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探析 |
范文 | [摘要]这些年来,随着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度日益提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意义和价值也越来越重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具有客观规律性和社会历史性,同时也深刻揭露了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提出只有走共产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尽管年代久远,但从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来看,依舊需要马克思生态观的指导,无论是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都对当代生态建设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内‘涵;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X2 [文献标识码]A 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涵 1.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产生的背景 十九世纪后半期,西方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陆陆续续完成了产业革命,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工业化的进程也十分迅速。人类社会实现了由古代文明向现代文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重大转变,但是,社会的进步必将使人类利用自然界的频率不断地增加。当西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进行得热火朝天的同时,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弊病同时也在不断地暴露,其中最为严重的当属环境遭到污染、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不仅导致人类生活的环境质量大大降低,更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很多人感染了疾病,环境污染让人们的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疾病蔓延,更有甚者因无法治愈而失去生命,马克思当时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他下定决心要进行深刻的分析,努力寻找出原因和解决措施,由此,马克思便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1.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容 1.2.1 客观规律性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马克思提出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自然具有先验性,自然对于人类而言具有优先地位,承认这一点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人类未出现以前,自然就已经存在了,人也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人类没有办法不借助任何物质就创造出另一种物质,归根结底,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要依赖自然界所提供。其次,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依靠自然。人虽然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恰恰也体现了人类要依靠自然来实现物质创造,一方面,自然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没有自然所提供的物质资料,人类是无法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另一方面,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促进自身发展的生产资料。没有自然,人类什么也不能创造,人类一切成果获得的基础都是自然的存在,自然是人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再次,人类的实践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无论历史和社会如何变化,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是不会改变的,人类要发挥主体能动性就必然要遵守自然规律。 1.2.2 社会历史性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马克思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具有唯物史观的理解范式,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最重要特征。 首先,只有在人类社会中自然才能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自然界不是存在于纯粹观念中的,真正的自然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与人发生关系的、现实存在的自然。其次,人与社会关系的真实映照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自然和历史不仅不是两个不相干的事物,而且是建立在人类实践活动之上的相互统一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通的,是由他们自己形成的一种自然的规定。总的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源于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也是人与社会关系的真实反映,人不管在自然中进行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来源于在社会之中、而不是社会之外来得到的,与此同时,人类在形成自己社会关系的同时获得自己的本质规定性,所以,自然发展的历史过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一致的,是建立在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统一。再次,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历史性也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性上。 1.2.3 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提出了批判,分别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并且以异化劳动理论为依据,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这种剥削包括对人的剥削和对自然的剥削。以唯物史观角度来看待生态危机,实质上体现了人与社会关系存在的危机,人与自然的矛盾实际上是由人与社会的矛盾所导致的。 首先,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的本性就是追求剩余价值,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资本家进行生产的最终目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工人与自己创造的商品相异化,工人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资本家在控制生产资料的同时剥削压榨工人的劳动成果,并且随着资本的不断增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日益加剧,出现“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的现象。对于工人来说,并不是越努力就拥有的越多,而是越努力失去的就越多,长此下去,人性会变得扭曲。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花费的力量越多,生产的产品越多,他们所生产的产品产生的异化力量就越强大,工人的身体和内心世界就更加贫瘠。其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导致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马克思指出理性社会是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制度化的社会,这种社会一旦确立便以制度这种强制力量规范着人类的实践活动。然而,异化劳动却违背了人的社会性本质,使工人的心理变的扭曲,也形成了他们之间扭曲的人际关系,由人所组成的社会,最后却让人没有了自由。资本家把这种异化发挥到了极致,将资本变成剥削工人的工具,工人从劳动中获得自己的本质,却又在劳动中失去了自己的本质,人异化为资本的等价物,从而失去了人的社会性。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仅仅满足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野心,却导致工人无法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由此工人所创立的社会制度异化为自身的对立面。再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了人与自身关系产生异化。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中最核心的力量,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本来可以依靠自由的劳动来获取,但是工人的这种权利却被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剥夺了,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无限制的剥削工人的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类为了生存的一种手段,劳动需要仅仅停留在生存层次,达不到生命层次。 1.2.4 共产主义是实现生态平衡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揭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的基础上还构想了解决这一危机的理想蓝图。首先,资本主义所面临的经济与生态的双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能够解决的,必然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解体。不可否认的是资本主义确实促使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同时也造成了生态危机。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就是对之前的生产方式进行大革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其次,共产主义是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并且由生产者进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运动。他和过去所有运动相异之处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已经存在的看成是前人创造的。再次,共产主义使人的本质得到了全面自由的发展。