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利用身边物品自制教具,提升物理教学效果
范文

    陈瑜

    摘 要:在物理教学中利用学生身边的一些物体开发物理实验,可以让学生很好地亲近物理,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也可以弥补实验仪器的不足,从而提升物理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身边物品;演示实验;实验资源;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2-0051-3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石,搞好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教学除了要重视学生的分组实验,还要重视演示实验。演示实验除了可以运用实验室现成的实验器材,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利用生活中的存在物开发。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是能因地制宜地开发出符合教学和学生实际的物理实验,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更富有个性,充满智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近生活,增强了感知和体验,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使物理课堂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和亲和力。本文以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为例,介绍笔者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利用生活物品所开发的演示实验,以期抛砖引玉。

    1 利用身边物品开发演示实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利用实验引入新课,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作用,从而为本节课奠定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而利用学生身边的一些物品来做实验,会让学生感觉到更亲切,让学生正真体验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拉近生活与物理、学生与物理的距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案例1 隔空灭火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比较常见的生活物品(茶叶罐、气球、蜡烛等)做一个演示实验来引入新课,可以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材料:茶叶罐、气球、蜡烛、细铁钉。

    制作:用细铁钉将茶叶罐底部打一个小孔,把气球开口部分减掉一截,将剩余部分套在茶叶罐灌口。(如图1所示)

    操作:将蜡烛点燃置于水平桌面,将茶叶罐罐底的小口对准蜡焰,用手指弹或按橡皮膜。

    实验现象:手指隔空可以将蜡烛弹灭。

    教学效果:这是现实版的“炮打隔山”。在实验之前让学生猜测实验结果,埋下伏笔,营造课堂气氛。实验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在这里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隔空可以弹灭蜡烛?”,“要科学合理地解释这一现象就要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激情。

    2 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发演示实验,过程凸显物理思维

    物理是一门十分注重思维含量的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重要使命。所以,物理课堂的效果关键在于课堂是否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思维品质得到提升。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的教学,可以展示很多物理上的思想方法和物理学家的思维过程,尤其是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在还原理想斜面实验时,也可以用身边的一些器材开发演示实验,把思维过程凸显出来,使看不见的思维有了具体的载体,而不再抽象和难懂。

    案例2 巧用木板探寻理想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难点之一在于让学生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实验的重要意义、实验的思维过程,尤其是理想实验的合理外推的思维。

    通过T型木板,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可以巧妙地制作一个实验教具,把斜面实验和伽利略摆合二为一,在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凸显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思维过程。

    材料:方木板、木条、小球(一大一小各一个,小的有孔)、细线、不同型号的铁钉若干、线槽。

    制作:将木板锯成“T”型;在木板的“把手”从上端开始依次选取5个等间距的点,用稍粗的铁钉打5个小孔,小孔恰好可以用手把铁钉插入。插入细铁钉,如图2所示。锯一段木条,打磨光滑。用细铁钉从线槽侧边的细缝将线槽钉在木条下方,再将线槽钉在木板背面以固定木条。实验时将细线穿过小孔,并悬挂在“把手”最上面小孔所插入的铁钉上,如图2所示。给木板制作两个“脚”。

    操作与现象 步骤1:按照图3所示单摆,小球从E点释放后几乎能到达与E等高的位置(1至4号孔中无铁钉插入)。

    推理1: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小球可以到达与A等高的点。

    步骤2:将剩余小孔插入铁钉,如图3中小球从M点释放,到了O点的右侧半径依次变大,小球几乎到达与M点等高的A、B、C、D、E。

    推理2: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话小球能到达与M点等高的A、B、C、D、E。如果将轨迹换成光滑的圆弧轨道,如图4所示,小球从M点释放则能依次到达与M等高的A、B、C、D、E。随着运动轨迹半径的增大,小球由于要回到与释放位置等高的地方,所要经过更长的路程,花费更多的时间,而速度的减小也越来越慢。如果把圆弧轨道换成斜面,由图4过渡到图5。将小球从图5的M点释放,可推理出,如果斜面光滑小球将会滚到与M等高的位置。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变小后小球为了回到等高的B、C、D、E点而经过更长的路程花费更长的时间。如果第二个斜面水平,小球为了回到等高的位置,要经过无限长的路程与时间,而一直运动下去[1][2]。这时把图1所示的仪器反转,换成图6所示的仪器,并演示斜面倾角逐渐减小时,要经过更长路程的过程。

