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乡村振兴战略中邢台农村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协同模式研究 |
范文 | 李红梅 邢艳红 [摘要]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农业贷款和农户贷款总量不足、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和部门协同服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能较好地满足农户贷款人的需求,从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完善农村保险市场、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加强涉农贷款的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金融;产业融合;协同 [中图分类号]F832.7;F327[文献标识码]A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之中针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以及模式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探析。克里斯托弗曾经讲到,在社会需求不断趋于多元化的推动之下,世界竞争的核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传统的企业间的竞争转变成为供应链间的竞争,通过农业供应链金融为农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促进农村经济提升是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也是金融机构的一种必然选择。 1 金融支持邢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处在起步阶段,而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也存在诸多难以调节的问题与矛盾,仍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进行改进,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下列三点,具体如下。 1.1 农业贷款和农户贷款总量不足 从《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得出邢台农业贷款和农户贷款余额虽然总体上逐年增长,但农业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却是在下降。农业贷款和农户贷款余额占比非常小,增长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涉农贷款没有真正由农业部门和农户获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资金缺口很大。 1.2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目前,在邢台开展涉农业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四大行在农村地区的分支机构,即农行、农商、邮政以及村镇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在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涉农金融机构产品、金融服务均存在严重缺乏创新的问题,并且金融供需间的结构失衡问题愈发突显,而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服务、产品均十分落后,无法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缺乏创新。现阶段,大部分都主要采用信用贷款、抵押贷款、联保贷款和担保贷款等贷款形式。 1.3 部门协同服务机制不健全 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之中,会牵扯到多方单位,如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政府、金融单位等,而各主体必须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才可以确保农村产业融合得到良好发展。但是实际却是各主体部门缺乏沟通与配合,没有搭建合理、健全的协同机制,各方主体均各自为政,此种局面导致农业经营主体面临抵押贷款周期长、困难大等。之所以产生该种状况,原因有二,其一是政府未发挥引导作用,金融机构的发展缺乏科学性;其二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多方主体未进行高效的沟通交流,银行在开展贷款业务的过程之中,存在信用评判难度高、抵押物处理流程繁琐等一系列问题。 2 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供应链模式不但有助于农业供应链的高效整合,而且还可以使农业价值链得到进一步提升,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规律、需求等高度相符。金融机构可以参照具体的基本特征、发展需求等,指定科学化、合理化、标准化的服务方案,采取批量化处理模式,从而降低经营成本。对于此种模式来讲,其主要是将信用环境作为重要基础,将供应链中一些规模庞大、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作为主体,为附近乡村从事某一产业的农户提供安全可靠的金融服务。 本文在研究分析的过程之中,选取沅陵县凉水井镇王家岭养鸡专业合作社作为实例,该合作社在2014年正式成立,入股资金为400万元左右,其中社员的股份持有比例为40%左右,同时采取“专业合作社+农户+农业企业+金融机构”的模式。合作社根据所持资金量,把一定比例的股金存储于农商银行,将其定为保证金,而对于农商银行来讲,其会根据1:10的比例对授信额度进行放大处理,如果信用合作资金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内部借贷需求,社员可以采取以产定贷的模式向银行提出自身的贷款申请,当资金使用評议小组接收到贷款申请之后,会对该社员的信用状况、贷款需求等方面进行全面核查,合格之后便会为其出具担保函,当贷款期限到达之后,资金的偿还全部交由合作社负责。合作社参照交易记录、个人征信等信息,通过合理化的方式对所有社员的信用进行评级处理,即一级、二级、三级,信用等级不同,那么贷款额度也各不相同,分别为10万、5万、2万。在购买农业保险时,各方主体所承担的资金也各不相同,具体出资比例分别为4:3:3,从而确保互助资金得到良好运转,降低风险。如果社员的资金流转遇到困难,那么可以按照相关流程向合作社提出贷款申请,此时合作社将会采用“以产定贷”的模式为用户提供贷款服务,如果是蛋鸡养殖户,那么将会按照10元/只鸡的标准;如果是蔬菜种植用户,那么将会按照5000元/667m2的标准,而最终的发放额度还需要根据社员信用等级,通过资金使用评议小组的核查之后,信用社采取实物抵押或现金方式为社员提供贷款。为了确保互助资金应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各社员的贷款额度、贷款年限、年利率等均具有十分严格的标准。在每一年的年底,在盈余之中,合作社将会按照20%的比例进行提取,用作风险准备金,剩下资金全部采取按股分红的模式为社员进行分配。从本质意义上来讲,该种供应链金融模式是以产业作为重要依托,将社员合作作为基础,结合产业合作+信用合作融资模式,对农户融资过程中所存在问题进行了妥善处理,并且提高了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这种模式适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良好、农村内部信用环境较好的地区为普通农户和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提供短期小额贷款。 3 邢台农村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协同 3.1 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通过合理化的方式使政府引导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积极搭建邢台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的引导机制和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国家支持政策和从业主体经营效益的共享机制;强化邢台各级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和鼓励;政府引导营造有利于邢台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 3.2 完善邢台农村保险市场 对农业保险体系进行合理优化与改进,进一步拓宽农业保险的覆盖层面。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之下,倡导保险公司开发涉农类的一系列保险产品;结合实际需求,搭建完善、合理的农业再保险体系,以此为重要基础,构建以财政支持为主导,合理、完善的风险转移分散机制,以达到降低财政风险的目的。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拓宽保险类别、天气指数、价格保险等诸多保险产品试点的涵盖层面与影响范围,对一些涉农金融产品给予一定的扶持,帮助涉农产品的推广。稳步推动调控通俗化、服务标准化的建设进程,在严格遵循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条件之下,尽可能的简化涉农保险审批流程,使保险公司的投入成本降到最低,缩减投保理赔成本。结合实际需求,搭建涉农信贷、涉农保险互动机制,商业银行可把涉农保险的投保状况定性为授信要素,使涉农保险的类别、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张。 3.3 創新邢台农村金融产品 对有限资源进行高效整合,通过合理化的方式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产品的创新能力。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政策性功能定位的强化;其二对政策性支农资金进行合理化调配。围绕供应链核心企业,通过合理化的方式探索农业生产园区+农民合作社、特色产业+经营农户等多种新型贷款。 3.4 加强涉农贷款的管理 根据邢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所存在的问题、基本特点等,制定合理化、高效化的专项贷款管理方式。同时,对业务经理、主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尤其是贷款服务后期的调查判断力。进一步增强业务经理的责任意识,通过合理化的方式同从业主体进行密切沟通与交流,利用实地调查、随机走访的形式对从业主体进行考核,及时了解从业主体的经营状况,明确贷款资金的具体用途,一旦出现异常问题,快速核查、上报领导,共同商讨解决方案,从而对问题进行妥善处理。 [参考文献] [1] 申云,李京蓉,杨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供应链金融信贷减贫机制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2019(3):50-60. [2] 王海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8(10):6-8. [3] 张林,温涛.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困境、模式创新与政策协同[J].财经问题研究,2019(2):53-6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