于喷雾飘移或从叶子上流下,落入土壤中;③由于大气沉降作用,随灌溉水和动植物残体而进入土壤。 被农药长期污染的农田土壤会出现明显酸化;土壤养分随污染程度增强而下降;土壤空隙度减小,进而造成土壤板结。农药毒性越强,在土壤中降解就越慢,残留期也就越长,就越容易造成土壤健康的降低。 2 绿色植保 当遭遇病虫害时只依靠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致使农田生态遭受严重破坏,害虫对某些农药产生了极强的抗药性。同时,对农产品质量和人类自身健康都有严重的影响。随着加入 WTO 后,出口农产品遭遇的“绿色壁垒”也越来越多。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日益严格。此外,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也逐步对农产品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在国内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为保障粮食、食品、农民收入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安全,提出了“绿色植保”理念。“绿色植保”就是要把植保工作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其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绿色植保就是指通过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来控制农业有害生物的一种环保型的植物保护技术。在“绿色消费,持续发展”已成为最新潮流的当今,加速推广应用这一技术可实现在农业生产中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杜绝因单一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而引起的农产品残留农药超标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绿色食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植保的基本策略如下: 2.1 生态调控植物保护体系 影响有害生物的发生是多方面的,在通常情况下,使用单一措施不可能长期有效地控制危害。要根据病情、虫情及环境条件,从整体出发,有选择地运用和系统地安排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要改变以往单一杀死害虫百分率来评价防治效果的做法,任何单一的防治措施都可能产生预料不到的或不能令人满意的结果。应强调各项防治措施的协调和综合,用生态学、经济学、环境保护学观点来全面评价。绿色植物保护技术体系必须充分发挥各种植保措施的优势,在原有植保技术体系上做适当的调整或优化组合,以减少技术应用环节的失误导致的负效应,尤其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开发生态调控技术,形成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抗性品种为核心、生物防治为先锋、必要的化学防治为辅助的植物生态保护技术体系。构建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要从宏观区划、布局、间作、套作、轮作和微观引进天敌、生物防治、抗性品种培育利用等具体植保措施两方面考虑。 2.2 允许一定数量的有害生物存在 要想彻底根除有害生物,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即使花费巨大的经济代价,最终还是难以如愿。自然规律要求我们必须正视有害生物的合理存在,设法把有害生物的数量和发生程度控制在较低水平以下,即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以下,为天敌提供相互信赖的生存条件,减少农药用量,维护生态平衡。有害生物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防治有害生物必须全面考虑整个生态系统,要依据有益生物、作物、有害生物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抑制有害生物生长发育,有利于发挥天敌控制作用的生态条件,而对人类长期生存的环境基本无影响。 2.3 合理使用化学防治 在农作物有害生物控制过程中,为了有效及时地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采用化学农药仍然是重要的手段,尤其在害虫暴发或病害流行时,没有化学农药解决不了问题。但在使用化学农药过程中必须做到安全、合理,才能预防和减轻对农产品、环境和人畜的毒害与污染。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应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合理选择农药品种与剂型,以减少对有益生物的危害。二是采用适宜的施药方法,以达到满意的防治效果和减少农药用量与飘移污染。三要合理轮换和混用农药,以减少用药次数,减缓有害生物的抗药性的产生。四要将其纳入综合防治体系,充分发挥其他措施的作用,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2.4 统盘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效益 在有害生物的治理过程中,要控制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要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内外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5 充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我国当前在广大的农村,虽然没有更多的条件组建大批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团队,但国家已制定出了“启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划”的相关法律、法规,各地应充分了解、应用这些政策,积极创建、扩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员队伍,不断壮大农业技术推广团队规模,在推进绿色植保技术中积极发挥作用。在推广中要采用最容易让广大农户对绿色植保技术接受的方式和方法,并向农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做好后续的推广服务工作。让使用绿色植保技术生产出的绿色农产品实现“优质高价”,并以此促使更多农民认识到使用绿色植保技术的好处,以此推进绿色植保技术的广泛应用,已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 结束语 树立“绿色植保”理念,就是要完善植保方针,从“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迈向“有害生物持续治理”;要调整植保策略,达到区域治理、综合防治,技物结合、专业防治;要调整植保思路,在时间上要实现从“关键季节”到“周年往复”的转变,在空间上从“作物系统”向“农田系统”转变,从“单一作物”到“多种作物”转变,从“单一病虫”到“生物群落”转变,在技术上要从“单一措施”向“综合调控”转变,从“应急处置”到“持续治理”转变,以实现保产增收、提高综合效益的目标。生态环境始终按着自己的规律不断发展,生态平衡不容破坏。我们只有遵循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自然条件,才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傅泽田.农药喷施技术的优化[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刘增新.农药对人体及其它生物的危害[J].生物学教学,1998(0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