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宜昌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
范文 | 邵明珠+段和云+潘建华![]() ![]() ![]() 特约栏目主持:李崇光 男,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与岗位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跨世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农业部软科学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外贸易整合》专著及国家规划教材《农产品营销学》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70多篇。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导读:不知何时“省长的粮袋子,市长的菜篮子”成为了农业人的口头语,说起这个“菜篮子”,人们就会想到蔬菜这个行业,想到这个行业湖北人就会说到高山蔬菜,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高山蔬菜也算是首屈一指,然而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潮流下,宜昌市蔬菜产业仍在行业管理缺位、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等问题,需要政府制定相关配套、稳定的政策。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占地面积 2.1万km2,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都有。宜昌城以东的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属丘陵山地和平原;宜昌城以西的兴山、秭归、长阳、五峰等县属于山地,是中国二级阶地东端,崇山峻岭、峡谷交错。在市域总面积中,山地占69%、丘陵占21%、平原占10%,构成“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特征,形成了不同的海拔,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城市蔬菜供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1 ? 宜昌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自“十二五”规划以来,随着经济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宜昌市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推进,宜昌市蔬菜销售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宜昌淘宝馆、物联网等销售模式走在湖北省前列,起到较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蔬菜直通车自产、自销、自检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蔬菜自给率、质量合格率及老百姓满意度,让老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同时当地注重品牌的建立,加上龙头企业的大力支持,目前已经取得颇好的成绩。 1.1 ? 蔬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稳步增加 2014年,宜昌市蔬菜种植面积12.302万hm2,比2013年增长4.8%。蔬菜总产量396.56万t,比2011-2013年平均值363.412 5万t(2011年339.967 4万t,2012年366.064 6万t,2013年384.205 4万t)增加9.1%。 1.2 ? 经营模式发生转变 随着蔬菜产业发展,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经营模式发生了转变。由早先农户生产转变为公司+农户、大户+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新型经营模式。 1.3 ? “三品一标”认证和品牌建设颇具成效 截至2014年底,全市蔬菜产业“三品一标”认证达到233个,其中无公害认证194个、绿色认证33个、有机认证2个(森源和大自然)、地理标志4个(昭君眉豆、宜昌百合、邓村薇菜、五峰香葱)。截止目前,全市蔬菜产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件(“森源”、“一致及图”、“火烧品及图”、“特妙”、“长坂坡”),湖北省著名商标9件、市知名商标11件。 1.4 ? 质量安全水平有所提高 宜昌市已建成市级蔬菜标准园36个,面积达2 667 hm2;36个标准化示范基地实现质量追溯软件全覆盖,积极录入追溯信息,实现产品二维码可追溯。抓监督抽查,每月对城区周边蔬菜基地2次例行抽检,每年对全市标准化示范基地抽检。2014年省级农残抽检合格率99.5%,比前3年平均值99.2%增长了0.3个百分点(2011年98.5%,2012年99.5%,2013年99.5%)。 1.5 ? 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截至2014年底,全市蔬菜产业拥有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9个,分别是宜昌山里来、湖北中蔬、宜昌大自然、湖北森源、湖北仕外田源、湖北一致魔芋、湖北长阳火烧坪、湖北特妙、湖北富程魔芋;拥有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个。有利的地理条件,形成宜昌蔬菜的一大特色——高山蔬菜。长阳、五峰等地海拔较高,平均达到800~1 500 m,兴山、秭归偏低,形成阶梯的海拔高度,满足了蔬菜周年供应,而且长阳的萝卜、番茄等种植颇具规模,形成了产业化,远销全国各地。 2 ? 宜昌市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 行业管理缺位,缺乏统一调度、协调管理部门 蔬菜产业涉及方方面面,不仅属于农业部门,从基础设施角度看,还涉及水利部门、电力管理部门等;从生产资料角度看,涉及物价管理部门;从市场角度看,又涉及质量检测和物价管理部门等,实际生产中,统一调配起来难度大。单一部门想推动产业发展,达到预想的效果是不实际的,需要市政府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或者组织专班通力合作来协调和统筹整个蔬菜产业管理工作。 2.2 ?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企业资金运转不灵 “菜篮子”工程是宜昌市一项重大工程,由于市级财政资金有限,没有大额资金的投入,扶持力度远远不够。一是蔬菜产业不是宜昌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出台的相关政策远远不及,且没有重大项目资金的融入。二是对企业扶持政策不够。蔬菜示范基地的前期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规模化经营的管理者普遍反映前期的基地建设投入巨大,如水、电、道路、滴灌以及沟渠等的投入成本过大,而补贴很少;如在大棚建设中棚的建设标准不明确,跨度6 m和8 m的造价显然不一样,但补贴政策上没有区分。这样一来,就会套牢一些中小型企业的资金,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灵,造成运作困难。另外引入资金也比较困难,如采用银行贷款和民间融资,由于没有出台相应政策,往往造成利息过高,负担过重。据夷陵区雨露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2012年从建设银行贷款200万元,担保费加上利息支出就达到26万元,再加上民间融资150万元,年息22.5万元,光利息就48.5万元,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使产业发展更加窘迫。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