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设施农业创新发展助推西藏高寒牧区乡村振兴的思考
范文

    王忠红 钟志明 关志华 敬志豪 王建林 师学萍

    摘要:针对西藏高寒牧区牧民对蔬菜消费的需求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现实、地方政府已有推广高寒两用温棚及日光温室的实践、部分牧民对设施蔬菜生产有浓厚兴趣和一定技术的现状,在实地调研基础上,提出“创新设施农业理念和农业设施结构,适度规模发展设施农业,助推牧区乡村振兴”的观点,包括:(1)在乡村振兴工程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的设施蔬菜生产是解决高寒牧区牧民蔬菜消费需求的根本途径;(2)利用农业设施的“温室效应”特性,可发展包含设施蔬菜种植、小家畜设施养殖、藏茶馆设施经营、设施休闲+健身氧吧等具有牧区特色的综合性设施农业;(3)准确定位、结合实际,做好优化设计是保障设施农业实施效益的关键;(4)可通过设施结构创新,发展庭院立体无土栽培,解决高寒牧区牧民吃菜需求问题;(5)鼓励本地大学生返乡创业经营设施农业,将有可能使设施农业成为牧区乡村振兴工程中的新型产业,实现解决大学生就业、乡村振兴等多重目的。

    关键词:设施农业;创新发展;高寒牧区;庭院设施;乡村振兴;西藏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15-0052-04

    蔬菜消费数量和质量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人体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代营养学家认为健康的膳食结构应是“果菜当主食,粮食和肉类当副食,年人均食用蔬菜120~180 kg、果品75~80 kg、肉类45~60 kg、粮食60 kg”[1]。为解决我国居民周年的蔬菜消费需求,“菜篮子”工程有效推动了我国蔬菜产业的迅猛发展,蔬菜年产量由以前的总量不足到现在的结构性过剩、区域性不足,西藏高寒牧区牧民的蔬菜消费需求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2]是区域性不足的主要体现。蔬菜摄入量低成为西藏广大偏远农牧区农牧民胃病高发的主要因素[3],课题组调研时基层干部反应高寒牧区牧民因蔬菜摄入量低成为当地“三高”主要人群,指甲出现凹陷在一些地方也是普遍现象。为解决牧民吃菜需求问题,地方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小型玻璃温室、“高原两用温棚”等栽培设施在一些牧区得到推广应用,玻璃温室因成本高推广面积有限,“高原两用温棚”推广面积较大,但因设计还存在一定不足,加之牧民的传统生产生活习惯,使其尚未更好地发挥效益,未有效促进实现这些地方牧民对蔬菜消费的自给自足。因此,要彻底解决西藏高寒牧区牧民的蔬菜消费需求问题,需要充分考虑高寒牧区海拔高、大风天数多、无霜期短、年均温度低等现实,结合牧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和牧区的生产环境实际,创新设施农业理念和农业设施结构,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生产。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工程,民生工程是其重点之一,在西藏高寒牧区的乡村振兴战略工程中应将“解决牧区牧民蔬菜消费需求”作为主要内容之一。纵观我国蔬菜产销发展史可知,设施蔬菜生产是解决供需不平衡的关键,在2018年一号文件中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选项之一。因此,结合牧民生产习惯逐渐改变的现状,在西藏高寒牧区以解决牧民蔬菜消费需求为出发点适度规模发展设施蔬菜生产,既能有效解决牧民的蔬菜消费需求问题,也有可能使设施农业(设施种植业、设施养殖业等)成为当地的新型产业和部分牧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基于此,在调研基础上,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结合设施农业发展趋势、农业设施领域研究技术、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提出“创新设施农业理念和农业设施结构,适度规模发展设施农业,助推牧区乡村振兴”的观点,现就该观点及在牧区如何发展尝试做一些探讨分析。

    1 西藏高寒牧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1 高寒牧区发展设施蔬菜生产的一些认识误区