    教学效果:凸显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的思维推进,化解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而且与原来的纯理论的讲授相比,实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利用身边物品开发演示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的突破关系到一节物理课能否使学生的认识上一个台阶,只有突破了教学难点,才能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卡壳”的节点。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中,虽然学生初中就知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但很多学生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也仍然经常犯错。利用演示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质量越大惯性越大”的理解,从而突破惯性这一难点。

    案例3 小小活动突破大难题

    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学生都记住了,而且在初中就记住了,但是却不理解,也很难用理论去解释。通过一个小小的探究活动,可以很好地突破这一难点。

    材料:废纸若干。

    操作:将两张废纸叠在一起撕一个小口,小口两侧一侧较宽,一侧较窄。叫班上力气较大的男生用手抓住其中一张废纸较宽的一侧,老师抓住另一张纸较小的一侧。两人同时用力甩,比比看谁先甩掉另一侧的纸。

    结果:教师抓住较小的一侧,甩较大一侧,先甩掉。

    教学效果:师生同台比赛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这样的情景学生会有更多的体验,得到的结论能够保持更长时间的记忆。

    4 利用身边物品演示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物理新课标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这要求加强物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物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部分。还是以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为例,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后,可以让学生列举惯性在生活中的运用。但是,如果教师能准备几件物品,演示惯性在生活中的运用,将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4 小小锤子蕴含大道理

    为了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手柄松动的小锤,让学生想办法弄牢固,并解释为什么。但是,解释不能像初中时期那样仅仅停留在“因为惯性的缘故”这样浅层的解释上,而是要理性化、有序化地思考和表达,并能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预防生产生活中事故的发生。

    材料:小锤。

    操作与结果:

    ①将小锤的把手弄松。

    ②教师设问:现在锤柄松了,请同学们帮忙解决这一问题。

    ③学生给出方案:把锤柄竖直向下撞击地面,并示范。

    ④教师设问: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锤柄竖直向下撞击地面,原来松动的小锤就套紧了?

    ⑤此时学生的答案,往往是“因为惯性”,而没有更进一步地详细解释。

    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释:锤头和柄原来静止,在人施加的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一起向下运动,当柄碰到地面时,受到很大的撞击力,柄的运动状态变为静止。而锤头由于惯性要继续向下运动,但是会受到柄施加的力的作用(弹力、摩擦力)改变运动状态而最终停下。因为锤头沿锤柄向下运动一小段距离滑到锤柄上更粗的地方套紧,增大了锤头和柄之间的弹力,从而增大了二者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而让锤头不易松动。

    ⑦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刚才套紧的小锤在使用过程中很快就松动了,松动的小锤在使用过程中会有怎样的危险?如何做才能使松动的小锤套紧后不易再次松动?

    ⑧引导学生分析:松动的小锤,使用过程中会因为惯性导致锤头飞出去,造成人或财物的伤害。要使锤头不易松动,就应该在锤柄和锤头接触的地方垫一层牛皮或橡胶,或者在锤柄与锤头之间加楔子,以增大二者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

    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情景中,得到的结论能够保持更长时间的记忆。同时,让学生学习把简单的物理问题理性化、有序化思考和表达,而不只是停留在回答“由于惯性”。

    5 结束语

    物理教学应重视实验,以实验为物理教学的根基。但是,往往实验室的设备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要求。我们欣喜地看到现在政府和学校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的数字实验进入到越来越多的学校,给物理教学增添了活力。用身边物体做演示实验,除了可以对学校实验室的器材有一个较好的补充以外,还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与用电脑、各类传感器、软件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新实验相比,学生更能从身边取材的物品所做的实验中看清楚实验过程,会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会对物理产生更多的亲近感觉。

    参考文献:

    [1]何赛君.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的四点突破[J].物理通报,2011,(6):28.

    [2]郑青岳.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的思维因素分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1,(12):13.

    (栏目编辑 陈 洁)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4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