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黔东南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保护探析
范文

    杨艳霞 吕永健

    [摘 要]黔东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一些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内涵逐渐丧失,乡村旅游的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必须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民族文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苗岭山区,总人口444万人,聚居着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瑶族等3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87%,是一个民族之州,百节之州,歌舞之州,民族文化独具特色,比如有镇远古城,雷山岜沙,西江苗寨等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有吃新节、鼓藏节、姊妹节等原生态民族节日,有蜚声海内外的“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等,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为黔东南民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优势。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正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损失,因此,在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进程中,必须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1 黔东南民族村寨民族文化现状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黔东南州,民族服饰、民族村寨、民族歌舞等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独具特色。一是民族服饰内涵丰富。黔东南苗侗民族服饰都是手工制作而成,服饰上的图案纹理表现着本民族的动植物、风俗习惯、民族历史故事等,加之有手工打造的银帽、银项圈等银饰品的陪衬,这些民族服饰精美、典雅、大方,承载着苗侗人民的民族文化与历史。二是民族村寨独具特色。苗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布局。这里随处可见极具民族特色的苗寨、侗寨,以及风雨桥、侗家鼓楼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建筑,这些民族村寨的人文景观、乡风民俗等都保存得十分完整,是黔东南民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但是一些地方,由于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原有的古建筑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建筑,比如:酒吧、电影院等。三是民族歌舞多姿多彩。在黔东南民族村寨,主要有苗族飞歌,侗族大歌,芦笙舞,锦鸡舞等,这些民族瑰宝都是苗侗人民世代相传得以承继的,但是,随着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些原生态的民族歌舞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2 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民族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黔东南民族文化独具特色。“侗族大歌”“苗族飞歌”蜚声海内外,古朴、神秘的苗族、侗族风情,如吃新节、鼓藏节、苗年节等对海内游客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形成了黔东南民族村寨原生态民俗民风旅游品牌。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城镇化的发展,传统的民俗民风、民族文化资源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2.1 民族服饰虽然内涵丰富,但是制作时间长,成本较高

    黔东南苗侗人民的民族服饰大都是当地少数民族用针线手工制作而成,有些民族服饰的布料都是农户自家生产的。此外,民族服饰的银饰陪衬也是当地手工匠人手工打造的,制作难度非常大,时间较长。据向当地老百姓了解,一套少数民族服饰至少需要一年多的制作时间才能够全部完成,所以,价值昂贵。而且,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当地村民现在都习惯穿着现代服装,一般都只在盛大节日、盛大民族活动时才着这种民族盛装,这是民族服饰的局限性。

    2.2 民族传统村寨的一些民族特色正在被现代建筑文化所取代

    西江苗寨、肇兴侗寨等民族村寨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浓郁,这些民族村寨承载着厚重的苗侗历史传统文化,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以及乡村旅游的加快发展,原生态民族村寨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比如黔东南州三穗县寨头苗寨,现在,整个寨头苗寨的古建筑已经全部被现代化的建筑所取代,寨头苗寨的老百姓已经不再居住在木结构的吊脚楼里,而是住进了钢筋混凝土的洋房。如今的三穗县寨头苗寨已经看不到苗族文化的色彩,真是让人十分遗憾。还有西江千户苗寨沿巴拉河一带,民族建筑也已经被现代化的酒吧、KTV所取代。

    2.3 民族歌舞表演化、形式化,逐渐丧失民族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苗族人民就有“芦笙一响脚就痒,三天三夜跳不完”的说法,侗族人民则有“饭养身,歌养心”的祖训,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反排木鼓舞、锦鸡舞等都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独具民族特色,过去的苗寨、侗寨,苗歌、侗歌随处可听,年老的、年轻的、年幼的都会喝苗歌侗歌,苗侗歌舞是苗侗人民庆祝民族节日、民族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乡村旅游开发的加快,外来文化给民族歌舞文化带来了强烈冲击,一些曾经被当地老百姓喜爱的民族歌舞正遭受着破坏和失传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一是民族村寨大部分农村青年选择外出打工,不愿意学习传统民族歌舞,这样一來,会唱本民族歌曲,会跳本民族舞蹈的人就越来越少,不利于民族歌舞的传承。二是在一些民族村寨的旅游景区,民族歌舞成为了固定模式的表演,处处收费,这些民族歌舞不再承载传统、历史和文化的信息,直接导致了民族村寨民族文化的变化。

    3 黔东南民族文化保护的对策

    3.1 政府重视,成立专门的民族文化保护机构,设立民族文化专项保护资金

    在民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价值,将民族文化保护纳入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开发整体规划。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创造保护民族村寨民族文化的良好舆论氛围,不断增强当地村民对民族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此外,选择了解民族文化、喜爱民族文化的专业人才成立民族文化保护机构,认真组织对民族文化的调查、保护和利用等,以及从民族村寨乡村旅游收入中适当返还作为民族文化专项保护资金,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3.2 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对民族服饰进行艺术加工

    针对民族服饰制作时间长、成本高的特点,我们可以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对民族服饰进行艺术加工,在保持原有民族服饰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服饰的一些特点,利用一些现代生产设备,生产出既能反映当地民族村寨苗侗人民民族文化特点,又穿着方便的民族服饰,鼓励民族村寨里的村民更多地穿着本民族服饰,从而既能起到保护民族文化的作用,又能增加当地老百姓的收入。

    3.3 加大力度保护民族村寨原生态人文环境

    一是政府要加强对民族村寨建设的立法和规划。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通过立法形式,合理利用民族资源,注重保持原生态民族村寨人文环境的稳定性。同时,加大宣传教育,引导游客积极参与到对民族村寨原生态人文环境的保护中来,在享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自觉地去维护和爱护这些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二是整体保护民族村寨传统的村落文化。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建设和谐家园,必须从整体上保护民族的根性文化,从而不断提升民族村寨旅游景区的知名度、美誉度。

    3.4 重视民族歌舞的传承和保护

    口口相传的民族歌舞在外来文化、现代文化、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正在变迁,一些甚至面临着“消失”的危机。因此,我们应组织专人对这些极其珍贵的民族歌舞进行整理收集,并要求专业文化工作者积极向这些民间传承人进行学习,要着力保护这些珍惜的民间艺人,鼓励他们收徒传艺,开办传承人班,积极培养民族歌舞的接班人。同时,在民族村寨中可积极组办一些民族歌舞比赛,激发民族村寨老百姓学习民族歌舞的热情,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歌舞文化,使民族歌舞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背景下得到健康的发展。此外,可以与高校合作,对这些民族传承人进行重点培训教育,既让这些传承人在理论上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珍贵性,又让他们对民族技艺有所崇拜,增强学习民族技艺的决心和信心,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作出积极的贡献。

    3.5 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价值

    在民族文化极其丰富的黔东南民族村寨,民族文化为黔东南民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为当地老百姓的和谐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必须结合黔东南民族村寨实际,立足生态发展,保护和弘扬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族文化,不断挖掘与现代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习惯、習俗、禁忌等,把黔东南民族村寨老百姓原生态的生存方式和代代相传的民族习俗的智慧和价值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和价值选择,走出一条“社会和谐,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不断推进黔东南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和民族文化保护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雄瑾,陈守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1(08).

    [2] 陆桂林.生态文明视野下的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0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