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控要点分析 |
范文 | 刘芳 张素芳 杨红燕 聊城市近年来玉米总体病虫害发生日趋加重,并且新的病害不断出现并发生严重。病虫害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工作方针,综合运用以农业防治(增强植株抗性免疫)为主,生物防治与生态控制有机结合,化學防治为辅的综合治理技术。 一、玉米病虫害发生情况 1、粗缩病。是一种病毒病。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其中苗期受害最为严重,在5~6叶期开始显症。患病的植株叶片出现畸形、颜色转为深绿,变短小而宽大,病苗整体呈现浓绿的颜色。节间缩短,根系稀少而短小,高度不到健康植株的一半。粗缩病主要是由带病的灰飞虱进行传播。灰飞虱在冬天隐身于田间的杂草或麦苗中,到春季开始在返青的小麦上生活,秋播后再传播到玉米上使其发生病变。 2、青枯病。玉米青枯病也被称为玉米茎腐病,分布地区广,危害严重,病情传播迅速。主要发生在灌浆期至乳熟期。发病的植株根和茎基部位逐渐变为褐色,严重的出现水渍状腐烂,并发生中空并软化。中间髓部维管束变色呈丝状游离,茎部非常容易折倒,使整个植株发生倒伏。青枯病的发病轻重与玉米的品种、密度、天气、田间排水情况有密切关系。如果在玉米中后期,种植密度大,出现大面积的降雨,气温又迅速升高,田间排水不畅,则极易发生大面积的病害。 3、褐斑病。玉米褐斑病属于次要病害,但是近几年有逐渐加重的趋势。主要在叶片、叶鞘及茎秆上发生。玉米染病后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水浸状黄褐色或红褐色的病斑,随后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病斑,发病后期叶片开始干枯 ,茎秆容易发生倒折,有的植株会出现雄穗不散粉,雌穗授不上粉的现象。如果田间土壤肥力不足,出现脱肥现象,植株营养不良,抗病性降低,则非常容易引起玉米褐斑病发生。 4、二点委夜蛾。幼虫灰黄色或灰黑色,腹部背面有两条褐色背侧线,白天弯曲“C”形呈假死状,晚上活动为害。产卵量可达数百粒,繁殖能力极强。喜阴暗潮湿和幼嫩植株,成虫趋光性较强。秸秆还田未灭茬的、播种时间晚、田间湿度大的情况下易发生。 5、蜗牛。早期叶片呈现条状裂痕,裂痕处只剩下一层透明的表皮,严重时造成玉米缺苗和叶片扭曲。中后期主要危害雌穗花丝,影响授粉,造成玉米籽粒稀少,或聚集叶部,取食叶片,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一般雨日多,雨量大,田间湿度大的条件有利于蜗牛发生。 二、综合防治措施 1、粗缩病。玉米粗缩病的防治目前无特效药,所以主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一是种子包衣。内吸性杀虫剂拌种或包衣,可用甲基异柳磷拌种或包衣。二是避免麦套玉米的种植方式,采用夏直播,即小麦收获后抢茬直播。三是出苗后通过防治灰飞虱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田间和周边杂草一同喷雾处理。若虫盛期可用吡虫啉或捕虱灵防治,也可用高效氯氰菊酯对水喷雾。四是结合间苗定苗,拔除病株。 2、青枯病。一是种子包衣处理。播种之前种子用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包衣。二是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合理施肥。三是实行轮作的栽培方式,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菌源。四是苗期喷雾处理。未包衣的可在8-10叶期用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或戊唑醇水悬浮剂喷雾。 3、褐斑病。一是种前用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 二是合理施肥 。要施足底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三是注意田间卫生。病害发生重的地块要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带出田间,深翻土壤。四是玉米5~8叶期,用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叶面喷雾。五是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多菌灵等药剂进行喷施处理,间隔7 - 10 天 用药1 次,连续用药1- 2 次。 4、二点委夜蛾。一是灭茬防虫。小麦收获时粉碎小麦秸秆,减少田间虫量。在土壤中添加腐熟剂,恶化幼虫的生长环境。二是诱杀成虫。可以使用杀虫灯诱杀成虫,降低落卵,减轻危害。三是用毒死蜱乳油、或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或甲基异柳磷喷灌根部。四是撒颗粒剂或毒土,用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甲基异柳磷拌细砂或细沙土,或敌敌畏乳油拌细土,于早晨顺垄撒在玉米苗周围,同时进行划锄。 5、蜗牛。一是洁净田园,经常铲除田间、地头杂草、及时进行中耕,排除积水,破坏蜗牛生活和产卵的场所,可有效减少虫源。在秋冬季节深翻地,把卵和成虫翻至地表,使其被太阳晒死或被天敌吃掉。二是是在植株周围撒生石灰。三是在蜗牛盛发期,夜晚时分在畦面上均匀撒施蜗牛敌颗粒剂,或直接施在植株下部的地面。用四聚乙醛兑水喷雾,或四聚乙醛颗粒剂杀螺剂,傍晚撒于玉米基部,或四聚乙醛可湿性粉剂拌麦麸撒施在花丝上。四是在日出前或是在阴雨天,出现蜗牛进行危害时,及时进行人工捕捉。 (作者单位:1.252000山东省聊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2.252000山东省聊城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