    西藏大部分高寒牧区气候条件恶劣,如典型高寒牧区的当雄县属于青藏高原大陆气候,夏季温暖湿润,秋季短暂,冬季漫长,干旱多风;年均气温1.3 ℃,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10.7 ℃,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10.2 ℃;年均降水量476.8 mm,年均日照时数2 880.9 h。县域内大雪、冰雹、霜冻、干旱、大风等自然灾害频发[4]。基于牧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习惯,一些人认为在牧区没有必要发展设施蔬菜生产,主要理由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牧民传统饮食习惯对蔬菜的消费需求不太强烈;二是牧民受传统生产方式影响不会从事农业生产,如种菜需要掌握复杂的技术,牧民很难掌握;三是高海拔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存在较大困难,投入产出比低,还不如直接买菜,目前大部分乡镇都有蔬菜销售店;四是发展设施农业会破坏草场,影响水草肥美。

    这些认识均未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根据我们多年的实地考察和调查,对于第一种理由,应是长期以来牧民的消费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而形成的结果,这种结果会随着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后而改变;对第二种理由,则忽略了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具有环境可塑性的特点,也即加以有效的持续的培训,牧民的农业生产技术会得到提高从而胜任农业生产;对第三种理由,则对偏远地方牧民买菜是否方便未加考虑,也没有考虑销售蔬菜的价格和新鲜程度;对第四种理由,笔者认为相对于辽阔的草原,以解决牧民自己消费需求为目的的适度规模的设施蔬菜用地是小于牧民定居点住宅及配套设施建设用地面积的,因此,对草场的破坏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1.2 高寒牧区设施农业现状

    从人的发展和消费需求出发,笔者2012年提出在西藏高寒牧区牧民定居点发展适度规模农业设施开展蔬菜种植以解决牧民对蔬菜消费需求的观点[5]。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发现设施农业成为西藏各地农业结构调整、农牧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优选产业。如拉萨市当雄县从2011年开始在一些乡镇推广“高寒两用温棚”以解决牧民蔬菜自给的(温室种植)问题,同时发展羊牛圈养。根据项目户住址环境条件特点修建不同的两用温棚,一种为温室加庭院模式,其中温室60 m2,庭院140 m2;另一种只有温室没有庭院。温室均为四周有墙,顶部人字形,约2/3面积为阳光板覆盖,1/3面积为夹心保温被覆盖。这种两用温棚在该县8个乡镇有不同规模的推广,有的乡镇达到上百座,有的修建几座进行试点;一些乡镇分散修建在牧民住宅周边,一些则集中修建分户管理。基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这些“高寒两用温棚”的使用效益尚未达到最大化。如一些基层干部反映,牧民认为牦牛运动量大会掉膘,而草场距离定居点远,这样每天从草场赶牛回家需走很远的路,因此用于圈牛的庭院基本未使用;为解决技术问题,一些地方聘请外来的技术人员进行蔬菜种植管理,但因工费太高[400元/(人·d)]不可持续,致使一些修建在牧民住宅周边的温室被用作仓库。但集中建设的两用温棚被牧民很好地加以利用,如在龙仁乡河滩地集中建设的30个“高寒两用温棚”,采用村集体经营管理,牧民从事蔬菜种植的积极性很高。因牧区牛羊粪资源非常丰富,蔬菜种植不用化肥,种植的萝卜、白菜、大葱、黄瓜、西葫芦等蔬菜作物长势良好,小白菜等叶菜类蔬菜年可种植多茬,有效解决了牧民的吃菜需求问题,牧民认为种植非常成功。个别牧民为扩大种植面积在庭院(牛羊圈)露地种植萝卜,采用垄式栽培,但因温度低(9月份)整体长势一般,部分植株未熟抽薹。为在解决基本吃菜需求问题基础上有一定的经济收益,村民希望今后能种植经济效益高的作物,如草莓等,因农牧民对草莓都有比較好的认可,因此种植草莓既能满足牧民自身需求,也可对外销售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此外,该县当曲卡镇在铁路修建过程中取土的旧址上修建了8栋日光温室,每栋约240 m2(30 m× 8 m),尝试种植草莓取得良好的效果,草莓长势良好、果大香甜、色泽红润,牧民认为种植非常成功,对发展设施农业充满了喜悦和信心。这说明部分牧民对种植蔬菜是充满着热爱的,是不排斥做农业生产工作的。

