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扶贫车间成为精准脱贫有效新途径的背景
范文

    王冠军

    [摘 要]当今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当前我党工作的重要任务,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也要求我们必须做好脱贫工作。要想让贫困地区“摘帽”,党和国家始终要做到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条件需要,真正地改善民生,如何“脱贫”,最为通俗的做法就是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提升就业率,确保人民群众的收入不断地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把脱贫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并成功地摸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方案,并且帮助大部分贫困地区成功的发展起来了,但脱贫工作并没有结束,还有部分农村仍在贫困中挣扎,针对农村脱贫,事实证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劳务输出即外出务工。尽管这种方法相对于在家务农而言,能够大大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例如: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将老人和孩子留在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突出,由于缺乏劳动力,农村自身难以发展,出现了农村小学倒闭、土地闲置荒废等问题,针对这些弊端,笔者深入社会实际生活做了调查,也查阅了大量相关的资料,提出了一种新的农村脱贫模式——扶贫车间,下面,笔者将具体展开对这一模式的分析。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原因;影响;扶贫车间;脱贫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1 国内劳动力转移就业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社会被不断地冲击着,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亟待解决,在我国,一般是对农民进行培训,提升农民自身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以酒泉市金塔县为例,该县充分地了解了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采用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并在后期不断的跟进,使得农民群众扎实地掌握了焊接、维修等技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最近几年,其它省市对农民的培训工作也重视起来,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2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及影响的理论研究

    2.1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比较复杂,要想找出流动的原因,就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综合地进行分析。首先,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不可避免的是受到了工业迅猛发展这一大时代背景的影响,其次,受家庭文化、个人条件等微观因素的影响,也会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本文主要从微观的视角出发来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以研究,最终总结归纳出了四种原因,即经济型、发展型、教育型和盲目型。

    2.2 经济型流动动因

    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最重要的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城市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个人生活水平也会显著提高。农业部对全国138座乡村的调查数据也表明,大部分的家庭希望通过进入城市,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家庭条件。所以,获取高收入是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的主要出發点。同时。李强等学者的研究也指出,农村经济落后,推动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城市经济发达,吸引着劳动力进城务工,由于收入差距,农村和城市形成了一种“合力”,共同作用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归根到底,经济因素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最根本的原因。

    2.3 发展型流动动因

    除了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外,部分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是考虑到自身的长远发展,希望接触更加宽广的世界,积累一些经验、人脉、技术等,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这样的情况可以归为发展型流动动因。

    通过调查得出,以增长见识为主要目的的劳动力主要构成成员是年轻人,他们以学习技能、拓宽视野作为主要目的来到城市,希望在城市文化的熏陶下提升自身能力,以便寻找一份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同时还会利用闲暇时间积极进取,学习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参加一些健康的社会活动来充实自己。还有一些人,出于改善现有生活方式的考虑来到城市,期待过上充实有趣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要增长见识。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哪方面进行考虑,都是希望能够推动自身发展,不管跟上时代的脚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相信以促进自身发展为目的原因会成为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原因。

    2.4 教育型流动动因

    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现如今人民的素质普遍提高,越来越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一些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是为了子女能够获得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父母希望获得更高的收入来负担子女的学费;其次,父母希望子女能得到在城市学校就读的机会。这种流动原因笔者归纳为教育型流动动因。

    笼统地来看,教育型流动动因可以归结在经济型流动动因中,负担子女的学费,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自身经济收入,过去“农民工子女入学难”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城市学校不接受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子女只能在家乡那边上学。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就子女入学这方面来说,取消了城市学校对入学学生的户籍限制,并减免相关费用,努力做到平等,保证农民工的子女也可以享用到城市的教育资源。再加上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教育型流动动因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流动动因。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不希望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希望子女日后能良好地发展”等为子女做长远打算的动机占主要地位。同时,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部分家长还希望为自己“充电”,不但是为了子女发展,也是为了自身发展。所以,教育型流动动因是独立出来的。

