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安徽省小额信贷扶贫发展问题研究
范文

    赵敏

    [摘 要]目前我国进入新常态阶段,农村扶贫攻坚战的进行也变得尤为关键。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扶贫深度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针对安徽省小额信贷扶贫现状进行问题分析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小额信贷;农村扶贫;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贫困的核心问题是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农村贫困人口缺少可做抵押的资产,农业生产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而被传统金融机构所排斥。相关农业生产资金的匮乏和高成本使得农民生产产业链无法有效衔接,进而产生金融贷款的恶性循环,无法摆脱贫困现状。

    小额信贷最早出现在孟加拉国,由穆罕穆德·尤努斯创办孟加拉农业银行格莱珉试验分行。其目的是对资本逐利的金融制度进行改革,解决农村资金匮乏的问题,进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以改变农民贫困现状。而农村小额信贷是现下我国所提倡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与手段的重大创新。

    扶贫小额信贷的特点是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贴息、县级建立风险补偿金。它要求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劳动能力、有贷款意愿、有良好信用、有就业创业潜质。贷款主要运用农村产业发展以达到增收脱贫的目的。

    1 安徽省扶贫小额信贷现状

    1.1 信贷供给成果明显

    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三农”问题一直是全省经济发展关注的重点。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数据,截至2016年底,安徽省乡镇数目达到1242个,农村人口数为5361.44万人。其金融扶贫主办行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比例多达72.6%。 截至2017年3月末,安徽省扶贫小额信贷余额已达21.25亿元,其中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一季度发放扶贫小额信贷8.87亿元,占发放总量的97.2%。仅前三季度,全省农商银行系统各类金融扶贫贷款余额为244.07亿元,比年初增加143.24亿元,对接建档立卡贫困户104.32万户,其中扶贫小额信用贷款余额136.64亿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34.77万户。全省扶贫再贷款余额23.2亿元,自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扶贫再贷款34.2亿元,其重点是支持贫困县域合作社、农村集体生产以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创业的金融需求。

    1.2 区域发展模式多样化

    安徽省明光市不断创新金融扶贫模式,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将贫困户、涉农核心企业与农商行相联系,形成“分贷统还”的新型模式。2017年已签订三方贷款协议1000份,拟投放小额信用贷款3000万元,贫困户的贷款资金按三方协议转入指定的涉农核心企业的单位账户,每年按不低于借款金额的7%分红一次,农民不用参与经营,贷款到期由企业统一归还。

    安徽省金寨县则推出“1+1+1+N”的金融扶贫模式,与“分贷统还”模式有所不同,前者使贫困户加入到企业的经营业务中,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有效促进农民就业与企业生产。

    安徽省在庐江县试点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针对一定金额的小额信贷,强制贷款人购买贷款损失保险,贷款人是第一受益人,以分担金融贷款违约风险。

    2 安徽省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

    2.1 农户缺乏对金融扶贫的了解

    Kempson 、Whyley曾概括金融排斥的五类情形:机会排斥、条件排斥、价格排斥、市场排斥、自我排斥,其中自我排斥指的是部分群体害怕被拒绝将自己排斥在金融机构服务体系之外。 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扶贫时,多数农户会因为不熟悉相关扶贫政策害怕贷款被拒而不愿意参与。此外较为复杂的金融扶贫政策与程序会使得文化程度低的贫困户产生抵触情绪。安徽省统计年鉴指出安徽省2016年整体文盲率仍有5.60%,在贫困区域数据要更高。

    2.2 扶貧对象信用违约风险大

    农业产业链初始环节农作物及其他生产原材料供给受到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农户及涉农企业连锁式资金损失,涉贷金融机构发生坏账,进而影响相关群体的信用评估。另外农户、企业会因缺乏金融知识,滥用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也会造成贷款损失风险。

    2.3 资金投入单一,涉贷金融机构风险大

    目前农村的扶贫信贷资金供给主要来自农商行以及各级政府财政支持。企业与社会资金会因为涉农资金的获利风险而不愿参与,尤其安徽省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农业产业化、机器化程度比不上华北平原地区,更难吸引到民间资本的进入。安徽省虽已试点个别地区的扶贫小额信贷保险模式,但其覆盖面及应用途径仍有待改善,贫困户、涉农企业一旦发生确定的贷款损失,金融风险损失大多由各级政府和涉贷银行承担。

