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机械出口潜力 |
范文 | 潘彪 赵金鑫 田志宏 摘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国农业机械的重要出口市场,1996—2016年我国对这些国家的农业机械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通过构建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我国对沿线国家农业机械的出口效率和潜力。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耕地面积、地理距离等因素均对出口规模有显著影响;建立双边自贸区、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及贸易对象制度环境的改善,能够消除贸易阻力,提高贸易效率,拓展出口空间;总体来看,我国农业机械的出口效率不断提升,贸易环境趋于改善,但仍存在超过30%的贸易非效率,尤其是在西亚和中东、南亚国家,有较大的出口增长潜力,应重点拓展对这些地区的农业机械贸易。 关键词:农业机械;“一带一路”;出口潜力;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 F752.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10-0336-06 农业机械是一种重要的国际贸易产品,1996—2016年我国农机产品对外贸易迅猛增长,进出口贸易总额从92.4亿元增加到414.0亿元,其中出口规模扩大尤为明显,从14.9亿元增加到332.8亿元,年均增长16.8%。“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国农机产品的重要出口对象,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额一度占到农机产品出口总额的50%以上。1996—2016年我国对沿线国家的农机产品出口总额从10.4亿元增加到136.0亿元,年均增长13.7%,低于农机产品的出口平均增长速度(图1)。 共建“一带一路”是推动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2015年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要“开展农林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为我国与沿线国家开展农业机械贸易,扩大对其出口规模提供重要机遇。2016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明确要求围绕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引导和支持农机企业及产品走出去。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机产品的贸易特征和出口效率,识别哪些因素影响了贸易潜力的发挥,进而寻求促进农业机械出口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献评述 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投入品之一,其国际贸易情况受到广泛关注。2008年以前学界对我国农机产品贸易的研究较少,连小璐等使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产业贸易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对我国农机产品的比較优势进行测算[1];姚蕾等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我国农机产品的出口增长情况进行分解[2];石高超等运用进出口相似度、进出口比价等指标,对中印农机产品的出口状况、价格和竞争力进行比较[3];连小璐等分别对我国农机产品的出口价值和产业内贸易情况进行分析[4-5]。该时期的研究多采用指数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时的农业机械贸易状况。 近年来,我国农机产品贸易快速攀升,贸易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学界对农机产品贸易的关注度日益提高,研究内容不断深入。黄晓凤使用引力模型分析我国对东盟的农机出口状况及其影响因素[6];布娲鹣·阿布拉等探讨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2国的农机产品贸易状况[7];张萌等根据农机行业特点构建扩展的引力模型,对农机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预估出口潜力[8];郭瑞敏等重点关注了我国对中亚国家农机产品的出口潜力[9];张萌等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角度对我国农机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进行了测度[10]。与2008年前的研究相比,该阶段的文献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都有所突破,特别是黄晓凤等在分析贸易潜力时都对引力模型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扩展[6,8]。 然而,无论是传统的引力模型还是扩展的引力模型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引力模型内在假定是贸易无摩擦,分析的是各种决定贸易因素的平均效应[11],即最接近实际贸易值的一个平均值。而贸易潜力是贸易的上限,实际贸易值不可能大于贸易潜力值[12]。由于引力模型中将很多难以测量的贸易阻力因素归入随机扰动项,得出的贸易潜力估计值存在一定偏差,可能会小于实际值,从而出现“贸易过度”的情况[13]。为解决这一问题,随机前沿的方法被应用于引力模型[11],贸易阻力被单独处理,由贸易非效率项吸收。这样既解决了贸易阻力问题,又能测算贸易潜力,在实证研究中更加有效[14-15],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相关研究[16-18]。 因此,本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机产品的出口潜力,测算贸易效率并对影响出口效率的因素进行检验,旨在明确我国与沿线国家农机产品贸易的发展空间,为相关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2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2.1 模型基础 随机前沿方法主要用于测量企业的生产绩效及影响因素,关键在于把随机扰动项分解为相互独立的2个部分,即随机误差项v和非负的技术无效率项u,前者代表外界随机冲击,后者表示所有不可观察的非效率因素,估算出u就能分析生产效率的状况[19-20]。