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范文

    【摘要】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落后,在这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如文化传承基础薄弱、文化传承客体消亡、文化传承主体失落等问题。对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持续推进民风建设、保护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农民主体自觉性,以此传承与发展优秀乡土文化。

    【关键词】乡土文化;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这证明了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也证明了农村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可窥一斑。

    1 乡土文化的内容与价值

    乡土文化涉及广泛,有着物质和非物质的双重复杂性质,涉及到历史遗留下来的故居、遗址、文物等乡贤文化遗产、“历代乡贤名士录”、“乡贤文化史料汇编”等珍贵的乡贤文史资料等物质遗产,又包含着家规家训致富经等乡贤精神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生动力。乡土振兴战略虽有国家的大力推进,但最终的实施效果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这种主动性和积极性追根究底来源于农民对乡村未来的信心。这种信心只依靠物质上的富足是远远不够的,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物质条件相比城市滞后,导致乡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制约,现时代中国农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但乡土文化仍旧处于未发展阶段。农民内心的强大依托于精神的富裕,精神富裕则需要确认乡土文化的当代价值甚至于其未来价值。这种精神上的信心又反过来激发农民尤其是年轻一代来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焕发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命力与活力。

    优秀的乡土文化还给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支撑。乡土文化滋生于乡村农耕文明,不论其存余多少,仍然有着广阔的群众基础,乡土文明是农民之间相处的守则,在无形之中给予人们归属感和认同感。“群体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和目标,而文化认同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一些无记载但约定俗成的习俗以及祠堂、祖坟等文化实体约束着人的行为,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秩序。这就是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所在。

    2 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2.1 文化传承基础薄弱

    近年来,城市关于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等的标语随处可见,但这些标语在农村却是风毛麟角,农村路边大部分还是十几年前的旧标语,缺横少竖,内容陈旧,这说明了部分农村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重视程度还是不够高。这种不重视具体表现在地方政府、组织在宣传、引导、实践上缺乏系统化的制度指导,缺乏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与新时代的目标和发展要求脱轨,与新时代人民的需求脱轨。

    另一方面,农民自身集体观念较为淡薄,对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重视极度不均衡、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这是一种个人功利主义色彩浓重现象。体现在集体文化活动贫瘠,导致农村娱乐活动多为麻将、扑克、喝酒猜拳等无意义低级活动上;农民对自身价值的认知不足,导致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漠视和旁观。

    农民的思想认知本质上的不足加上农村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程度重視不够使得文化传承的思想基础不够牢固,万丈高楼平地起,思想基础夯实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2.2 文化传承客体消亡

    文化的传承需要依靠一定的载体,我们将这种载体称为文化传承的客体。比如舟山的木偶戏,其主要载体是戏台和木偶,岱山布袋木偶戏台布袋戏偶结构要求都十分的严格,稍有偏差便失了那个味儿。虽说操偶师傅和说唱师傅的技艺十分重要,但戏台与木偶这种承载文化的客体也是不可或缺的。但城乡一体化等社会的进步所导致的文化传承客体的消亡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宏观来说,原始村落正在逐渐消失。文化的形成依托于村庄这种以原始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基本环境,该研究将这种通过宗族家规、乡村传统、道德伦理等维系秩序的自治共同体称为自然村落。现如今,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急速推进,为了追求政绩,有些官员将宗庙祠堂、古建筑、民居牌坊等文化遗产毁坏或合并改造,原始村落变成复制品,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变相的消亡了。

    具体来说,乡土文化本质里的民俗风情、传说故事、村规民约、传统技艺等,以及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都各有其独特的发源和庆祝方式,如春节的剪纸,端午节的裹粽子、中秋节的做月饼,重阳节的登高、元宵节的舞龙舞狮子,这些独特的习俗承载着一方水土的乡土文化,但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其中一部分习俗渐渐的消失了,比如舞龙舞狮,剪纸甚至裹粽子等等。随着这些有着浓厚传统气息的习俗渐渐淡出大众的视线,乡土文化正渐渐脱离它的土壤依托,这正是其生命力减弱的征兆。

    2.3 文化传承主体失落

    农民是乡土文化传承的主体,在时代大环境的影响下,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农民进城现象屡见不鲜,造成大量村落成为“空心村”,村里只有留守老人与儿童,而很明显,文化传承的主力是青壮年,这就导致了乡村文化发展的迟缓。另一方面,进城的农民工逐步被城市文明同化,在他们的脑海里,传统节日、传统习俗成为了可有可无的存在。乡土文化传承的参与者越来越少,走向了消亡的道路。

    在城镇化浪潮的冲击下,农民与土地与乡村的纽带几近断裂,青壮年农民群体或是迫于生计,或是不感兴趣,对于乡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严重缺乏动力。部分非文化遗产由于缺乏继承人正在走向灭绝或已经消失。与此相呼应的是, “传承人团队梯度建设乏力,尤其对愿意学习和传承传统项目的年轻人缺乏相应的支持和激励政策,非遗传承人长效保护与扶持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不说民间绝技的传承,乡村中口口相传的家族典故、家风家训在年轻一代这里或是无兴趣了解,或是无途径了解,大多形成了传承的断裂带,这些珍稀的传统文化资源被留在了族谱和农村的泥土里,再也无人知晓。