    2.4 扶贫资金供求状况不平衡

    虽然政府大力倡导金融扶贫的开展,但农业发展自身受制于环境的风险,仍使得银行基于风险考虑在贷款资金供给的额度与数量方面欠缺,尚不能满足农户的金融需求。小额信贷在资金使用期限上与日益加长的现代农业产业周期不匹配,尤其是产业化农业配置周期较长的固定资产。

    3 国内其他地区小额信贷扶贫模式借鉴

    3.1 铜仁市“产金互促541”扶贫模式

    2015年铜仁市大龙开发区开展“产金互促541”精准扶贫模式,具体内容是大龙开发区因地制宜,结合自己地区具体情况,担保方是大龙开发区的国有平台公司,将5万元“精扶贷”贷款入股核心企业,3年“精扶贷”期满后由核心企业统一偿还贷款。政策要求企业每年分红给贫困户每户4000元,以期达到贫困户、政府、企业共赢。

    3.2 四川华蓥市资金渠道多元化,创新信用评级模式

    2016年四川华蓥市积极探索突破资金瓶颈,着手推进“基金+贴息”担保模式、“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保障模式和“服务+技术”支撑模式,着力解决服务对象产业资金供给瓶颈。同时,创新信用评级体系,成立金融扶贫贷款评级授信风险防控小组,对贫困户诚信度、生产技能、劳动收入占比、人均劳动能力等指标进行分类评定,根据评定结果确定信用等级。此外,贷款期限根据农业生产周期确定,有效解决贷款资金供给期限不匹配的问题,真正做到结合农户、涉农企业的实际金融需求。

    4 相关建议

    虽然在扶贫小额信贷方面,安徽省发展态势已趋向良好,但仍存在上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提出几点针对性的解决政策途径建议。

    4.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金融扶贫宣传教育

    政府各有关部门密切联系村级扶贫专干,了解贫困户具体金融需求,大力开展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得农户充分了解扶贫小额信贷的相关政策措施,扶持对象,扶持途径与模式以及具体的条件要求,以便调动贫困户参与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的积极性。

    4.2 多角度多主体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基于农户角度,通过加强金融法律知识教育,引導贫困户树立信用意识,规范贫困户贷款行为,规避农户贷款坏账风险;基于金融机构角度,切实加强与政府部门扶贫信息的共享,掌握扶贫户的基本状况,建立有效的信用评级体系;基于政府角度,由政府担保,建立完善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制度,对扶贫贷款以及扶贫涉农企业贷款进行财政贴息

    4.3 切实加强防控金融风险,有效降低贷款损失

    对于坏账涉农贷款,由政府与涉贷金融机构以协定比例承担贷款损失,省政府财政部门财政补助贫困区域贷款损失。保监部门要鼓励保险机构开拓建设贫困区域保险市场,扩大保险覆盖面,创新扶贫保险品种,探索实施针对贫困户的保险优惠条件与政策。支持农户购买贷款人意外伤害等保险,分散贷款金融风险。政府财政资金可对购买扶贫小额贷款保险的贫困户进行保费补贴。

    4.4 资金投入多元化,探索农村融资新渠道

    本着“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广泛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广泛吸纳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动员农民群众自愿合理投资。整合农村资金与资源,将扶贫贷款应用于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增收、农村绿色发展的重点扶持产业,形成多元化扶贫资金投入机制。为扩大农民融资覆盖面,可以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房屋进行抵押融资;加强宣传金融知识教育,增强农民理财意识,解决贫困户和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问题;支持农民结合乡村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开发利用自有资源。

    4.5 创新小额信贷产品

    金融机构根据其服务农户的金融需求对贷款金额、期限、贷款利率、担保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多种小额信贷产品,针对不同资金用途进行运作,合理配置资源。设置差别化利率,根据信用评级体系,对信用良好的贫困户增加授信额度,优惠贷款利率,放宽担保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罕.河北省扶贫小额信贷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2] 李燕青.河南省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8: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