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范文

    [摘 要]乡村振兴需要千千万万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存在观念障碍、机制障碍、制度障碍和生活环境欠佳的实际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从业氛围,创新培训方式,完善基础设施,完善激励制度,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乡村人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十九大为我国乡村振兴描绘了非常美好的蓝图,对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钱地人”是乡村振兴的三大要素,而“人”则是决定性因素,可以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要有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然而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广大农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培养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乡村振兴顺利的推进,鉴于此,本文试图探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培养存在的问题,从乡村振兴角度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路径。

    1 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新型职业农民是相对传统从事农业工作的农民而言的,传统农民在土地上耕作主要追求维持生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市场意识淡薄,经营管理理念缺乏。 新型职业农民则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职业具有鲜明价值定位。新型职业农民把职业视为一种事业,而不仅仅当成一种生计,他们有自己的职业规划,有追求,有梦想,有理念。二是职业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新型职业农民一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具有深厚的情感,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的面貌。三是职业具有丰富的内涵。新型职业农民懂得市场经营,掌握一定农业科学技术,劳动技能、市场意识、管理水平、服务观念等方面都是传统农民不具备的。四是职业具有开放性。传统农民扎根于土地,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而新型职业农民并不囿于土地,他们作为一种职业可以自由流动,通过完成职业任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总之,新型职业农民从社会身份回归到职业范畴,他们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是乡村振兴的最关键要素,起到决定性作用。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障碍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前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意识淡薄。一是农民受歧视的社会观念尚未转变,“学而优则士”“学而优则商”在广大农村根深蒂固,一些懂经营、善管理、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纷纷外出务工,不愿留在农村从业或生活。二是由于受到观念影响,农村的一些学生不愿报考涉农学校(学院),农业职业学校(院)存在招生难,就业不稳定的情况,如重庆西部某农业职业学校因招生困难,该校涉农专业的数量很少,即使招到生,入校后转专业很多,学生毕业后在涉农部门工作的比例很低。三是农民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由于农业收益见效慢,不少农民认为在农村务农是没有本事的表现,主动学习农业知识和参加农业技能培训的意愿不强,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自身难以蜕变为新型职业农民。

    2.2 机制障碍

    我国农民自身存在的一些特性,如外生动力不足,依赖思想严重,创业干事劲头不足,这些特性注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属于半公共性质的事业。需要建立完善培训机制。但当前存在诸多困境,一是一些地方政府由于各种原因缺少合理的培育培训规划,没有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制订年度培训计划,没有形成常态化的培训机制。二是培训资金没有有效整合,政府部门之间协同性不够,资金的使用存在撒“胡椒面”情况。由于缺少沟通的培训机制,有些地方存在重复培训,有些重要技能没有及时培训。三是培训方式针对性不强。有的培训以理论为主,甚至出现形式主义情况,没有结合当前农村产业需要的技能入手,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2.3 制度障碍

    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了本土乡村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培训制度方面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在顶层设计上,培训主体资格审查制度不完善,现实中部分培訓主体师资队伍缺乏,培训课程与体系陈旧,实训基地规模偏小。二是职教培训监管制度不严,现实中主要表现为一些培训机构师资力量不健全,教学安排不合理,农民所学知识不全面,所学课程不系统,所学技能不实用,难以担负起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三是考评与验收制度不合理。一些地方政府每年自己下达培训任务,自己组织专家验收,自己发培训合格证书,容易导致权力寻租和搞形式主义。由于缺乏第三方独立的评估机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质量和培训绩效得不到客观反映,不利于后续培训质量的改进和提升。

    2.4 环境欠佳

    主要表现一是乡村人文环境有待优化,农民不患寡而患不均。目前广大农户土地碎片化问题比较严重,地方政府大力推行土地集约化经营,这是发展产业的重要条件,但仍然有少数农户宁可荒废土地,也不愿意加入农村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打消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二是某些地区地域环境也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意愿,尤其是西部地区山多田少,一方面土地难以成片整治用于集约化经营,另一方面即使使用小型机械化耕作,也只是解放畜力,并没有解放人力,对广大新型职业农民没有吸引力。三是政策环境不鼓励事业留人。一些新型职业农民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考上乡镇公务员和涉农事业编制人员,但绝大部分地区招考资格限制在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职业吸引力。四是基础设施环境差,农村又没有丰富的乡村文化生活,凡此种种,都制约了新型职业农民立志献身农村的决心。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路径

    3.1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从业氛围

    一是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村社宣传栏、宣传车、横幅标语进行多维度宣传,尤其要向群众宣传相关优惠政策,激发从业动力。二是创新宣传方式,利用线上线下进行宣传,通过微信平台推送励志人物、创业故事、乡村建设、国家政策等,激发广大青年农民献身农村的信心。三是树立身边典型,组织青年农民参观产业基地或者邀请农村科技带头人、产业带头人现身说法,亲自示范,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进一步提升从业信心。

    3.2 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效果

    一是大力開展校地合作,建立区域性的农民工培训学院,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二是采用市场竞争机制,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农民工职业培训机构,邀请第三方独立的评估机构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估,优胜劣汰。三是政府搭建远程网络教育平台,实现远程线上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在家可利用闲暇时间网上学习,最后完成考核,农民既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又可以及时得到农业专家的指导。

    3.3 积极整合资源,发挥集聚合力

    一是整合培训资源,应建立以企业、职业学校(院)为培训主体,政府、工会、妇联等组织协同的培训单位共同体,把分散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对新型职业农民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二是整合城乡资源,组成新型职业农民指导顾问团,邀请退休专家、经验丰富管理者定期指导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就业。三是整合政治资源,从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选派指导员指导职业农民从事产业开发、畜牧养殖、市场经营,降低创业风险。

    3.4 完善基础设施,完善激励制度

    一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不可否认,当前农村道路交通得到很大改善,但农村环境卫生不容乐观,政府应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程、农村清洁工程、农村改水改厕工程,环境改善了,才能更好留住更多返乡创业的职业农民。二是完善激励制度,应规范农业农村干部培养、选拔、使用机制,大胆选拔“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科级带头人和优秀管理者,使他们看到希望,坚定扎根农村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钟光荣.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农业科技,2018(21)

    [2] 王玉东,陈辉涛.校村联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基于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思考[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8(08).

    [3] 宋杰.政府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困境与路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8(11).

    [收稿日期]2019-01-14

    [基金来源]本文系重庆市永川区委宣传部课题“永川乡村振兴战略中职业教育作用研究”(编号:2018-rw-06)。

    [作者简介]胡尚全(1969—),男,四川省宣汉人,硕士,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