    3 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探析

    3.1 建立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更是对农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顺应。这要求建立专门的乡土文化振兴机构,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乡土文化调研,通过走基层访村民对发展境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再据此制定合理的长效方案,对乡土文化传承模式进行创造性、创新性的转化。建立长效的乡村振兴机制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是其能顺利执行的重要保障。

    3.1.1充分利用乡贤文化资源。乡贤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由历代乡村明贤积累下来的“具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的优秀农耕文化。”乡贤指的是农村某一区域当地有名望、有德行、做出过贡献的优秀代表人物,他们推动了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应充分利用乡贤文化资源要求充分挖掘整理当地优秀乡贤文化史料,积极整理出版如“历代乡贤名士录”、“乡贤文化史料汇编”之类的期刊专栏,并且创立乡协会,经常开展乡贤活动,让乡贤们传播其思想、精神,以凝聚人心,鼓励人们向上,潜移默化的加深乡贤文化对村民的影响。

    3.1.2利用各方面资源弘扬良好家训家风。农村基层组织应积极开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的文艺文化活动。农民虽对整治活动不感兴趣,但他们对文艺活动文化活动的热情十分高涨。抓住这个特性,将思想教育与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倡导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民心,扎根乡土,形成立体化的宣传。通过各类活动弘扬传统家训家风,尤其要注重对青少年的教育,可以通过乡村学校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家风故事讲座、家风格言活动等进行家风弘扬,还可以组织家风评比活动征集反映美好家风的作品,以此来培育广大农村良好家风。

    3.2 保护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

    农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乡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如上文所提到的,原始村落正在渐渐消失,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由于当地没有重视保护或者是没有余力保护,正在慢慢消失,这对于乡土文化来说是一种危机。

    3.2.1 探索建立传统村落保护试验区。从宏观上来讲,村落是整个乡土文化的载体,假如没有村落,乡土文化这个词不知从何讲起。保护原始村落,需要国家建立传统村落保护试验区。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村落各自的特性,采取靈活多样的保护模式,比如具有参观价值的村落可以在保护其生态景观的前提下开发其旅游价值。此外,这种试验区也离不开文化保护单位、文化科学研究院和民间保护组织等社会团体的参与。有了他们对古村落、古建筑自发的保护和支持,乡土文化才能在长期的自我维持中良性运转,良性发展。

    3.2.2 探索城乡一对一结对模式。城市与乡村是相互割裂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传承与发展乡土文化,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城乡一对一结对的方式进行。城市文化场馆、文化中心与乡村文化站点可以进行一对一的对接帮扶,这样城市的文化服务模式可以精准传递到乡村,指导乡村基层进行各种形式的文化自办,而乡村的文化遗产保护如有力不从心的地方,也可以有对接城市进行帮扶,这其实也有利于城市自身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是双方互利共赢的事情。

    3.2.3 现代化的方式推进乡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时代在进步,一成不变的模式终究会被淘汰,所以为了达成传承与发展优秀乡土文化的目的,农村需要用创新的现代化方式推进乡土文化的传播。最有效的方式是深入挖掘乡土文化中的特色元素,使其与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如扶植特色小镇,打造斑斓故乡,把丰硕的乡土文化元素导入旅游项目,增进以村落山川风采、原始建筑、民族节庆、风俗习惯等内容为主的乡土文化传承。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坚持扶贫与扶智并举,大力推动贫困地区将乡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积极探索贫困地区乡土文化资源+艺术创作工作室+产业基地+旅游文化等“乡土文化资源+”模式,形成“溢出效应”。

    3.3 激发农民主体自觉性

    农民作为乡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体,其自身素质对整个农村的发展水平起关键性作用,所以更应激发农民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自觉性。

    3.3.1 重塑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农民不仅是乡土文化的传承者,更是乡土文化的创造者,但由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文明对乡村文明造成了剧烈的冲击,这种冲击直接导致当代农民对于乡土文化失去了认同感和归属感。重塑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需要从青年抓起,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加入优秀乡土文化的元素,着重让学生了解到本土的文化渊源,学习它的渊源、特色以及发展趋势。只有如此,乡土文化才能真正走进年轻人心中,也是走进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力军心中,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主体对它的认同感。

    3.3.2 加大非遗传承人团队建设扶持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往往是找不到继承人,这与传承人无法得到最基础的生活保障有重大联系。因此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扶持机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其团队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有着重要意义。这需要由上到下形成一条龙梯度,从出台政策资金帮扶,一直落实到当地挖掘本地特色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开展活动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教材编纂、知识教学、讲座宣传的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是为了落实帮扶机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打响非遗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传承人来继承和发扬当地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

    4 结束语

    传承优秀的乡土文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我们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不能忽视优秀的乡土文化,而更应该重新认识它,积极传承它,进一步挖掘其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使其能够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晓航.优秀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研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J].现代化农业,2018(09): 44-46.

    [2]黄天贵,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知与行,2018(05): 27-30.

    [3]刘德萍.传承乡贤文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凝聚力量[J].社科纵横, 2018(09): 06-08.

    [作者简介]汤杨旸(1996-),女,浙江衙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6: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