共产主义提倡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社会,劳动者可以实现自由的劳动,而不再处于异化状态,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的本质的发展和社会的自然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价值取向。最后,共产主义的实现必须依靠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需要改变当前的制度,使劳动者不仅能够实现自由的劳动,更能够有权利管理和分配自己的劳动成果,生产力的提高要保证每一个人的合理需求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一工人的劳动才能实现自由,人的本质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人回归了自我,回归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成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总之,只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i皆统一。 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 在全球生态危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价值日益显现,其价值和意义是不可忽视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容是马克思通过积极探索得来的,是来源于实践的真理,不仅仅能够为当前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而且能够指导实践的开展,在实践的过程中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范式,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意义 2.1.1 解决生态危机的思想指南。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在实践过程中得来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真理,是当前解决生态危机的思想基础。首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纠正了人类之前关于解决生态危机的错误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识到生态危机的解决不是依靠人类观念和精神上的改变,而在于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等。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解决生态危机的价值论指导。马克思将人类对自然的需求作为生态价值的出发点,体现了主客体的统一。人类的实践活动如果与客体本身的发展规律成反方向发展,或者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夸大,就会使实践失败,最后引发对生态的破坏。最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在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既坚持了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个体与整体的辩证法、否定的辩证法等思维方法,也坚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马克思把生态危机问题放到唯物史观视野下考察,以辩证思维方式来认识生态危机的根源和探寻其解决途径,为生态危机的现实解决提供了思想指南。 2.1.2 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指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生态文明的理论灵魂,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指引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首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对生态文明的发展规律的阐明。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的进步,也离不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完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正是在社会历史发展基本矛盾的推动下,人类才逐渐走向了文明,当人类对生态文明需求逐渐增加时,人类开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对生态文明发展的动力系统的揭示。在社会结构中,生态文明发展的动力包括社会矛盾、技术、阶级等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因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且也需要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发展,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生态危机的解决也需要技术的发展,这二者是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最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生态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的坐标。社会文明发展必然有冲突,同样的,有冲突就会有融合,生态价值观、生态理念等形式方面的差异是生态文明冲突的体现,马克思主義生态观认为,不同阶级的不同诉求是生态文明冲突产生的根源,这也是生态文明冲突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相对的合理性的体现。 2.2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价值 2.2.1 推动生态改革发展和政策落实。在新的历史时期,生态文明出现新情况,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依然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面对新的挑战,要提出新的对策,要把人民关心的生态问题放在重要地位,一方面,生态问题的出现意味着急需改革,并且要全面深化改革。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生态文明建设勾画了蓝图,要根据新的时代结合实际国情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解决发展过程中一直积累的问题,探索原因,寻求解决途径。我国河北省承德市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曾经的荒漠变绿洲,就是来源于生态改革,不再是只注重经济效益,而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另一方面,要创新发展理念,推动以科学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断作出新指示,不断推出新政策,目的就是不断地将马克思生态观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解决生态问题的良方,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5年9月11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提出要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是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是在马克思生态观的指引下结合具体国情提出的,在借鉴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全面贯彻党的会议精神,按照党和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时代的发展状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出发点,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保卫生态安全,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美丽中国。 2.2.2 推动绿色科技的发展和生态化的管理。科学技术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产生了伤害,但是要想解决生态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科技在解决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并不是彻底否定要依靠科学技术来解决生态问题,而是倡导用绿色科技来解决生态问题,要大力发展绿色科技,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工具。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影响下,我们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且将马克思生态文明观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绿色经济要由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而来,以发展绿色新兴产业为导向,促进科技创新,降低经济发展为环境带来的负担。新世纪“人类危机”的呼声要求我们必须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在科学技术上动脑筋,更要在管理上想方法,要推行生态化管理,在管理体制和方法上要创新,要生态化,生态管理强调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范式,转向渐进式的管理,更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能因为要改善环境而忽视经济发展,也不能因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理论意义上的指导,更是实践中的指明灯,其重要性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不容忽视的,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夏爱君,杨松.马克思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J].法制与社会,2018(31). [3]劉倩.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对当代中国价值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8. [4]郭佩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05). [5]杜培源.马克思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7. [6]温静.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价值[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07). [收稿日期]2020-04-21 [作者简介]周倩(1994-),女,宁夏银川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在当代中国的应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