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县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途径探析
范文

    龙梅

    [摘要]由于各地所拥有的土地资源不同,生态体系的差异及经济发展策略的差别,各县域内的高标准建设虽然有不同的途径与方法。但喀左县以下四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途径无疑能够拓展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维。这四种核心途径分别是:新建高标准农田的土地储备途径、传统高标准农田的配套完善途径、传统高标准农田的示范性途径、新旧高标准农田的辩证协调途径。

    [关键词]县域高标准农田;建设途径;核心途径

    [中图分类号]F311 [文献标识码]A

    县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发展不平衡性的特点,无论是特定县域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还是不同县域之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都表现出这样的特点。究其产生的原因,这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选择的具体途径密切相关。因此,为了平衡县域间,县域内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均衡发展,探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途径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县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个持续的工程,而在这个持续的工程中,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途径几乎贯穿于全部的农田建设实践。从高标准农田的土地储备开始,到高标准农田潜力的持续开发,几乎高标准农田所有的建设环节都有其特定的建设途径。具体而言,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核心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种:

    1 新建高标准农田的土地储备途径

    县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持续性首先表现在新高标准农田的不断建设上。随着土地流转或土地整理项目的完成,不断地会有适合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土地出现。因此,在这些新增土地上建设高标准农田就会使传统的县域高标准农田得到延续。但是,这种县域高标准农田的持续发展是基于土地储备之上的。所以,在此把“新建高标准农田的土地储备途径”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第一个核心途径提及于此。

    县域高标准农田的储备途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进行:首先,土地承包经营仅流转中的“土地储备”。随着农村土地确权的完成,会有越来越多的土地流转情况发生,当某些适合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土地集中在一起的时候,新的高标准农田建設问题就会随之而生。在一则针对云南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研究文献里,作者得出如下的结论:针对云南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重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务必做到: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实现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农户自我保障能力;为土地流转释放空间,推进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合理估价流转土地价格,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体系;成立农村土地仲裁机构,探索完善土地仲裁程序和方法。这是一则以研究农村土地流转趋势的文章,虽然作者没有在文章中提及到土地流转给予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问题,但是随着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会有越来越多的土地被集中起来。而在土地集中的过程中,特别是当土地流转制度完善之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体系完善之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适合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土地在潜移默化中被储备起来。

    其次,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的土地储备。土地开发与土地整理是县域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另一个基础。而且土地整理有且只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彼此的结合,才能实现彼此的共赢。在这一方面,遂昌县山区农村土地整理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一篇针对遂昌县山区农村土地整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研究文章里,作者对遂昌县土地局的相应工作进行了如下的总结:

    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公益工程,资金投入大,光靠土地部门一家难以运作,必须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作。如妙高金岸贩农地整理与农业现代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云峰镰溪沿岸农地整理与中低产田改造、粮自工程与小流域治理。

    在这一段总结之中,作者以通过土地整理与现代示范园的建设,不仅完成了土地的整理工程,而且还在整理土地的过程中,提升了中低产田的改造,而这个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高标准农田的新建过程。因此,土地整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土地储备过程。

    2 传统高标准农田的配套完善途径

    传统高标准农田的配套完善途径也是实现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另一个核心途径。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农田。在这样的定义中可知,高标准农田的配套完善一般会涉及到高标准农田的水、电、路配套,也会涉及到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配套、现代化生产工作的配套、以及规模农业的配套。然而,这些不能穷尽的“配套”之中,“完善”似乎永远都是一个最佳的配套方法。即,根据高标准农田的建设需求及其未来的发展需求,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永远都会处于一个不断的“完善”过程之中。因此,传统高标准农田的配套完善途径也应该是研究高标准农田建设研究中的一个焦点。

    3 传统高标准农田的示范性途径

    高标准农田具有示范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另一个层面上讲,高标准农田的示范性就是引导建设高标准农田持续发展的不竭的动力。高标准农田的规模性发展,高标准农田的机械化操作,高标准农田的生产与经营方式的相互匹配,都引领着特定县域内的农业发展方向。因此说,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价值,不仅在于特定土地区域内的农业产值,而且还在于它对特定县域内农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传统高标准农田的示范性也是其建设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可惜的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如何发挥高标准农田示范性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者把其对高标准农田的研究焦点都过度地集在对其如何选址,如何进行配套设施的建设,如何进行现代农业生产与配套农业的匹配研究上。

    4 新旧高标准农田的辩证协调途径

    高标准农田建设本无新、旧之分。但从特定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时间层面上分析,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却有新、旧之分。因此,为了充分显示高标准农田的示范性,协调县域农业的发展,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应该坚持辩证协调途径。在这里,所谓的协调布局途径应该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协调:

    首先,高标准农田地域布局层面上的辩证协调。在高标准农田的布局研究中,高标准农田的区域性协调布局是最受关注的一个研究项目。然而,根据上边对高标准农田内涵的阐释,如果具备土地条件,高标准农田的布局却不必强调这个布局的合理性。否则,就会因为过度地追求布局协调而影响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从而出现土地浪费的现象。因此,布局合理应该是一种辩证的协调。即,在最大可能性的基础上,实现高标准农田的布局协调。

    其次,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协调。高标准农田布局的协调,其另外一个目的是要实现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协调发展。即高标准农田地域上的协调是为了实现农田上农业生产的协调。

    再次,农业生产与生态体系的协调。高标准建设还要关注农业生产与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只有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才有可能实现持续建设的目的。

    由于各地所拥有土地的资源不同,生态环境的差异,各地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也会拥有不同的途径与方法。但上边所提及的四种方法无疑能够为各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夏建丽.重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建议[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11):32.

    [2] 王彩方.遂昌县山区农村土地整理暨标准农田建设现状及模式初探[A].浙江省土地学会、宁波市土地学会、浙江省土地整理中心,“土地整理与城市化”研究文集[C].浙江省土地学会、宁波市土地学会、浙江省土地整理中心,2003:6.

    [3] 郭凤玉,马立军. 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分区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0):228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