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研究 |
范文 | 张媛 [摘 要]自发性的群众体育组织在我国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过程中已经发挥并将持续发挥重大作用,因此探究群众体育组织自发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原因有着深刻的意义和实践价值。大众体育需求的增长推动了群众体育健身目标取向的多元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发性的群众体育组织能够通过为群众体育提供服务获取“回报”,这是群众体育组织自发形成的直接动力。同时在形成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过程中不同人群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观的相同或相似是形成组织的重要纽带,在组织作用发挥时通过体育活动、人际交往、感情交流等完善自发性群众组织的基本运作。从根本上来说,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心理特征是从众心理。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对策;從众心理 [中图分类号]J722.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群众体育自发性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在我国全民健身热潮中,各类群众自发形成的体育活动点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主要载体。 社会体育组织在形成的过程中虽然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是自发形成的,群众在参与体育健身过程中利用身边的体育设施和公共场所进行健身、娱乐、锻炼、交际等活动并自发形成松散的组织。在群众形成自发性的体育社会组织后在组织内部可以通过一定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进行体育健身。在推进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的过程中既会受到人口从无序走向有序的组织影响,又会受到政府与市场对于群众体育健身需求满足程度的影响,同时群众的社会心理因素也会对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从社会心理学的需求层次理论、平衡理论、从众理论等可以分析出群众自发形成体育社会组织的内在深层次原因,并从中探究群众体育组织形成的动机、要素及组织成员的心理特征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了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机制。 1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原因 1.1 大众体育需求的多元化发展 层次需求理论又被称为“基本层次需求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的,这一理论将人类的需求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在此之上还有更高层次的自我超越需求。这一理论在解释群众自发性体育组织形成和发展的心理特征有较强的科学性,对于解答人们采取某种行为的内部动力有重要意义。马斯洛这一理论同时指出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后人们才会产生高一级的需求,因此在驱动个体行为时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人们开展体育健身运动必然是在较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产生的,同时在体育健身过程中满足个体自身对于身体健康的需求和一定程度社交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在体育需求方面产生了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然而人们选择体育健身主要还是满足身体健康的需求,此外还包括交际、休闲、学习等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 1.2 通过体育组织活动获取更大“回报” 从人们参与社会体育健身的直接动机分析,通过参与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并通过体育组织活动以获取更大的“回报”无疑是人们参与群众体育健身的重要原因。群众体育健身目标的多元化对群众体育健身组织形式的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单一的群众体育运动组织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的需求,因此在参与群众性体育健身亦即全民健身过程中群众才会自发形成体育社会组织。在群众体育社会组织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希望从中实现非物质的“交换”,这种交换是基于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布劳的交换理论而产生并具体化的。 霍曼斯和布劳认为,人类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发现需求并寻求需求的解决,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换过程中才能最终满足个体的需求。这种交换与经济社会的交换有着较强的一致性,同样是在投入后得到收益。不同于经济社会的物质交换的是,这种在需求满足过程中的人际交换可能是精神层面的,这一理论使得人们在探讨社会组织发展时有了新的思路。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在固定地区的群众有共同的体育健身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组织成员通过组织的发展实现相互间的“交换”,这种社会交换的行为推进了人们在参与有组织的健身的过程中得到了相比于个体健身行为更有效率的结果。正是由于群众在自发形成的体育组织中得到的身体健康满足程度高于群众自身的体育健身,因此才会对于自发形成群众体育组织有更迫切的需求。 具体来说,人们在自发形成体育组织的过程中与自身的体育健身同时发生的是与更大范围的人群开展的交际活动、娱乐活动、学习活动和提高活动,正是这种交换的结果决定了群众选择自发形成群众体育组织,同时这一交换的结果也构成了人们参与自发组织的体育社会组织的直接动力。 1.3 自发性群众组织形成的纽带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区的群众在开展体育健身时必然有着不同的选择,因此在其自发形成体育社会组织的过程中必然有着一定的心理纽带,一般来说特定群众间共同的体育态度和体育价值观是自发形成体育组织的纽带。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的平衡理论能够恰如其分地揭示这一情况。根据平衡理论,人们形成的体育社会组织是基于“P-O-X”三角关系的,P指的是能够发生主动行为的个体,O指的是主体个体之外的其他人,X指的是事件,在实践中P、O、X三者构成一个封闭的环状系统,每一个要素均与其他两个要素有着紧密联系,只有三者形成平衡这一系统才能有序运转。在形成自发性的群众体育组织过程中,个体与其他群众自发形成体育组织的平衡点就是共同的体育态度和体育价值观,只有在共同体育态度和体育价值观的保障下才能实现系统内部的平衡,如果平衡被打破,那么自发性的群众体育组织也将不复存在。 从社会心理学的平衡理论出发可以判断群众自发形成体育社会组织的纽带是群众共同的体育态度和体育价值观,具体而言就是其在体育健身的目标、体育健身的项目选择、体育健身的兴趣、体育健身的时间等方面的一致性。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这种一致性产生彼此间的平衡态是自发形成群众体育组织的纽带和关键。 