    其他如昌都市洛隆县的白达乡在怒江边上选择很少有的开阔地带建设日光温室,发展以草莓为主的设施农业,希望设施农业成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而农牧民为了种好蔬菜作物,从很远的牧场用摩托车托运牛羊粪以改善温室贫瘠的沙土地。日喀则市亚东县帕里镇等地发展小规模的玻璃温室,这为解决牧民的吃菜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曲市已有相关企业建设大型连栋智能玻璃温室实现冬季多种蔬菜的有效种植,而该市的一些村书记和乡镇领导对发展设施农业抱有极大的期望。因此,总体来看设施农业在西藏各地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牧区也正在大胆尝试发展适度规模的设施农业。

    2 设施农业在西藏高寒牧区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2.1 发展设施蔬菜生产,解决牧民蔬菜消费需求

    西藏高寒牧区牧民的蔬菜消费需求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目前牧民蔬菜的消费来源主要是外买和采集野生蔬菜。因蔬菜销售店一般开设在乡镇政府驻地,而牧民居住比较分散,村组间相距较远,受交通限制牧民周年食用新鲜蔬菜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虽然一些商贩上门推销蔬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牧民买菜,但这不能在根本上解决牧民的买菜难问题。此外,这些蔬菜店或商贩上门推销的蔬菜价格普遍偏高、种类有限、新鲜程度难以保障,对牧民的蔬菜消费需求有一定影响。

    基于此,发展生产走自给自足模式应是解决牧民蔬菜消费需求的最佳途径。利用现代设施农业新技术、新材料,根据当地气候特征优化设计,研发形成结构合理、面积适度的农业设施,同时加大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使每个村组有一支懂设施蔬菜栽培技术的人才,以此为基础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将会有效解决牧民的蔬菜消费需求问题。从而为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保障身体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2.2 发展设施养殖,解决冬季幼小家畜越冬问题

    设施农业包括设施种植、设施养殖两大类[6-7],因此,根据需求可设计符合高寒牧区的两用型温室,在满足蔬菜种植的基础上,为冬季小家畜的越冬提供温暖的场所。在传统的牦牛、羊等的养殖活动中,冬季的严寒会影响家畜的健康,尤其会影响小家畜的生命安全,进而影响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冬季适度的保温对家畜养殖具有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这在一些地方已试点开展,如当雄县纳木湖乡的纳木湖村和达布村利用高寒两用温棚在冬季供小牲畜越冬。一些科研单位在那曲市试点高性能的新型养殖设施,为今后有效推进高寒牧区的设施养殖提供了参考。

    2.3 发展设施高温氧吧,为牧民健康创造“疗养”环境

    高寒牧区牧民常年生活在低温环境下,虽然这些地方光照充足,但温度低,出汗难是一种普遍现象,而排汗对于身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设施因其特殊的“温室效应”,能创造出一个助人体出汗的良好环境。因此,在通过结构优化设计和空间的合理布局后,可在不影响生产情况下种植一些绿叶植物,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创造一个相对露地富氧的环境,使之成为牧民身体健康的“疗养”场所,若能与当前在农村推广的体育场所建设相结合,将会形成高寒牧区特色的健身场地。

    修建特殊结构的温室种植绿色植物打造“休闲健身场所”已在高寒地区得到广泛实践和应用,如当雄县乌玛塘乡政府为留住人才,使乡干部能在8 h外得到更好的休息,在上级政府支持下建设了一个办公+健身的“保温氧吧”,在海拔4 500 m冬季大风沙的地方,室内种植有松树、桂花及草坪草等多种植物,同时在室内布置乒乓球台等体育活动设备,为乡干部的休息娱乐创造了较好的条件,深受基层干部的喜爱。而在海拔4 500 m以上的那曲军分区早在10年前即开展了“阳光花园”建设,“阳光花园”里面常年温度都保持在5 ℃以上,湿度达到50%,含氧量较室外高8%左右,不仅滋润了花草树木生长,更有利于官兵身心健康。这为在高寒牧区发展设施高温氧吧,为牧民健康创造“疗养”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2.4 发展设施商业,优化牧区营商环境