将随机前沿方法应用于引力模型,具体模型如下。 2.2 实证模型构建 本研究借鉴Armstrong的分析框架[11],在估计贸易前沿时只使用一些核心变量,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地理距离、土地面积等,将非关税壁垒、特惠贸易政策、制度环境等短期易变因素纳入到非效率项中,构建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机械出口的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非效率模型。 式中:被解释变量EXPjt表示我国在t年对j国的农机产品出口额;CGDPt、PGDPjt分别表示我国和j国的人均GDP,反映2国经济发展水平,用于衡量对农机产品的购买能力;CPOPt、CPOPjt分别表示我国和j国的总人口,反映2国的市场规模;DISj表示2国之间的距离,用于衡量双边贸易的运输成本;LANDjt表示j国的人均耕地面积,用于衡量农业机械的需求,人均耕地面积越大,农机进口需求越旺盛。Xjt包括是否为内陆国、是否有共同边界、是否有共同语言等3个虚拟变量。 式中:WTOjt表示j国是否为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成员国;FTAjt表示j国是否与我国建立了双边自贸区,自贸区的意义在于降低或消除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成本[23],能够降低贸易非效率。BFjt、MFjt分别表示j国的商业自由度和货币自由度;POLjt表示j国的政治民主化程度。这3个变量用来衡量制度环境因素对贸易效率的影响。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目标包括促进农机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这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机械的质量和国际竞争能力,降低产品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概率,进而提高贸易效率,因此,本研究在模型中加入每年农机购置补贴中央财政投入金额(SUBjt)变量,用来衡量购机补贴政策对贸易非效率的影响。 2.3 研究样本界定 农业机械是重要的国际贸易产品,但国内至今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贸易统计口径。本研究参考潘彪等对农业机械国际贸易的口径和分类研究[24],选定农业机械产品的范围,具体包括48个六位目产品,集中在中国海关进出口税则的第82、第84、第87章(表1)。 “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网络,为了便于分析借鉴邹嘉龄等的研究成果[25-26],将沿线国家范围界定为 64个 并划分成6个区域(表2)。 这些国家拥有40多亿人口,农业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广阔,但大部分国家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农机需求量大。 2.4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使用的农机产品贸易数据来源于UN Comtrade数据库,在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中,贸易额以美元为单位,使用2010年为基期的美国CPI进行平减,对于“0”值贸易额参考原瑞玲等的研究进行加“1”处理[27];人均GDP、人口规模、人均耕地面积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其中人均GDP以2010年不变价美元表示;地理距离用2个国家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来衡量,数据来源于Map Developers网站的Distance Calculator;是否为内陆国、是否有共同边界、是否有共同语言等3个虚拟变量数据取自CEPII数据库。 贸易非效率模型中,是否加入WTO来源于WTO网站;是否与我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来自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购机补贴投入数据来源于历年的《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用我国2010年为基期的CPI进行平减;商业自由度和货币自由度的数据来源于《华尔街日报》和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发布的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年度报告;政治民主化程度取自“政体民主度”数据库(Polity Ⅳ)。 本研究在构建实证模型时尽量选择更多的国家和更长的时间跨度,对于样本国家中个别年份缺失的数据采用临近年份的数据进行补充;数据缺失较多的国家未纳入研究范围。最终选取52个沿线国家作为实证模型的样本国,时间跨度为2004—2016年,共计676个样本。 3 农机产品出口贸易特征分析 总体来看,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國家耕地面积广阔,农业机械需求旺盛,1996—2016年农机产品进口总额从 157.7 亿元增加到876.4亿元,最高为2012年的1 280.8亿元。我国对沿线国家出口的农机产品在其进口总额中的比例从0.8%上升至10.4%,仅次于德国和意大利等农机强国,呈现出长期增长的趋势。 从市场结构来看,东南亚和南亚是我国农机产品的主要出口区域。1996年,我国对东南亚国家的农机产品出口额为7.4亿元,占我国对沿线国家出口规模的71.3%,贸易对象高度集中。近年来,出口市场趋于多元化,2016年我国对东南亚国家出口农机产品60.7亿元,占比下降到44.7%,其次是南亚、西亚和中东(表3)。就国家层面而言,2016年对印度出口农机产品15.2亿元,占我国对沿线国家出口规模的 11.2%,其次是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占比分别为10.54%、10.51%;出口排名前十的国家总占比为66.3%,市场集中度并不高。 从产品结构来看,我国对沿线国家出口的农机产品以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收获机械、田间管理机械和动力机械为主,1996—2016年之间产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1996年我国对沿线国家出口以农产品初加工机械为主,占比达到 50.0%;其次是动力机械,占34.6%。