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寒农区生态发酵床健康养猪不同垫料配比筛选试验
范文

    马君峰 于永志

    

    高寒农区生态发酵床健康养殖技术是适合于西北及同类地区发酵床养殖的一项新型开发技术,与同类技术相比较具有耐寒抗旱,发酵床使用时间长(达6年以上)、维护简便、操作简单等优点。为更好地就地取材,发掘本地资源,我们利用当地农村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玉米芯、玉米秸秆以及木材加工废料锯末等为原料,开展了适合高寒农区生态发酵床垫料配比试验,筛选出最适合高寒农区发酵床垫料配比,以推广高寒农区生态发酵床健康养猪技术,为农民增加收入。

    一、材料与方法

    1. 原料选择

    ①锯末。具有疏松、透气、保湿等特点。

    ②玉米秸秆。农户家堆积的玉米秆,要求干物质含量88.8%,粗蛋白质3.5%以上。

    ③玉米芯。即脱去玉米粒的玉米棒。玉米芯具有吸臭、吸水性强、粘合力高、损耗低等特点,要求干物质含量91.3%,粗蛋白质2.0%以上。

    ④发酵原料。采用高寒农区野生土著发酵菌种(该菌种在天然清洁环境中自主培育),并以70%麸皮为载体混合备用。

    2. 试验地点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银达镇明沙窝村吕某养殖场。

    3. 试验时间

    2017年4月15日至6月14日。

    4. 试验猪选择

    选择生长发育正常的杜洛克、长白、大约克三元杂交猪仔猪60头,公母各半,分成3个组,每组各20头,平均体重30千克左右,组间体重差异不明显;圈舍面积30.11米2,3组相同;饲养管理统一,饲喂日粮相同,实行自由采食、自由饮水;猪入栏前统一驱虫1次。

    5. 制作发酵床

    ①发酵原料配备。按每平方米12千克麩皮,100千克锯末,15千克红土,0.5千克天然盐,2千克菌种混合备用。

    ②垫料设计。

    1组:玉米秸秆粉50%﹢玉米芯粉50%=1∶1;

    2组:锯末50%﹢玉米秸秆粉50%=1∶1;

    3组:锯末50%﹢稻壳50%=1∶1。

    ③原料处理。将玉米秸秆、玉米芯粉碎,再备用一部分2厘米长的玉米秸秆。

    ④垫料铺设。发酵床采用地下式,舍内地面向下深挖80~100厘米,周围采用24厘米厚的砖墙砌成,底部为自然土壤,利于透气,垫料填充可分下层和上层两部分。

    1组:下层用2厘米长的玉米秸秆铺垫,厚50厘米;上层用50%玉米秸秆粉﹢50%玉米芯粉与配制好的发酵原料按1∶1的用量充分混合,发酵后铺40厘米厚,构成总厚度90厘米的生态发酵床。

    2组:下层垫料同1组,上层用锯末50%﹢玉米秸秆粉50%与配制好的发酵原料按1∶1的用量充分混合,发酵后铺40厘米厚,构成总厚度90厘米的生态发酵床。

    3组:下层垫料同1组,上层用锯末50%﹢稻壳50%与配制好的发酵原料按1∶1的用量混合,发酵后铺40厘米厚,构成总厚度90厘米的生态发酵床。

    6. 发酵时间

    夏季自然发酵3~5天,冬季自然发酵约7天后,闻到酒香味,即发酵成功,可以使用。

    二、试验数据测定

    1. 温湿度数据统计

    每天对猪舍内发酵床不同位置温度、猪舍内和发酵床表面湿度进行测定,分3次进行,取平均值,测量时间分别在早上、中午和晚上。发酵床温度测量位置,分别为发酵床表面、发酵床深10厘米处和发酵床深20厘米处。详情见表1、表2。

    2. 育肥猪增重测定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得出结果:试验1组、2组、3组的温度、湿度相差不显著,但1组比2组、3组增重11.6千克和13千克,差异较显著(表3),垫料成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锯末和稻壳在本地比较缺少,从外地购买会增加费用,不适合做垫料。

    三、试验结论

    通过试验表明,第一组“玉米秸秆粉50%﹢玉米芯粉50%”是比较理想的高寒农区养猪发酵床垫料组合。主要原因:一是试验期猪舍内温湿度对比不明显,1组发酵温度与2组、3组相差不明显。二是充分利用了本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玉米秸秆、玉米芯价格便宜,在本地极易获得,相比购买锯末、稻壳节省经费。三是生态效益显著,减少了秸秆焚烧对环境的污染。四是育肥猪增重快,经济效益明显。

    (作者联系地址: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畜牧兽医局 ? 邮编:73500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