    藏茶馆是西藏各地常见的服务型商业场所,喝茶是牧民的日常生活内容,因此,利用温室的保温特点,对牧区村镇现有藏茶馆进行适度改造,形成类似生态餐厅的类型,种植一定数量和多种类的绿色植物,将会有效提升藏茶馆的经营条件,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舒适的消费环境。最终促进以藏茶馆为代表的村镇商业发展。

    2.5 合理规划适度发展,使设施蔬菜成为高寒牧区新型产业

    在设施蔬菜种植有效解决牧民自身蔬菜消费需求的基础上,针对乡镇干部和其他经商人员的蔬菜消费需求,可进行合理规划,发展适度规模的设施蔬菜产业,在有效满足本地居民蔬菜消费需求基础上,形成新型产业,为当地牧民提供就业机会,助其脱贫致富。

    基于设施农业的特点,结合高寒牧区牧民生产生活实际,以2018年一号文件中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选项之一为指导,提出以上在高寒牧区发展设施农业的类型,如果能够实现,对当地乡村振兴无疑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 西藏高寒牧区设施农业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3.1 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发展

    在高寒牧区发展设施农业,首先必须有准确的定位,是用于蔬菜生产、家畜养殖、“疗养”健身,还是结合藏茶馆做生态茶馆的商业使用。在明确用途基础上需找准市场定位,如蔬菜种植是牧民自给型,还是面向乡镇干部和经商群体消费的销售型。在定位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发展适度规模的设施农业,将会在不影响当地传统牧业生产及牧业文化情况下,丰富当地生产类型,促进当地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3.2 根据环境条件,创新农业设施结构

    在准确定位基础上,结合当地环境条件,创新农业设施结构,不能照搬现有的温室类型。根据高寒地区的环境特点、牧民的消费需求、现有实践的经验等,可发展以下几类设施。

    第一类为蔬菜生产类的,包括:一是基于牧民庭院较大的实际,可发展庭院立体蔬菜无土栽培设施类型,课题组经过多年研发,形成了可推广应用的新型多功能庭院蔬菜立体复合栽培设施。该栽培设施可结合不同牧区的具体环境条件进行进一步改进,在海拔3 400~4 500 m的高寒牧区进行了推广示范,示范点包括巴宜区的鲁朗镇扎西岗村,工布江达镇阿沛村、江达乡巴村、吾鲁岗村、加兴乡松多二村,墨竹工卡县的日多乡念村。从推广来看,受到项目户的喜爱和高度评价,从种植效果看达到了预期的蔬菜种植目的。在海拔3 400 m的巴宜区鲁朗镇扎西岗村,3个栽培设施10月初播种的各类叶菜类蔬菜在11月中旬即实现了采收,至翌年3月中旬播种的第二茬叶菜类也实现了采收;而在海拔4 500 m的墨竹工卡县日多乡念村,3个栽培设施12月上旬播种的各类叶菜类蔬菜在翌年2月中旬实现了首次采收,利用庭院挡风,栽培设施经受住了冬季的严寒,实现了冬季种植叶菜类的成功。二是发展半地下式多层覆盖温室,鉴于高海拔地区冬春季风大的实际情况,温室前屋面不宜设置通风结构,但为解決夏季短期高温问题,在后墙或后屋面设置通风窗,这样的设计既能减少塑料膜的风损,也便于管理;三是通过增加后墙和山墙厚度,发展多层覆盖温室,该类型因后墙过厚,设置通风窗比较困难,可在后屋面设置通风窗;四是在结构创新基础上,利用风光发电新技术对高寒牧区的风能和光能资源加以储存,结合碳晶加热技术在低温时段利用碳晶板进行加温补温,为设施内创造良好的温度环境。

