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再论新课标下高三物理复习策略及其实例 |
范文 | 韦叶平 摘要:《江苏高考考试说明》每年都有微调,特别是2008年同往年相比,对学生学习内容和要求上有很大变化,但力学知识的重要性仍有增无减。笔者就苏锡常镇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的一道力学试题为例,浅谈了该题的解题思路和难点分析,并探讨高三物理冲刺阶段的复习策略。 关键词:试题解析;复习策略;知识网络;形似神似;拓展归一;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9)4(S)-0044-3 1 试题解析 例1(一模第16题) 如图1所示,质量M=8kg的小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小车右端施加一水平恒力F=8N。当小车向右运动速度达到3m/s时,在小车的右端轻轻放上一质量m=2kg的小物块,物块与小车的动摩擦因素μ=0.2,小物块始终不离开小车,问: (1)小车至少要多长? (2)从小物块放在小车上开始计时,经过3s时间,摩擦力对小物块做的功W璮和拉力F对小车做的功W璅分别是多少? 解析 该题总分是14分。笔者对全班学生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平均得分仅有7.6分。对学生的个案分析得出:考生对该题容易上手,但又易失手。通过和同行的交流,笔者认为要正确解答此题,学生要过四关。 第1关:对牛顿第二定律F合=Ma的理解。考生在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上,须给出小车的合外力以及合外力与小车质量的对应关系才能准确求得小车的加速度。统计得出有6.7%的学生在这一步上栽跟头,错误的原因在于基本概念不清晰。 第2关:对“第一问”中“至少”的理解。如果考生分析出临界条件是二者速度相等,然后以共同的加速度作加速运动,则该小题便迎刃而解。至此,第一小题满分是7分,拿满分的学生仅有78.3%。参考答案如下: 第4关:计算“功”的方法的灵活运用。这里涉及到求“功”的方法有两种。其一,直接利用定义式进行计算,拉力、滑动(静)摩擦力在各个阶段均是恒力,此方法可用;其二,利用动能定理W总=ΔEK求解。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但灵活运用可以节省考生的时间,达到高效解题的目的。 求摩擦力(含滑动、静摩擦力)对物块做的功用“动能定理”较简捷。物块在运动过程中仅有摩擦力做功,其值等于物块动能的变化量。求拉力做的功时,若对小车用动能定理,则不仅有拉力做正功,还有物块对小车的摩擦力做负功,而且对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做功要分阶段求解,较复杂。不妨直接根据定义式,只要求出小车的位移即可。笔者认为,第四关是本题的升华,学生在算对的前提下,能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进行求解的仅有8.3%。教师在讲评时不能仅限于得到正确的答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参考答案如下: 2 高三物理复习策略探讨 近年物理高考试题的命题方向逐渐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除了《考试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外,还考查到学生对外来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处理能力,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和数学表达能力等等。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非常必要。 2.1 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物理复习不是机械地、重复地浏览已学过的知识。如果说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以打好基础,全面复习知识点为主,那么第二轮复习要突出知识的横向联系,突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要在全面复习、重点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具有知识存贮准确、提取迁移快速等特点,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只要触及一点,就能通过联想,迅速形成一个相关的知识群,有利于学生全面、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从而为从多种途径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如对力学知识结构建构如图2的网络,其中,运动学中“匀变速直线运动”又可以归纳成图3的形式。 2.2 区分“形似”问题,同化“神似”情境 有些问题或模型看起来是相似的,但是它们却有着根本的不同。因为“形似”,故而极易混淆,在复习时要加以重视,做好对比区分,同中求异。如“形似”问题有地面上随地球运动的物体、近地卫星及一般卫星;动能变化、势能变化与机械能变化的量度;“伦琴射线管”和“光电管”等;又如竖直面内变速圆周运动的两类模型,过山车(圆环)与水流星模型、杆与管模型是“神似”,而这两大类之间又是“形似”。 也有些问题或模型,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有着内在联系,本质或规律是相似的,甚至是相同的。这类问题,要注意知识的迁移,做好异中求同,以便于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如:电势能变化与重力势能变化(如图4),电场与磁场强弱的表示方法;玻尔“氢原子模型”与卫星的运动;动量部分多种形式的“二合一”场景等。 2.3 精讲精练,加强“拓展”和“归一”训练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讲、练、考、评、改”,这种方法可能会达到向大量习题要分数的目的,但在新课程理念下,高考越来越注重能力的考察,注重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这种靠撒大网来提高覆盖率的办法已行不通。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应加强“拓展”和“归一”训练,做到精讲精练,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所谓“拓展”是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道题目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思考可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加思维的敏捷性,加深对物理过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题多变”是一道习题通过条件变换、因果变换等,使之变为更多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这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创新理念,源于课本,而不拘泥于课本。 “归一”即是“多题归一”,就是将各种习题归类分析,把握其共同的物理本质。很多习题,虽然题型各异,研究对象不同,但问题实质相同,如能对这些“型异质同”或“型近质同”的问题,归类分析,抓住共同本质特征,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规律,不仅能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而且能弄通一题,旁通一批,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从而摆脱“题海”的束缚。 2.4 注重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高考必测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薄弱的一项。分析近年的高考实验试题,几乎都不是课本上的原有实验,但都是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所以平时复习要注重将基础实验进行拓展。2008年江苏《考试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的实验有7个,其中电学实验仅有2个(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这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考查的面小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对学生的实验要求提高了,要求学生将教材中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数据处理等进行迁移,这能够较好地鉴别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迁移能力。下面,笔者以2008年苏锡常镇高三一模的一道电学实验为例加以说明。 例2(一模第11题) 现要尽可能精确地测量一量程为3V的电压表的内阻(内阻约5000Ω)。(1)需要哪些实验器材?请写出主要器材的规格,画出实验电路图并简要叙述测量电压表内阻的方法。(2)略。 解析 阅卷过程中,涉及到合理的解法有8种,现列举3例。 (1)伏安法。需要的器材有:毫安表(量程是1mA)、电源(电动势为3V)、开关、导线。原理图如图5。 (2)替代法。需要的器材有:最大阻值为6000Ω左右的变阻箱、毫安表(量程是1mA)、电源(电动势为3V)、开关、导线。原理图如图6。 (3)半偏法。需要的器材有:最大阻值为6000Ω左右的变阻箱、毫安表(量程是1mA,不计内阻)、电源(电动势为3V,不计内阻)、开关、导线。原理图如图7。 比较上面三种方法,第一种最简单。但笔者对所教班级进行统计,想到用这种方法的仅有16.7%,其中完全正确的只有60%。学生在答题时没有意识到测电阻最基本的方法是“伏安法”,也没有想到“电压表的电压自己量”。用这种方法而错误的学生主要是没有考虑到电流表的量程。这启示我们既要重视教材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实验,又要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拓展和提高,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操作和训练,但关键应让学生亲自动手独立地完成每个实验,包括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结论;了解误差和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独立地写出简要的实验报告等。我们应彻底纠正“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背实验”的教学偏见,从根本上来培养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 (栏目编辑陈 洁)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