近年来,我国对沿线国家出口的农业机械呈多样化发展,收获机械和田间管理机械的出口规模增长较快,出口份额不断增加,2016年出口占比分别达到20.4%、13.1%,仅次于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表4)。具体到产品层面,2016年出口的农机产品中,动力机械以轮式拖拉机为主,占比为11.5%;收获机械以联合收割机为主,占比为10.2%;农产品初加工机械以其他食品饮料加工机械为主,占比为8.0%。 4 农机产品出口潜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为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对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然后使用Frontier 4.1软件对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非效率模型进行估计,进而计算出我国对沿线国家农机产品的出口效率和潜力。 4.1 模型适用性检验 由表5可知,拒绝不存在贸易非效率的原假设,说明使用随机前沿估计方法是合适的;贸易非效率不变的原假设也被拒绝,说明2004—2016年我国对沿线国家农机产品的出口效率发生了显著变化,应当采用时变模型进行估计。 4.2 模型估计结果及贸易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采用一步法对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进行估计(表6)。γ表示随机扰动项中贸易非效率项u所占的比例,其值接近于1.0,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表明我国对沿线国家的农机产品贸易中,实际出口额与出口潜力值之间的差距主要是由人为的贸易非效率因素导致的。 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第一,我国以及沿线国家的人均GDP均对农机产品的出口起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我国人均GDP代表对农机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对出口的作用更大,弹性达到4.58;相比之下,沿线国家的人均GDP对农机产品出口的促进作用稍弱,弹性值仅为 0.28。第二,我国的人口规模对农机产品的出口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沿线国家人口规模发挥的作用恰好相反。人口规模大,意味着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较大,需要更多的农业机械来保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应。我国人口规模庞大,粮食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农业机械优先满足国内农业生产,出口可能受到限制。第三,与沿线国家的距离对我国农机产品的出口起阻碍作用。农业机械一般体积庞大且质量偏重,对运输条件依赖性高,距离远则运费高,不利于开展贸易。这也是我国对内陆国家农机产品出口较少的主要原因。“一带一路”倡议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降低运输成本有积极作用,将有助于减弱地理距离对农机产品出口的制约。第四,沿线国家的人均耕地面积越大,对我国农机产品的出口越有利,耕地面积每增加1%,农机产品出口规模将增加0.25%。人均耕地面积代表对农机机械的需求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大,农业生产中往往须要使用大中型机械,以应对劳动力不足带来的约束,农机产品进口需求也就越大。第五,是否有共同语言对我国农机产品的出口有显著负向作用,这与预期相反,其原因在于沿线国家中只有新加坡与我国使用共同语言,而新加坡基本没有农业,对农机产品的需求很小,在我国对沿线国家农机产品出口中的占比不足1.5%。是否接壤对农机产品的出口有促进作用,主要是因为与我国接壤能够享受陆路交通的便利,缩短运输距离,降低运费。 贸易非效率模型的估计结果(2004—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52个国家农机产品的平均进口关税不到4%,处于很低的水平,对农机产品进口的影响微弱,这也是本研究贸易非效率模型中未包含关税变量的原因。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对WTO成员国农机产品出口效率高于对非成员国的出口效率,但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WTO对成员国的贸易约束主要体现在关税削减、 措施透明、最惠国待遇等制度约束,显然有助于促进贸易的开展。随着关税壁垒的削减,全球范围内关税水平大幅度降低,以技术壁垒为代表的非关税壁垒对贸易的影响程度上升。而在非关税壁垒的消除方面,WTO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是否为WTO成员对贸易效率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第二,建立自贸区与贸易非效率显著负相关,与预期一致。与沿线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能够减少贸易壁垒,对我国农机产品出口效率的提升作用最突出。当前与我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沿线国家只有12个,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推进与更多的沿线国家开展自贸区谈判,降低非关税壁垒,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农机出口效率。第三,购机补贴中央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有助于改善贸易的非效率,促进我国农机产品出口达到潜力值。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对农户购买农机提供补贴的同时,为农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有利于农机工业结构改善和技术进步,进而提高我国农业机械的质量以及在沿线国家市场上的品牌竞争力。第四,商业自由度、货币自由度和政治民主化程度对贸易非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表明沿线国家制度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我國农机出口效率的提升。