    第二类为种植养殖兼用类,可在现有“高原两用温棚”基础上,优化形成种菜、养殖同时进行的“阴阳温室”结构,这类温室可通过增加四周墙体厚度(就地取材砌筑土墙)达到保温效果。

    第三类为“休闲健身”类,这类设施需要更人性化的空间结构,同时满足绿植生长对温光的需求,基于当地气候特点,可设计成房屋的类似结构,通过四周设置可移动的保温材料,达到保温效果促进绿植生长。

    第四类为商业经营类,这类设施绿植种植可多可少,因温室的白天增温效果很好,因此,在不要求晚上保温情况下可以设计得比较简单。为更好地解决冬季低温问题,以上所有温室类型均可设计成多层覆盖,既包括透光膜的多层覆盖,也包含保温被的覆盖。

    3.3 充分利用人才,创新经营模式

    基于高寒牧区草场的生产定位,不易大规模发展设施农业,为在有限的可用土地上发展高质量的设施农业,应创新经营模式,使多种经营相结合实施。如在根据当地居民总人数、劳动力情况等基础上,按照人均6 m2设计蔬菜种植总面积(养殖面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同时每个村或组根据实际发展1座占地面积200 m2的“休闲健身”氧吧温室,及占地 100 m2 的生态藏茶馆。为使各类设施充分发挥效益,可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改革、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的实际,利用优惠政策鼓励本地大学生以创业模式经营这些设施。如在政府资助下,由返乡大学生负责成立合作社或微小企业,在每个村组根据人口总数修建一定面积的温室,由贫困户在合作社统一安排下负责生产管理和产品对外销售。这样既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能带动当地贫困户就业,同时解决当地牧民的吃菜需求问题,还能够更好地使大学生回乡,促进当地人口整体素质的提升。

    4 讨论

    西藏自治区国土面积辽阔,草场占有绝对比例,牧业是第一大产业,牧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最高。2006年起实施的牧民安居工程有效解决了以往牧民居无定所的问题,但相对农区,牧民的居住地更为分散。因高海拔对人体健康的伤害,继牧民安居工程后,政府实施高海拔牧民搬迁工程,但鉴于青藏高原整体的高海拔特点,且高海拔牧区面积广阔,加之牧民传统的放牧生产生活方式,在海拔4 500 m左右的区域仍会有一定数量的牧民生产生活。对生活在高寒牧区的牧民,有人认为传统的生活习惯可能不需要更多蔬菜,但蔬菜对人体健康具有的重要作用已是社会共识,更有严谨的科学论证。调研中一些基层干部反映高寒牧区牧民因蔬菜摄入量低成为当地“三高”主要人群,且高海拔牧区的人均寿命相对较低、牧民胃病多发、有指甲凹陷等现象,说明解决牧民的蔬菜消费需求是很迫切,是提高牧民生活水平、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举措。但如何有效解决其对蔬菜的周年高质量消费需求问题是一个难题,发展商业模式的蔬菜销售途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为寻找到解决高寒牧区牧民蔬菜消费需求问题的有效途径,结合西藏可发展设施农业的优势资源[8],笔者提出在西藏高寒牧区牧民安居房周围发展适度规模日光温室进行蔬菜生产以解决牧民蔬菜消费需求问题的观点[5]。地方政府对该观点进行了很好的实践验证——如当雄县推广的“高寒两用温棚”,这些温棚虽然还存在设计不够合理的缺陷,加之部分牧民缺乏足够的栽培管理技术,使分户修建的温棚未能更好地发挥效益;但集体经营管理的“高寒两用温棚”实现了较好的蔬菜种植效果,牧民对种植蔬菜的兴趣是高的,对生产技术的掌握已有很大的提高。而一些乡镇充分利用铁路修建过程中取土的旧址,建设一定规模的节能型日光温室,从试种草莓来看效果非常好。这说明在牧区发展适度规模的设施蔬菜生产,应是解决牧民蔬菜消费需求的最根本途径,而在发展设施蔬菜生产方面已有了很好的实践基础,牧民也有着强烈的期盼。