2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心理特征与障碍 2.1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心理特征 根据群众体育组织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原因可以发现在群众体育组织自发形成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从众的心理特征,这是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基本特征。从众心理指的是个体受到外界人群的影响,在产生知觉、判断、认识时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行为方式的特点。无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的从众实验还是M ·谢里夫的游动错觉实验均表明了在多数情况下仅有少数人能够保持独立性,从众心理是个体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产生从眾心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为群体因素、情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群体因素指的是较大规模、较强凝聚力的组织能够使人们产生从众行为。情境因素则指的是个体在处于心理模糊或受到权威影响的情境中容易产生从众心理。个人因素则主要表现在个体的人格特征、性格差异和文化差异方面,一般来说,自信心较差、性格较软弱者容易从众,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从众。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容易带来个性的泯灭,容易使得个体获得匿名感和淹没感,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容易产生重要影响。 在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形成的过程中从众心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在个体参与群众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多数人的影响,参与体育运动时个体往往没有明确的心理期待和目标定位,随着大多数人的行为开展体育健身正是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其次,在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的过程中从众心理也是重要的维系机制,在组织中不会有个体愿意成为另类,因此努力按照组织的统一要求规范自身的行为。正是基于以上特征,从众心理的确是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基本心理特征。从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规范人们的体育健身行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从众心理容易让人们忽视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甚至让人们丧失个性。个体在组织内部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行为逐渐趋于规范,同时,从众者的行为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组织内其他个体的行为。 2.2 影响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的心理学障碍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是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背景下一个重要特征,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学根源和以从众心理为主体的心理特征,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会面临着来自个体性格、组织认同、组织价值观的一定阻碍。 2.2.1 个体性格障碍。前文已述,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个体的行为逐渐趋同,组织内成员的行为逐渐规范,但是仍然会面临来自个性的阻碍。所谓个性指的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的差异会受到包括先天因素、外界因素、内部因素的综合影响,无论是教育程度、社会环境还是个人职业、努力情况等都会使得个体具备不同的心理特征,产生不同个性。不同的个性是人际交往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同时也是形成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所面临的主要障碍。 个性的差异会在自发形成群众体育组织的过程中产生矛盾与冲突,处于同一组织内部的个体是否具备相同或相近的心理特征会影响其在体育项目、体育运动时间方面的选择,同时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不同个性的成员也会选择不同的情感交流方式。简单来说,成员的个性差异是决定其在全民健身过程中选择个体健身方式还是群体组织健身方式,因此,个性的差异会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构成第一个非常重要的障碍。 2.2.2 组织认同障碍。个体对于组织的认同不仅取决于其个体的心理特征和集体观念,同样会受到包括自我认同、体育认同、他人认同在内的影响,这种认同差异在特定情况下都可能成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形成发展的障碍。个体对于自我的认同程度,对于体育运动的认同程度和对于组织内部其他成员的认同程度都会影响个体对于组织的认同。在实践中,个体对于不同个体的性别、年龄的认同以及对于运动项目的认同都会成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形成的障碍。比如在群众体育健身中如果有较多数量的中老年个体参与太极拳运动则容易自发形成群众体育组织,反之,如果成员间年龄、性别、运动项目差异较大则不易形成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 2.2.3 体育价值观障碍。这里所说的体育价值观不仅指个体对于体育运动的价值取向,同时还包括个体在体育健身过程中与他人产生交集时所采取的价值观。一般来说,在全民健身开展过程中个体的价值观可以分为合作的价值观、竞争的价值观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竞争的价值观要求自身的利益要相对高于他人,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则要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他人的损失,这两种价值观在自发形成群众体育组织的过程中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孟凡强,崔颖波.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内部成因的社会心理学诠释[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 [2] 孟凡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成因的社会心理学诠释[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3] 刘瑞平, 孙江. 我国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研究概论[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04). [4] 孟凡强,钟晨.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研究现状与述评[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