    2.5 盲目型流动动因

    除了以上三种流动动因外,还有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在流动的过程中是漫无目的、盲目的流动,这种可以归为盲目型流动动因。这部分人大多数不熟悉社会,对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或者并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短期内是迷茫的,并且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例如,发现身边的人外出务工,会存在攀比心理,觉得同乡都去城市发展了,自己也要去,不去的话没面子。调查数据表明,在盲目型流动动因的影响下,这部分农村劳动力在流动的过程中必然会分成两种群体,一种群体在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到了社会,并对自己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明白自己该如何做,在城市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另一种群体始终没有清醒地认识社会,找不到自己的落脚点,最终有可能适应不了当地的生活环境而回到农村务农。

    3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近几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劳动力输出的主要地区,东部地区是接收劳动力的主要地区,流向是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劳动力净流入不利于促进各产业的协调发展,但是有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之相反,劳动力净流出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一方面受当地原有的产业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流入的和流出的劳动力所工作的行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劳动力流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要从劳动内容和地域流动两方面来分析。从劳动内容来看,勞动力流动会对流入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对当地的产业结构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劳动力如果大量流入非农业部门,势必会提高第二、三产业的生产率,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从而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流入地的经济发展是一件好事。从地域流动方面来看,从我国现有的流动模式出发,有利于推动东部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为东部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的高级化做贡献,但不利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的腾飞。中西部地区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妇女和老人,严重阻碍了第一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产值下降,经济倒退的情况,不断拉大与东部地区的贫富差距,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容易引发一些不良的社会问题。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地向城市转移,为非农业产业和城市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最根本的农村发展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反而还拉大了城乡差距,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的生活水平远赶不上城市的生活水平。党和国家一直聚焦农村发展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城市反哺农村”“大学生村官下乡”等战略的提出,都是为了推动农村的发展所做的努力。

    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就农村发展振兴也做了一些研究。大部分认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打破了传统的家庭构成模式,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家庭的重担落在了妇女和老人的身上,农村人员结构不平衡,在经济上,尤其是发展农业,会降低生产率,阻碍农业的发展。而且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具体体现在婚姻观和家庭观上,对于儿童和老人,受劳动力流动的伤害较大,儿童常年不在父母身边,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老年人力不从心,难免会忽视对儿童的教育,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子女外出务工,老年人留守农村,得不到良好的照顾,例如:患病时会出现无法及时就医等问题。同时,农村的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基础设施等不完善,不乏一些优秀的人才离开了乡村,更加不利于农村的发展。但是,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也有着积极的方面。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学到专业的技能,增强自身素质,学会先进的生产模式等,为他们日后回到农村、建设农村提供一定的帮助。总而言之,农村留守人员结构模式是影响着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4 新的劳动力转移及扶贫新思路的理论

    4.1 “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探索出了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新模式。这一模式率先在赣州市取得了成功,该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贯彻党的指导思想,将扶贫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积极为贫困户脱贫创设条件。该市积极引导当地加工制造企业的发展,将加工店即“贫困车间”设置在有条件的贫困点上,由乡镇牵头,组织贫困户在“贫困车间”务工,使农民能够合理地利用空闲时间,增加收入,有利于他们尽快脱贫,促进乡村的健康发展。这一模式是有效的,全国各地应当加以借鉴,并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最终做到农民脱贫、企业发展。

    4.2 “扶贫车间”具有的特点

    “扶贫车间”最大的特点就是就业门槛低,对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并没有太高的要求,老年人、残疾人都可以胜任,而且工作时间相对比较灵活,农民既可以照顾到农活也不耽误在工厂上班,在保证了自己基本收入的同时还可以继续提高经济收入,在家门口就能赚到和外出务工一样的钱,对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发展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扶贫车间”的建立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村闲置的土地,还能给农民支付一笔租金,更加有利于贫困户脱贫。

    4.3 扶贫车间的优势

    在农村建立“扶贫车间”,除了有利于做好脱贫工作外,还有利于加工制造类企业的发展。农村的土地租金较低,还有大量廉价劳动力,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收入,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被“扶贫车间”所吸引,从而有利于脱贫任务的迅速完成。

    综上所述,精准脱贫最主要的是要增加农民收入,而事实证明,“扶贫车间”这一模式是最为有效的,在今后的脱贫工作中要结合当地现实情况,做好“扶贫车间”工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