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物联网识别技术与应用》教学改革探索 |
范文 | 韩媛媛 程凤林 王娜 杨金山 张蕾 王永 刘光伟 [摘 要]《物联网识别技术与应用》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掌握RFID的相关知识,能够完成RFID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然而,现行的教学内容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手段无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课程结束后,学生依旧无法进行独立的程序开发,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向社会输送优质的人才,必须对传统的教学进行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的调整,减轻了课程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关键词]物联网识别技术与应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U495 [文献标识码]A 物联网顾名思义是物物相连的网络,若想要物做到互相通信,就需要让物“开口说话”,物联网识别技术应运而生,成为了实现物联网的基础,因此,通常把《物联网识别技术与应用》作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旨在让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通过学习,使得学生能够掌握自动识别技术的概念,了解其分类与发展,掌握RFID标准体系,RFID电子标签、RFID读写器及RFID中间件的工作原理,通过RFID案例分析,掌握其应用,能够完成RFID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而现行的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因此,需要进行课程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对RFID人才的需求。 1 教学现状 目前,《物联网识别技术与应用》课程共40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8學时,此外,还需结合单片机的知识,完成为期2周的课程设计,所以说理论教学是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基础。授课过程中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先讲解理论,然后再讲解一些功能性实例,由学生完成验证,最后由教师指导完成课程设计,然而,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依旧无法进行独立的程序开发,就业时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为了向社会输送优质的RFID人才,必须对传统的教学进行课程改革。 2 存在问题 传统教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教学内容 原有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标签、读写器、RFID技术标准体系、RFID系统关键技术和基于RFID的典型物联网系统EPC等内容,这些内容偏难,注重抽象的原理,比较枯燥,所以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兴趣不高,昏昏欲睡,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 2.2 教学模式 本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而传统的授课模式一般是利用多媒体讲授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理论知识较难,学生对多媒体上罗列出来的文字、公式等内容并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更不能把它们同RFID的应用联系到一起,所以这种授课模式无法起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3 教学方法 以往的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在实验课上进行验证,因此,学生实践能力较差,这就导致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也需要教师给出设计思路,辅助调试出现的问题,学生无法独立完成RFID项目。 2.4 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般是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试卷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期末试卷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这就使得学生在考试前会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虽然大部分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还可以,但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不到位,且实践操作能力低。 3 教学改革 3.1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将由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变为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知识:(1)条形码基本概念,条码识别技术及应用;(2)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标签,读写器,在讲解时避免较深的理论知识和繁琐的推导过程,学生能够掌握结构,懂得原理,熟悉工作过程及作用即可;(3)RFID技术标准体系和关键技术,通过这两部分知识让学生熟悉RFID规范及使用何种技术,了解RFID的不足和发展趋势,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基础;(4)RFID技术应用,主要包括编程工具的安装与使用,分析时钟树,蜂鸣器的初始化及应用,LED灯的初始化及应用,读取电子标签中的数据等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本课程的实验教学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RFID 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电子标签、读写器、中间件等的操作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具备可以从事RFID 应用系统开发与设计的能力,然而,根据现行的培养方案,该课程的实验学时为8学时,为了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建议增加实验学时数。关于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实验:(1)电子标签操作实验:验证型实验,旨在让学生直观性地认识电子标签的功能和应用;(2)高频13.56M ISO14443模块实验:操作型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对ISO/IEC14443协议的读写器的使用和对符合ISO/IEC14443协议的电子标签的操作,主要内容包括:IAR for stm8 工具的使用;MFRC531的使用;寻卡、密码验证、读取数据操作的编程。 3.2 教学模式 传统讲授的教学模式和枯燥的理论内容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现在出现了许多新兴网络学习资源和教学模式,例如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放置趣味小视频到超星学习平台,这样,学生如果上课没有听懂或者请假错过本次课程,就可以通过超星学习平台进行学习,也可以将不懂的问题发起讨论,与同学和老师共同讨论。 3.3 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为社会输送更多的RFID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多动手,不要“眼高手低”,在编程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要及时与同学或者老师讨论,这样才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只有学生自己动手实现了相应功能才能获得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自身创新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综合成绩包括课堂成绩和实验成绩两部分,课堂成绩占总成绩的8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课堂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所占课堂成绩比例分别为20%,8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核的方式;实验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所占实践成绩比例分别为40%和60%。由此可以看出,以往的考核方式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出考核,后续过程中,将提高实验成绩的比例,并将学生的实验表现作为考核计入总成绩,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3.5 课程设计 《物联网初级课程设计》是提升学生对RFID和单片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有益补充,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物联网感知设备工作过程,掌握射频无线通信及单片机制作与应用,掌握射频芯片控制程序的编写,掌握13.56Mhz RFID射频阅读器硬件设计及调试,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以项目为导向,首先让学生依据电路图和原理图,完成硬件的焊接和调试,然后3人为一个小组,可以推选1位组长,由组长根据各位同学的特长进行分工,设计完成RFID充值消费卡系统的开发,最后学生对本组完成的项目进行介绍和演示,由答辩教师提出问题进行答辩,如此,便可以在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4 结语 经教学实践证明,本次《物联网识别技术与应用》课程改革的教学效果显著,由于物联网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而RFID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础,各大企业都在涉足物联网领域,对精通物联网技术的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递增,所以,为向社会输送一批有用的人才,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后续过程中,还需不断将新知识融入到《物联网识别技术与应用》中,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进行完善,让学生做到积极学习,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关蕊,刘丽华.“RFID原理及应用”模块化教学构建与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01). [2] 蔡长安.RFID原理与应用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8(03). [3] 刘娜,邹士喜.基于“互联网+”的“RFID应用技术”教学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8(15). [4] 蔡长安.物联网工程专业“RFID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福建電脑,2017(01). [5] 陈益能,梁海英,谭晓东,等.应用型本科院校“RFID原理与应用”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物联网技术,2016(0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