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探二引”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上的应用 |
范文 | 刘丽君 摘 要:“三探二引”教学模式是结合现在科学教学实际提出的符合中学科学教学特色的教学模式。本文对“三探二引”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上应用的设计思路和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对于以后该模式在科学课堂上的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三探二引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有意义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2-0075-3 1 课前准备阶段 1.1 设计思路 本次探究实验的难点在于设计实验电路图,以及分析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电路故障。“三探二引”的教学模式提倡让学生先探究,显示问题,老师再进行引导,从而解决问题。所以,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动手实验,充分暴露问题,成了这节课设计的主要思路。 1.2 预学案的编写 预学案的编写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地剥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参与的机会。以有意义学习作为理论依据的学者认为“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这个学习材料就叫做‘先行组织者”。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设计的预学案可以说与“先行组织者”不谋而合。运用先行组织者方法的学生在上课之前就知道学习目标,知道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学会了怎样学习。 2 课堂实施阶段 第一步:“探”入与展示 本节课是一堂实验探究课,需要用到一些旧知识。所以,教师通过温习旧知识来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进入课堂的。通过“探”入与展示,从而寻找到建构新知识的“根”,使要建构的新知识跟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带着学习目标有目的、有意义的学习。 案例 “探”入与展示 先温习电功率、额定电压、额定电功率的概念和电功率的计算公式,以及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这些旧知识都是与这节新课相关的内容。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比较容易想到实验原理是P=UI,也有助于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设计实验电路图。 学习目标: ①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出合理的实验电路图。 ②通过实验操作,明白滑动变阻器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并能准确使用滑动变阻器来调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 ③能通过实验测出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体验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知道小灯泡的亮度与实际电功率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目标是教师教、学生学及师生评的依据,是课堂的灵魂。为充分体现目标的导教、导学、导评的作用,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全面。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第二步:“探”究与思考 这一步是本节实验探究课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其中,又细分为两个小的环节,包括小组讨论,设计合理的实验电路图和小组互助,分组实验。 案例 “探”究与思考 有个小灯泡所标的数据中只能看清2.5 V,额定功率已模糊不清,请设计一个实验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并通过你设计的实验得出小灯泡的亮度与小灯泡电功率的关系。 探究环节一:设计实验电路图 【思考】 如何通过你设计的电路图达到实验目的?如何改变灯泡的电功率,从而得到多组实验数据?如果按照你设计的电路图来连接电路,需要多少根导线呢? 实验器材:3~4节干电池,1只额定电压为2.5 V的小灯泡,1个开关,1个灯座,导线若干, 。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设计的电路图,并说出如何利用设计的电路图达到实验目的。通过展示学生的电路图可以暴露很多问题,如:电压表、电流表如何连接,如何调节灯泡两端的电压,在这个环节上,有同学会想到通过加减电池,或者在电路中加电阻来调节灯泡两端电压。这时候,对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肯定,并提示:联系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用什么方法调节灯泡两端电压既方便又准确?从而引导学生说出用滑动变阻器来调节灯泡两端的电压(图1)。 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依据的学者认为:“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只是外部的辅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为学习者提供建构知识所需要的帮助,以使学习者的理解进一步深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先暴露问题再解决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的实验电路图,突破了难点,也为学生接下来的动手实验做好了铺垫。让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也能知道接下来的实验该怎么做。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易引导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自己主动构建新知识,教师只是引导释疑解惑。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建构主义所主张的“教师是学习辅助者,学生是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者”的思想。 案例 探究环节二:分组实验 为了实现协作学习,将班级划分为12个小组,每组4~5人。学生根据已设计好的实验电路图进行分组实验。老师深入学生中进行个别指导,帮助排除实验故障,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并要求学生边做实验边做好实验记录。先做好的同学可以去帮助其他遇到问题的同学一起完成该实验。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了学生间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又使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三步:“探”疑与点拨 这一步是释疑解惑,点拨思路,指导方法,启智培能,理顺知识的过程。学生进行实验后要记录好实验数据,然后在小组间分享彼此的实验数据和结论,并带着问题分析实验数据。 案例 交流与评价: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结合实验数据并思考(表1): ①从表格中可以知道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多少? ②小灯泡的亮度与实际功率有什么关系? ③能否对三次测量的功率取平均值?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材的编写也是在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探寻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碰到一些故障,请实验没有成功的同学来说说实验现象(展示问题),让其他同学来帮忙解决问题,并排除故障。整个过程,教师仅充当了引导者,将归纳、“释”疑的任务都交给了学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第四步:“引”导与迁移 这是引导学生归纳,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过程。通过第三步的数据分析,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实验结论。 案例 “引”导与迁移:归纳实验结论 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验探究和交流评价中学习科学知识,这是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式。 第五步:“引”伸与评价 也就是及时检测,反馈矫正,当场巩固,消化吸收的过程。 3 总 结 本堂课采用“三步探二步引”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原有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探究过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观察、思考、动手、记录和表述的能力。在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启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做到了“在动手动脑中学科学”。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范增民.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栏目编辑 邓 磊)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