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探索 |
范文 | 崔金登 [摘要]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科技研究的不断进步,我国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为了确保水稻的稳产高产,常规的水稻种植生产通常都投入了大量的化肥、农药,虽然满足了人们的温饱需求,但是对生态安全、环境健康造成了污染,大量的化肥农药通过稻田的排灌系统流入江河,还会影响到人们日常的饮用水质量。针对水稻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分析了稻鸭共作生态种养的可行性以及优势,探索了水稻栽培管理技术,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关键词]稻鸭共作;生态种养高效种养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我国有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要食物,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话题,安全性高、无污染的农产品的呼声也日益增长,加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水稻种植业也需要响应号召,在这样的背景需求下,稻鸭共作生态栽培技术应运而生,绿色生态水稻种植模式和管理体系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化,利用稻鸭互作的生态链,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投入与污染物排放,提高了产品安全性,作为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新模式,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 ? 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重要性 1.1? ? 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概念 水稻种植是以稻田为主的复杂生态系统,在稻田中引入特定数量的鸭子,利用鸭子的杂食性,能够以稻田杂草、害虫、水生动物等为食的习性,清除稻田里不利于水稻生长的因素,同时鸭子的排泄物能够给稻田增肥,鸭子粪便是养分含量很高的优质有机肥料,能够达到浑水耘田、刺激水稻和促进生长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完成控虫防病、中耕除草的作用,而水稻则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有机物质转移到籽粒中,稻草还可以通过露天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归还给田间,将鸭子的饲料、外界施肥有机物料等吸收,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实现能量多级流动的特性,同时也做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实现了稻田可持续种养,具有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的特点,节约了种养成本,是绿色生态环保的生产有机稻米和鸭肉的全新生态农业新技术。 1.2? ? 稻鸭共作对水稻生长及稻田生态的影响 1.2.1? ? 物质积累。稻鸭共作水稻最大的好处就是物质积累丰富,由于鸭子在稻田可以连续清除田间杂草,除了生长茂密的杂草植株之外,还包括地下的块茎和根茎。杂草的清除能为稻田提供良好的通风和光透射条件,有利于水稻充分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水稻的物质积累,提高供肥的协调性,能够有效促进水稻稳健生长。鸭群的活动能够有效抑制后生杂草的生长,同时还会生成稻鸭共作稻田特有的浑水现象,该现象能够抑制杂草种子的萌发,而且在鸭群取食之后,会产生有机物过腹的现象,即还田效应与中耕效应,加快了稻田物质转化速度,大大提高了中后期稻田土壤养分。上述表明,稻鸭共作模式可以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促进水稻的物质积累。将稻鴨共作水稻的稻田与不养鸭的稻田对比,乳熟期叶绿素含量比高出后者17.8%,并且群体叶面积指数差异还将随着生育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处于齐穗期的稻鸭共作稻田比后者增加了6%,乳熟期则将增加到10.7%。 1.2.2? ? 壮秆效应。稻鸭共作生态系统典型的特征就是鸭群在田间的不断活动,鸭群的游动使得行间土壤移向稻丛根部,水稻之间行与行形成了沟壑,增加了水稻行间的通透性与土层和水中溶氧量,加快了秸秆的腐解速率,使得土壤的氧化性得到提高。同时,一只鸭子在稻田内的排泄物约为10kg,有明显的辅助增肥作用,稻田吸收了优质有机肥料,增强了水稻生育后期根系活力,改善了土壤质量,为水稻的根系的茁壮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使得水稻的茎秆形态与不含鸭群的稻田有着明显的区别,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水稻根系活力与根系比表面积等明显强于其他稻田。 