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宛城区小麦赤霉病发生成因及防控对策
范文

    高霈 司国春 程星 赵玉策 郑青焕

    宛城区地处秦岭淮河一线,南阳盆地腹地,紧邻白河,辖区内干、支渠纵横穿越,区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秦汉时已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全区耕地总面积93万亩,下辖10个乡镇,200多个行政村。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让这里成为豫西南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常年小麦播种面积在60万亩上下,随着品种质量,播种技术,管理手段的不断革新,宛城区的小麦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在整个豫西南都是首屈一指。但是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气候带北移,以及近年来全区秸秆还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造成了小麦赤霉病发生频次、发生面积、危害程度均有不断加重的趋势。近10年中有三年,赤霉病在宛城区出现了大面积爆发,分别是2004、2010和2012年,其它年份虽无大面积危害,但仍对个别田块造成了危害。小麦赤霉病已成为制约当地小麦高质、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个别年份甚至是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原因,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一、致病机理及危害症状

    1、致病机理:小麦赤霉病一种常见的小麦真菌性病害,其主要由多种禾谷镰刀菌引起。

    2、病原体来源:一是随空气、水流等就近传播;二是子囊孢子依附于玉米、大豆等作物的植株残骸中越冬,待来年气候适宜时侵染;三是通过染病种子传播。

    3、侵染时期:全生育期均可侵染危害,但以抽穗扬花期最易侵染。如果小麦花期遭遇持续两日以上降雨、雾霾天气,或者短期降雨后田间湿度大,日照不足且日均温度在15℃以上,病害就容易发生。

    4、侵染症状;植株被侵染后,主要表现为穗腐、秆腐、茎基腐、甚至整株枯死,最常见的是穗腐。侵染初期表现为小穗上的浅褐色水浸状斑点,逐步扩散直至整个小穗,部分病斑附近会出现浅红色胶状霉层。形成的籽粒干瘪,多有白色或浅红色斑点。后期小穗、穗轴干枯,形成枯白穗。

    5、造成危害:一是严重影响产量,染病田块普遍损失在10%左右,重病田块减产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二是影响品质,病粒内还有赤霉烯酮、呕吐素等多种毒素,人畜食用后会产生中毒症状。人若误食后会出现四肢无力,头晕、腹胀、腹泻、发热等症状。动物食用后出现内出血,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怀孕牲畜的流产。

    二、个别年份大发生诱因

    1、气候原因:宛城区位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常年降雨量600-1000mm,雨量丰沛、气候湿润。近年来由于温室气体增加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越冬期气温偏高,春节过后气温回升快,雨季早、雨量多。越冬期气温偏高易于孢子越冬,温度回升快、降雨多易于病原体侵染。尤其是进入4月份以后,常常是连阴雨,而4月中旬恰恰是宛城区小麦抽穗扬花的关键时期,这就为赤霉病的爆发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

    2、田间菌原量大:前几年玉米价格持续走高且玉米种植省工省力,宛城区玉米种植面积连年增加,又随着国家环保力度不断加大和地方政府秸秆禁烧的力度逐年递增,大量的作物秸秆通过秸秆还田形式重新还田。但由于多数田块采用旋耕或深松整体,还田秸秆普遍没有进行深翻覆土,地表作物残体物过多,为孢子越冬提供了场所。

    3、种植密度大:群众亩播量普遍在15kg以上,个别种植户亩播量甚至超过20kg。田间群体大、通风采光差,而且弱苗越冬、单株成穗,植株抗病性差。

    4、防治不力:种植户缺乏赤霉病防控知识,重治病轻预防,习惯于的“见病防治”,造成了“先病后治”。小麦在出现赤霉病侵染症状时再打药,病原体早已侵入小穗。部分群众甚至还有扬花期不能打药,否则会影响小麦授粉的错误认识,因此错过了有效的防治时期,发病后用药基本没有效果。

    三、防控對策

    1、优选品种:在目前多数品种对赤霉病抗性都不高的情况下,在生产选择上首先应排除近年来生产实践中发现的高感品种。其次要选择抗病性较好且适宜我区种植的中早熟品种,如郑麦9023、郑麦366、丰德存1号等。

    2、整地时清理田间病残体:一是秸秆还田必须深翻,确保粉碎后的植株残体深埋土层下;二是田埂水沟的秸秆必须清理,消除病菌孢子寄生的环境。

    3、适期早播:通过农时调整确保小麦早抽穗、早扬花,避开雨季。

    4、合理密植、培育壮苗:亩播量10-12.5kg,在保证产量同时,最大可能改善田间采光和通风条件。增施有机肥、磷钾肥,提高植株抗性。

    5、合理排灌:低洼田块要开挖排水沟,建议采取沟灌、喷灌等方式,避免大水漫灌,尤其是扬花期要注意控制田间湿度。培育壮苗。

    6、适期防治:坚持“合理用药、见花防治”的原则。抽穗-扬花期是防控赤霉病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个时期遇到降雨,那么防控就更好重视。可以利用雨后天晴的有利时机抓紧用药,常用药品有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戊唑醇等。喷药时要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5-7天后二次用药。如果用药后24小时内遇降水,则需要重新用药以确保药效。

    7、加强监测预报,普及防控知识。

    一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应加强对田间病害的监测预报,尤其是对越冬期田间病残植株菌原量的调查。提早预测当地下一年度赤霉病大爆发的可能性,为政府分配资金、购买药品、适时防控提供依据。二是宣传普及赤霉病防控知识,教育群众摈弃种植陋习,科学防控。

    (作者单位:1.473000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 457000河南省濮阳市农业科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