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科学防治大豆灰斑病、立枯病及食心虫
范文

    石庆艳

    一、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属真菌病害,是一种世界性病害,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尤以东北三省危害严重。病害发生后,一般可造成5~10%的减产率,病害流行年份减产高达30~50%,百粒重下降2~3g,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及农业生产效益。

    1、发病条件。引起灰斑病发生发展的主要条件是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是病害高发的基础和关键,适宜发病的温度为21~26℃,当温度低于12℃、高于35℃、相对湿度低于65~75%的情况下,发病率低。

    大豆灰斑病在黑龙江省的高发季是8月下旬至9月初。

    2、发病症状。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茎、荚、籽粒。叶片发病,初期子叶上出现深褐色略凹陷的圆形、半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发展后病斑中央呈灰白色,周围红褐色,此症状是区分灰斑病与其它叶部病害的主要特征。湿度较大时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病害严重时叶上生出多个病斑。后期叶片早落;茎、枝、发病,出现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的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发展后中央灰色,边缘黑褐色,病斑上布满小黑点;荚发病,出现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的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籽粒发病,出现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的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发展后病斑呈蛙眼状。

    3、发病规律。病菌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幼苗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播种了带菌种子。病菌可通过气流进行传播,病菌通过气孔侵入叶片、茎部、豆荚和籽粒,引发病害。

    4、防治方法。防治大豆灰斑病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农業防治。优选抗病品种,不要多年播种一个品种,要几个品种交替使用,可选用黑农48、黑农51、黑农63、东农61~2546等。科学轮作,避免重茬,必须要与非寄主植物如小麦、玉米、麻、薯类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大面积的轮作,减少病原。播前清除病粒。深耕深翻,整地要彻底。适时播种,避开发病高峰期。科学栽培,田间密度要合理。加强各期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提高田间排灌能力,保持雨季、雨后排水畅通,控制田间湿度,降低发病几率。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病残枝叶、翻耕,减少越冬菌。

    药剂防治。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多福合剂进行拌种处理,能有效减少种子带菌率。开花至结荚期是灰斑病的高发阶段,因此在病害高发年份,要及时用40%多菌灵悬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喷洒防治。发病初期,可用40%多菌灵胶悬剂,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50%多菌可湿性粉,或70%甲基托布津等进行防治。

    二、立枯病

    大豆立枯病是苗期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也称为死棵、猝倒、黑根病。 病害流行年份,死株率为5~10%,严重时死株率可达30%以上,个别田块甚至全部死光,造成绝产绝收。

    1、发病条件。品种抗性差,连茬连作,高温多雨,光照不足。播种过早,底肥不足,有机肥未充分腐熟,追肥不及时,植株长势弱等因素,都会引发病害的发生。土壤湿度在20~60%均可侵染。

    2、发病症状。幼苗和幼株发病,初期主根及近地面茎基部出现红褐色稍凹陷的病斑。发展后病斑开裂,渐变呈褐色。病株发育迟缓,明显矮于健株。严重时全株枯死。

    3、发病规律。病菌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萌发。病菌可借助气流、雨水、灌慨水、肥料或种子进行传播。病菌通过根部的气孔、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寄主,引发病害。

    4、防治方法。防治大豆立枯病应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农业防治。选用产量稳定、抗性强的优良品种,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不宜在排水不良、低洼地块种植大豆。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翻耕,晒田,既能减少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又能提高土壤的理化性能。播前整地要彻底,适时播种,植株间距要合理,避免密度过大导致通风透气性差。降低田间地表湿度,雨后和雨季要及时清沟排水、降湿降渍,减少发病条件。根据土壤肥肥力、植株长势、气候、降水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适时适量的进行浇水追肥。加强日常管理,发现病株立即清除,对病穴杀菌处理,并及时采取药物防治。

    药物防治。播种前用种子量0.3%的40%甲基立枯磷乳油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杀菌。发病初期,可用80%多·福·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15%恶霉灵水剂7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 400倍液,或95%恶霉灵原药3000倍液等喷施防治。

    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喷施病株,病株周围2~3米内的植株也要进行小面积漫灌或灌根防治。用药后3天内不能浇水,喷药后如下雨必须要进行复喷。

    三、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是危害大豆生产的主要虫害之一,不仅在黑龙江省常见高发,在国内东北、华北、西北、山东、浙江、安徽、江苏等省区也多有发生。食心虫主要为害大豆,以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为主。幼虫在地下结茧越冬,翌年7月中下旬至9月初化蛹、形成成虫。适宜成虫活动及产卵的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90%。当土壤含水量低于5%时成虫不能羽化。被害豆粒被咬成沟道或残破状,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及质量。

    防治方法。首选抗虫优良品种,合理轮作,有条件的可实行水、旱田轮作。深耕深翻,减少越冬虫源基数。加强管理,及时清理田间落荚和枯叶。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害虫天敌,如赤眼蜂、胡蜂、小茧蜂等,充分利用害虫天敌;将白僵菌洒入田间或垄台上,减少幼虫化蛹率。

    药剂防治。可用20%氰戊菌酯或2.5%溴氰菌,或20%倍硫磷粉剂,或 2%杀螟松粉剂等防治。

    (作者单位:152300黑龙江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海伦市分校)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3: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