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比较学习”策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范文 摘 要:在物理教學中常会遇到一些“形同质异”或“形异质同”的问题,学生常会将其混为一谈。此时,选择适当的问题情境,适时的引入比较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辨析和理解。
关键词:比较;学习策略;实践应用
1 问题的提出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学生常有“物理”似“雾里”的感觉。如何突破?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比较学习”策略。“比较学习”策略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基于学生的真实水平,选定几个研究问题,将其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辨析异同,整合物理知识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和拓展思维宽度的一种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够恰当地运用比较法,将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不仅能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辨识能力,而且还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混淆,提高思维能力【1】。
2 比较学习策略的流程
该策略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由流程图可知,实施“比较学习”策略的前期环节是“情景的设置”,即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中的疑难所在,选择合适的情景作为教学展开的问题情境。其“合适”体现在:①“问题情境”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能够通过学生的辨析,寻找到“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明确其本质的区别,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全面理解。②“问题情境”要具有一定的适度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所设置的问题情境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较大的联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学生经过自身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因此,我们在设置“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程度、求知心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搭建好“脚手架”,逐步提高认识。③“问题情境”要具有一定的诱思性,即“问题情境”要能够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的求知欲望,为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内部动机”。
在一线教学现场,我们常常听到教师有这样的感叹:我都讲了这么多遍了,你们怎么还是“一听就懂,一做不会”啊。针对学生这一学习现状,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讲的多,讲的快”是一种常见的教学行为生态,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只是观众,被动接受。奥尔康、金德和申内特研究发现:学生一般能记住他们所阅读过的10%……他们边做边说的90%【3】。显然,学生的参与度决定了他们的收获程度。因此,在“比较学习”策略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生本交流(学生尝试)——小组交流合作(引发争论)——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学生经历自己的思维过程下,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升华,实现二次飞跃。
3 “比较学习”策略的实践运用举隅
“传送带”问题是高中物理中的一类典型问题,该类问题由于涉及力的分析、运动的分析、功能关系和转折点状态分析等多个知识点,综合度高,过程复杂,高一的学生处理起来有较大的难度。为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尝试以一个基本例题为问题情境,通过适度的变式来整合该部分内容,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认识,在教师引领、学生对比分析中提升能力。
例题 如图2中甲所示,质量m=5 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O点.如果用F1=20 N的水平恒力拉它时,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如果水平恒力变为F2,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丙所示.(取g=10 m/s2)(1) 求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 求拉力F2的大小.(3) 在拉力F2的作用下运动2 s时间后撤去拉力,物体还能运动多远?
具体操作: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在“生本交流”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总结,然后请学生表述,此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
设计意图:本题将“牛顿运动定律中的两类基本问题”和“图像问题”糅合在一起,考查了学生以下几个方面:①读图能力——学生通过审题,会发现题设条件中找不到解决的方向,转而分析图像,意图引导学生在审题时不仅要关注题目的文本表述,还应该重视题目的各类示意图,很多重要的信息往往会蕴藏于其中。②图图转换的能力——意图引导学生在分析题意,读懂图像后,还需要将原题图像与物体的实际运动图像进行联系、转换和对接,这样可以更清晰明了的认清过程,便于求解。③该问题看是难度不大,但涉及了运动学公式、牛顿运动定律等力学中主要知识,也有助于学生辨析标矢量问题的处理策略。④该小题还涉及了多过程问题的一般求解方法——拆分。多过程问题往往是由一个个单一过程通过串接等组建而成的复杂问题,实际处理中,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拆”而解之。
比较题1 如图3所示,传送带以恒定速度v=3m/s向右运动, AB足够长.质量为m=5kg的物体无初速度地放到左端A处.若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请分析物体运动的情况?(重力加速度取g=10m/s2)
比较题2 若其它条件不变,当物体无初速度地放到左端A处,同时用水平恒力F=25N向右拉物体. 如图4所示,请分析物体运动的情况?
比较题3 若将图4中的恒力F改为10N且向右拉物体,则物体的运动情况又是怎样的?
具体操作:本环节主要采用的是“小组讨论”策略,即学生先行审题,后依据教师设置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和表达,其它小组做好相关补充。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关注学生回答的逻辑性和思辨性。
设计意图:“比较题1”是传送带问题中的一个基本题,但本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例题”与“比较题1”的对比,明确两者的区别在于“承载物的动与不动”,从而引发摩擦力方向的辨析,进而加深对摩擦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问题的处理做好铺垫。“比较题2” 是“比较题1”的延伸,目的是在于帮助学生辨析“当物体的速度和皮带速度相同以后物体将做什么运动”,“比较题2”和“比较题3”相互整合使用,可以引发强烈的对比,在比较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比较中突破教学难点。当然,该类题型还可以进一步比较——“水平传送带问题”向“倾斜传送带问题”延伸,如图5所示。该题与上述其它几题相比较,区别在于摩擦力是作为动力出现的,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方向,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摩擦力的作用效果。当然,依据本题,我们还可以设计一系列有关功能关系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本题的教学功能。
4 总结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4]。以上案例的设计,从学生的真实水平出发,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处,通过设置“原题——比较题组”的形式,利用“比较学习”策略,化“听”为“思”,在“比较”中辨析,在“问——思”中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在“比较”中深化、丰化知识,强化学生对过程与方法把握,提升学生思维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詹琪芳.比较学习法在“克隆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 生物学教学,2014(9):31-32.
[2]梁中波,冯金洪.“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EB/OL].http://www.guangztr.edu.cn/oldwww/gztr/jxgg/jxgg/wtjj.htm
[3]何润伟.物理教学应改变“讲解法”一统天下的局面[EB/OL].http://eblog.cersp.com/userlog/708/archives/2008/729763.shtml#1861063.
[4]黄亦琴.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比较学习[J]. 江苏教育研究, 2011(14):37-39.
作者简介:杨时国(1979——),男,江苏滨海人,本科,中学一级学历,研究方向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和改革。
邮箱:panyuxiang2006@163.com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9:3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