    虽然高寒牧区生态环境脆弱,保护环境是千秋万代人的职责,但在保护过程中也需要寻求发展,在控制规模的情况下发展仅解决当地牧民及乡镇干部和经商群体蔬菜消费需求的设施蔬菜生产,其面积相对广袤的草场而言是微小的,同时基于牧区丰富的牛羊粪,可完全发展有机蔬菜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不存在三废排放问题,也即这些设施蔬菜的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是可以忽略的,故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看,在牧区发展适度规模的设施蔬菜在环保方面是可行的。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工程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设施蔬菜生产,解决牧民的蔬菜消费需求问题,既是牧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借助这一伟大战略工程全面消除蔬菜消费需求盲区的有效措施,为彻底实现我国全民周年蔬菜高质量消费水平的目标起到助推作用。

    但是,做好准确的定位对发展设施蔬菜乃至设施农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鉴于牧区常年的低温环境人体出汗困难而近些年健身场所入村工程大力实施,因此,在高寒牧区发展设施农业过程中需要全盘考虑,借助农业设施的“温室效应”特性,可将健身、商业、养殖、种植等有效结合起来,发展具有牧区特色的综合性设施农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需求因地制宜做好设计尤为关键。现有的一些农业设施之所以存在使用效果一般的问题,其原因在于设计方面未经严格的研究,其设计思想更侧重于使用途径方面,而非使用过程中设施的功能能否有效实现,对环境调控、操作便利性等方面未做更好的优化。但已有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设施农业在牧区能否发展、如何发展的有效验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以此为基础继续优化设计方案,使之能够形成符合当地实际的设施类型,以发展高原特色设施农业。

    基于牧民传统的生产习惯和设施蔬菜种植需要一定的生产技术,因此,牧区的设施农业能否发展好,人才是关键。在人才方面,随着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返乡创业成为一种趋势,也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故可考虑将本地大学毕业生引进,以其为骨干发展以设施蔬菜为主的综合性设施农业,这样既能解决人才不足问题,也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有望使其成为一种新型产业,在解决当地人口对蔬菜消费需求问题的基础上,成为促进部分人群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5 结论

    从高寒牧区牧民的蔬菜消费需求、现状以及设施农业的实践来看,在高寒牧区有发展以设施蔬菜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产业的必要,但设施类型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优化设计;为在发展设施农业过程中保护好环境,牧区的设施农业必须是适度规模的,设施蔬菜种植应是自给自足型的,包括牧民自给型、乡镇干部和经商群体自给型;在科学分析、合理设计基础上,在牧区发展适度规模的设施农业,将会有效促进当地的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李光晨主编. 园艺学概论[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2]宋连久,朗 杰,王忠红. 高原农牧区居民蔬菜消费的调查与思考——基于西藏7地(市)42县934个农户的调查[J]. 中国瓜菜,2018,31(5):40-44.

    [3]旦 增,李 康,王中华,等. 拉萨地区社区人群的胃癌流行病学特征[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21):2104-2108.

    [4]西藏自治区当雄县编译局. 当雄县志[M]. 北京:方志出版社,2017:1-2.

    [5]关志华,王忠红. 西藏高寒牧区发展设施蔬菜的效应分析[J]. 农学学报,2012,2(5):67-70.

    [6]唐玉新,曲 萍,陆岱鹏,等. 适合机械化移栽的番茄穴盘育苗基质配方筛选[J]. 江苏农业学报,2017,33(6):1342-1348.

    [7]周忠凯,李 辉,秦 竹,等. 自然通风猪舍高压喷雾降温系统的降溫效率[J]. 江苏农业学报,2018,34(1):106-113.

    [8]王忠红,关志华,李 丹. 基于地域资源优势的西藏设施农业发展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0):388-392.许应楠,刘 忆. 乡村振兴下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基于TAM和TPB理论[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5):56-6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