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皮带传送带问题探究》课题设计 |
范文 | 黎远安 重庆市第八中学,重庆市沙坪坝区400030 探究背景 皮带传输问题涉及到两体运动,物理情景较复杂,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学生常在解决这类问题时犯错误。探究目的 让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技的探索能力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探究过程 ●探究分组 将全班学生分组,原则上自由组合,三人一组。教师协调,让每一个小组搭配合理,以便课题的开展。 ●探究时间 利用课余时间,时间为两周。第一周探究问题,第二周交流探究成果。 ●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1 如图1所示,水平传送带A、B两端相距s=4.5m,工件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工件滑上A端瞬时速度v瑼=4m/s,到达B端的瞬时速度设为v瑽。求:ぃ1)若传送带不动时, ①物体做什么运动? ②物体到达B端的速度多大? ③全过程中经历的时间为多少? ④传送带对物体做的功为多少? ⑤全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⑥为传送物体,传送带额外做功为多少? ⑦为传送物体,电动机应消耗的电能为多少? (2)若传送带以v=2m/s匀速逆时针转动时,如何? (3)若传送带以v=4m/s匀速顺时针转动时,如何? (4)若传送带以v=6m/s匀速顺时针转动时,如何? (5)若传送带以v=4.5m/s匀速顺时针转动时,如何? (6)若传送带以v=3.5m/s匀速顺时针转动时,如何? (7)若传送带以v=2m/s匀速顺时针转动,如何? 探究问题2 将粉笔头A轻放在以2m/s的恒定速度运动的足够长水平传送带上后,传送带上画下一条长度为4m的划线。若使该传送带改为做加速度大小为1.5m/s2的减速运动直至速度为零,并且同时在传送带开始做对应运动的同时,将另一与A相同的粉笔头B轻放在传送带上,则粉笔头B停止在传送带上的位置与画线起点间的距离为多少?(g=10m/s2) 探究问题3 如图2所示,水平传送带AB长L=8.3m,质量为M=1kg的木块随传送带一起以v1=2m/s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传送带的传送速度恒定),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当木块运动至最左端A点时,一颗质量为m=20g的子弹以v0=300m/s水平向右的速度正对射入木块并穿出,穿出速度v=50m/s,以后每隔1s就有一颗子弹射向木块,设子弹射穿木块的时间极短,且每次射入点各不相同,取g=10m/s2。求: (1)在被第二颗子弹击中前,木块向右运动离A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2)木块在传送带上最多能被多少颗子弹击中? (3)从第一颗子弹射中木块到木块最终离开传送带的过程中,子弹、木块和传送带这一系统所产生的热能是多少? ●成果形成 让学生自己从探究问题中寻找经验体会,写一篇关于皮带传送问题的探究论文。学生在选题上可能会出现题目选得太大,难以驾驭的现象,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某一方面去探究,真正把问题搞懂,弄透,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教师可提供一些题目供学生参考,如《皮带传送中空间关系的确定探究》,《皮带传送中动力学特征的探究》,《皮带传送中摩擦力的突变探究》,《皮带传送中能量的转化流向的探究》等。 ●成果交流 将学生所写的探究论文在班上进行交流,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场所,激发了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另一方面也给学生一个讨论问题的机会,百家争鸣,才可去粗取精,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探究体会 物理学难学,难在一个教学的“度”,学生的一个“悟”上,如何把握这个“度”,如何引导学生“悟”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在不懈探究的课题。教学中,学生常感到枯燥乏味,究其根本是我们教得太死,太循规蹈矩。通过此课题,让教学“死”去“活”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栏目编辑罗琬华)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