一国的商业和货币的自由度代表着市场化程度,其水平越高,贸易受到的人为干扰越小。同时,民主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减小贸易的非效率,这也验证了余淼杰关于进口国的制度建设对贸易有促进作用的结论[28]。沿线国家政治民主形式具有多样性,我国须要在尊重各国主权的基础上与各国开展贸易,适度关注民主化程度高的国家。 4.3 出口潜力分析 基于模型估计结果,可得我国对沿线国家农机产品的出口效率。总的来看,我国对沿线国家农机产品的出口效率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从2004年的0.306增加到2016年的0.584,其中2015年效率值最高,达到0.639(图2)。说明在我国与沿线国家农机产品贸易过程中贸易环境趋于改善,贸易阻力不断减小,实际贸易规模与贸易潜力值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但仍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造成效率值的波动。同时,和贸易潜力值相比,实际贸易中始终存在超过30%的贸易非效率。如何进一步改善贸易环境,消除贸易的非效率,提升出口潜力,理应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点。 就区域差异来看,东南亚9国是我国农机产品出口效率最高的地区,原因在于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的农业占据重要地位,农业机械需求旺盛,特别是其主要农作物以及作物种植条件与我国南方地区相似,在国内使用的农业机械可以直接应用于其农业生产,加上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有效改善了双边贸易环境。我国对东北亚的蒙俄2国农机产品出口效率也较高,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东北亚合作以及中蒙俄3国经济走廊建设的深入开展。 出口效率较低的市场主要是西亚、中东及南亚国家,我国对其农机产品贸易增长潜力较大。其中,西亚和中东地区农业生产环境较差,且制度化建设滞后,贸易阻力相对较大。南亚国家中,印度作为我国农机产品最主要的出口对象,2004—2016年对其出口效率不断提高,但整体均值仅为0.291,应当重点关注。印度是农业大国,重视国内农机工业的发展,在2004年前后我国和印度出口的农机产品结构相似,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3],2004—2008年我国对印度农机产品的出口效率一直低于0.2;随着农机工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快速进步,我国农机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和技术复杂度不断提高[10],加上印度国内制度环境的改善,我国对其出口效率在2011年之后基本稳定在0.4以上。当前还处于研究阶段的中印自贸区如能顺利达成,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印度的农机产品出口规模。 5 结论与启示 我国是农业机械生产和贸易大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其农业机械的重点出口对象。本试验在分析我国对沿线国家农机产品出口贸易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农机产品的出口效率进行研究,重点关注贸易非效率的影响因素并得到3点主要结论:第一,我国对沿线国家农业机械的出口存在较大增长空间。沿线国家农业机械进口需求旺盛,1996—2016年我国对沿线国家农机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其出口增长空间还很大;沿线国家中,东南亚和南亚是我国农机产品的主要出口区域,印度是其中最大的出口对象;我国对沿线国家出口的农机产品以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收获机械、田间管理机械和动力机械为主。第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耕地面积、地理距离等因素均对农机产品的出口规模有显著影响。建立双边自贸区能够有效削减非关税壁垒,降低贸易阻力,提升贸易效率,这是我国积极开展自贸区谈判的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农机工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高了我国农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助于贸易潜力的发挥;沿线国家制度环境的改善对我国农机产品出口效率的提升也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三,我国对沿线国家农机产品出口中始终存在超过30%的贸易非效率,贸易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发掘。在沿线国家中,我国对东南亚国家的出口效率最高,而对西亚和中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印度的出口效率较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对这些地区农机产品的出口增长潜力较大,有望实现出口扩张。 综上,可以得到3点启示:第一,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在农业机械贸易方面具有较强的基础和潜力,应当加快推进与沿线国家的自贸区谈判,以削减非关税贸易壁垒,提高双边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人为贸易阻力。第二,制度环境是影响贸易效率的重要因素,我国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中应着力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倡导各国共同把各项成果、协议以制度化的形式加以固化,注重制度水平的共同提升。第三,农业机械出口效率的提高离不开产品本身技术水平的改进,应当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供的扶持,持续推进农机工业结构调整,鼓励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推广,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并拓展贸易增长空间。 参考文献: [1]连小璐,田志宏. 