1.2.3? ? 病虫草控制及生物多样性。稻鸭共作模式具有明显控病除虫效果,通过鸭群在稻田内不断的游走,增加了水稻行间的通透性,使得通风空间增大,减轻水稻纹枯病的危害性和发病率,同时鸭群的行走,使得水稻植株发生摆动,能够将稻纵卷叶螟、螟虫等虫体摇摆掉入水中,或者直接被鸭群吃掉,能显著减轻水稻病虫的危害,能够直接取食位于稻株中下部的稻飞虱、稻叶蝉等,减少了病虫寄生,增强了水稻对病虫的抗性,有效控制稻田病、虫、草害的发生。 1.2.4? ? 土壤理化性质。鸭粪是很好的有机物肥料,鸭群的觅食活动能活化耕作层土壤,通过不断的翻动土壤,使得土壤和氧气的接触机会大大增加,整体代谢活性增强,由于鸭群的存在,相比较其他的稻田,稻鸭共作稻田的氮肥损失相对较低,提高了氮肥的利用效率,也使得人工投入化学氮肥减少。鸭群的游走泥封了土壤渗漏的孔隙,能够有效抑制杂草和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多余的氧气能够抑制产甲烷细菌数量及其活性,使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能力提高,使整个稻田的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增加土壤的供肥能力。 2? ? 新形势下的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模式新思路 要想从根本上改善新形势下的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模式诸多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强化软硬件的管理,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二是加强实验室信息化环境建设;三是丰富“互联网+”下的实验室资源;四是建立大数据信息资源云服务平台。 2.1? ? 稻鸭共作稻田以及种苗的选择和准备 稻鸭共作水稻应该选择优质品种,确定适宜的稻田,选择稻田的时候,应该要具备无污染、水质优良的客观条件,同时田块平整,灌溉方便,有利于鸭群游走行动,田埂需要加高到20cm。水稻品种的选择,可以采用淮稻5号、苏秀867等水稻品种,这些品种的抗倒性较强,茎杆粗壮,穗大粒重,适合作为稻鸭共作稻田的水稻品种。鸭子的选择可以考虑中小体型、活动灵活的家鸭与野鸭杂交选育品种,比如野性较强的高邮麻鸭,镇鸭2号、金定麻鸭等,江苏镇江地区多采用镇鸭2号。 2.2? ? 合理控制种植和放养密度 稻鸭共作稻田要注意水稻的种植密度,栽植密度以每株间距0.15m,行距0.25m为佳,过密的间距不利于鸭子在株间穿行,也会影响水稻的产量,鸭群的放养密度需要根据不同时期来分配鸭群数量,放鸭前必须注射防鸭瘟疫苗,为了防止鸭群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可以在稻田附近设置一个0.33hm2左右的田块作为初放区,让雏鸭先在初放区生活1~2天适应环境,正式进入稻田之前还必须保证大田水层在0.05m左右,水层过浅会影响鸭子的活动,水与泥土混合之后很容易黏在鸭毛上,如果没有足够深的水让鸭子清理,则会造成大量的雏鸭死亡。初期稻鸭数量分配可以以80~100只为一群。 2.3? ? 采取一稻两鸭的共作模式 常规的稻鸭共作模式,通常都是在水稻生长发育的初期,到了水稻成熟的后期由于缺少鸭群,使得土壤养分供应不足,稻田容易发生病虫灾害,杂草生长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可以考虑“一稻两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初期培养雏鸭,后期引入新的一批鸭子,这样就能保证排便和中耕作用贯穿整个水稻生长,相比于单次稻鸭共作,能够使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增强土壤的肥力,有利于稻作后期养分的持续供给,而且也保证了两批鸭群的肉质,整个稻鸭共作系统得到了充分利用。 2.4? ? 多层级放养 江苏稻田生态种养发展迅速,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优良,发展稻鸭共作系统的同时可以考虑投放绿萍,绿萍的养分含量丰富,能够固定氮素,漂浮于水面,能够有效的抑制杂草的生长和减少水分蒸发,除此之外,绿萍还是优良的水生饲料和绿肥植物,把稻鸭共作与稻田投放绿萍结合起来,能够形成互利共生,达到绿色的生态平衡,除了引入植物之外,還可以引入其他动物进入稻鸭共作系统,比如引入小龙虾、青蛙、螃蟹等,使得稻田生态种养得到可持续发展。 3? ? 结束语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稻生产必将朝着规模化、机械化、组织化的方向发展,稻鸭共作能够很好地满足绿色、平衡的发展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禹盛苗.稻鸭种养农作模式的生态效应及配套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2] 张波,丘俊超,罗琤琤,等.生态农业稻鸭共生技术综合效益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2014(21):269-273. [3] 章家恩,许荣宝,全国明,等.鸭稻共作对水稻植株生长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影响[J].资源科学,2011,33(6):1053-105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