我国农机产品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04(4):74-79. [2]姚 蕾,田志宏. 我国农机产品出口市场份额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06(3):46-50. [3]石高超,朱瑞祥,田志宏. 中国与印度农机产品的出口贸易及竞争力比较[J]. 国际贸易问题,2006(11):50-54. [4]连小璐,田志宏,韩鲁佳,等. 我国农机产品出口价值变动的测算与分析[J]. 农业机械学报,2007,38(5):77-81. [5]石高超,朱瑞祥,田志宏. 我国农机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13(4):102-108. [6]黄晓凤. 中国农机产品向东盟出口的策略选择[J]. 东南亚纵横,2009(3):66-70. [7]布娲鹣·阿布拉,陈 俭,肖 霞,等.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业机械产品贸易研究[J]. 新疆农业科学,2012,49(2):384-389. [8]张 萌,张宗毅. 我国农机产品出口贸易流量及潜力——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15(6):148-154. [9]郭瑞敏,陈其钢,孙 莉. 中国农机产品出口中亚的潜力分析[J]. 价格月刊,2016(2):65-68. [10]张 萌,谢建国. 中国农机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基于出口技术复杂度视角[J]. 经济问题探索,2016(2):159-165. [11]Armstrong S P. Measuring trade and trade potential:a survey[R]. Asia Pacific Economic Papers,2007. [12]龚 静,尹忠明. 铁路建设对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运输时间和运输距离视角的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16(2):14-25. [13]王 亮,吴浜源.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贸易潜力——基于“自然贸易伙伴”假说和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分析[J]. 经济学家,2016(4):33-41. [14]谭秀杰,周茂荣.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15(2):3-12. [15]张会清.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贸易潜力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17(7):85-95. [16]Wu Y R. Export potential and its determinants among the Chinese Regions[C].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hinese Economy(The Efficiency of Chinas Economic Policy),2003. [17]Ravishankar G,Stack M M. The gravity model and trade efficiency:a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of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potential Trade[J]. World Economy,2014,37(5):690-704. [18]龚新蜀,乔姗姗,胡志高. 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竞争性、互补性和贸易潜力——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J]. 經济问题探索,2016(10):145-154. [19]王 瑞,温怀德. 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潜力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6(10):116-126. [20]刘宏曼,王梦醒. 制度环境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效率的影响[J]. 经济问题,2017(7):78-84. [21]Battese G E,Coelli T J.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anel data:with application to paddy farmers in India[J].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1992,3(1/2):153-169. [22]Battese G E,Coelli T J.A model f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 in 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panel data[J]. Empirical Economics,1995,20(2):325-332. [23]梁 琦,吴新生.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拓展引力方程的实证检验[J]. 经济学家,2016(12):69-77. [24]潘 彪,田志宏. 农业机械对外贸易的产品口径和分类问题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23(4):200-208. [25]邹嘉龄,刘春腊,尹国庆,等.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J].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5):598-605. [26]大数据中心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7]原瑞玲,田志宏. 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J]. 国际经贸探索,2014,30(4):65-74. [28]余淼杰. 发展中国家间的民主进步能促进其双边贸易吗——基于引力模型的一个实证研究[J]. 经济学(季刊),2008,7(4):1167-119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