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不同喀斯特微生境中八角莲生长比较 |
范文 | 杨婷婷 兰洪波 蒙惠理 王登鸿 陆光琴
摘 要:目的:探讨八角莲仿野生栽培效果,比较不同喀斯特小生境八角莲的生长差异,拟总结选出适宜推广的八角莲种植技术。方法:在茂兰保护区选择不同的喀斯特微生境(土面、石窝、石缝、石沟)仿野生栽植八角莲,并与人工大田栽植对比,测定不同生境下八角莲的株高、叶片数、叶面积、生长量。结果:仿野生石山种植八角莲的株高、叶片数、叶面积、生长量均大于大田人工栽培,其中土面种植的八角莲株高最高,石缝、石窝和石沟次之;石缝生境下叶片数最多,其次为土面、石沟、石窝,叶面积、生物量的增长与叶片数相同,依次为:石缝>土面>石沟>石窝>大田。结论:仿野生石山生境种植八角莲优于人工大田栽培,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八角莲;生长量;仿野生栽培;喀斯特小生境 中图分类号 Q94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0-0028-03 Comparison of Growth Between Imitation Wild Cultivation and Artificial Field Planting of D. versipellis YANG Tingting et al. (Maol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dministration of Guizhou Province, Libo 558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ysosmae versipellis imitating wild cultivation, compare the growth differences of Dysosmae Versipellis in different karst niches, and select suitable Dysosmae versipellis cultivation methods, Method: In Maolan Nature Reserve, we chose different karst niches (soil surface, stone nest, stone fissure, stone ditch) to imitate wild planting and artificial fields through comparing the plant height, leaf number and leaf area of Dysosmae Versipellis in different habitats. Results: the plant height, leaf number and leaf area of Dysosmae versipellis in imitation of wild stone mountain were larger than those cultivated in field. The Dysosmae versipellis planted on the soil surface had the highest plant height, followed by stone fissure, stone nests and stone ditch; and the leave number in stone fissure habitat was the largest, followed by soil surface, stone ditch and stone nest; and the increase in leaf area was the same as the leave number, which was expressed as: stone fissure>soil surface>stone ditch>stone nest>artificial field cultivation. Conclusion: the cultivation of Dysosmae versipellis in imitating wild stone mountain habitat is better than artificial field cultivation, and has promotion value. Key words: Dysosmae versipellis; Growth; Imitating wild cultivation; Karst niches 八角蓮(Dysosma versipellis)属小檗科(Berberidaceae)八角莲属植物,叶为八角形,别名八角盘、马眼莲、独叶一枝花、叶下花、八角金盘等,是我国特有珍稀药用植物[1]。分布于我国藏东南-川西-秦岭-淮河以南,海拔300~1550m的山区[2]。其根状茎及根可入药,别名鬼臼,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散结的功效,始载于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深受民间草医推崇[3]。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从八角莲中分离出许多化学成分,其中鬼臼类木脂素因其显著的抗肿瘤活性而备受大家的关注,在临床上也表现出较好的疗效[4]。其他诸如抗病毒作用、抗免疫作用、抗菌、抗蛇毒作用及对心血管系统、平滑肌、胃肠道的作用亦被证实[5]。 八角莲存在无性繁殖系数低,有性繁殖坐果率低等问题,刘燕琴等[6,7]先后开展了组培苗的室外移栽及种子育苗研究;韦蓉静等[8]对八角莲的栽培选地、繁殖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刘少轩等[9]在半枫荷不同林分郁闭度及空地上进行八角莲栽培试验,并对不同郁闭度林分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目前,八角莲仿野生石山生境的人工栽培研究尚无报道。茂兰保护区作为八角莲的原产区,尚未实现真正的人工栽培。为此,本研究以大田栽培为对照,选择不同的喀斯特小生境进行八角莲仿野生栽培试验,研究其在仿野生石山生境的生长情况及推广可行性,以期为八角莲的仿野生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1 研究地概况 试验在茂兰保护区进行。茂兰保护区位于贵州省荔波县南部,与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面积212.85km2,森林覆盖率达88.61%,地理位置为107°52′10″~108°45′40″E,25°09′20″~25°20′50″N。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3℃,气温年较差18.3℃,年平均降雨量1752.5mm;年平均相对湿度83%。试验实施地点为茂兰保护区洞塘岜町,普通人工大田栽培地在洞塘甲纠,2地相距10.5km。试验前对洞塘岜町和洞塘甲纠两地气候情况进行调查,2处试验地气候条件相似,差异性不明显,两地实验具有可比性(表1)。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八角莲种苗为3年生苗,来源于黔南州林科所苗圃基地,经鉴定为贵州八角莲。 2.2 试验设计 设置4组仿野生种植喀斯特微生境(包括土面、石沟、石窝、石缝)和普通人工大田生境,在每个小生境分别设置3组样点,每个样点20株八角莲苗,分别于2019年12月在各个小生境进行了八角莲苗木栽培试验研究,土面及大田八角莲苗木选择排水良好的地段,经深翻、碎土后,按株行距30cm×20cm种植,铺上一层细碎的腐殖土,厚10cm。在4种不同小生境和大田生境的20株样苗进行挂牌定株观察。从2020年1—6月起每月20日左右測定其生长数据,测定因子包括株高、叶片数和叶片长宽。2020年6月对各小生境生物量进行测定。 2.3 生长指标测定方法 采用直尺量测量八角莲株高、叶片长宽,计数叶片、叶面积数据,采用叶片长宽乘积计算值,生物量经过洗净烘干称量。 2.4 生物量测定 2020年6月,在各小生境中随机选取10株八角莲,将其整株挖起,将根状茎和地上部分分开,洗净沥干水后放入烘箱,温度设置为60℃,待八角莲表面的水分烘干后,温度设置为40℃,烘12h。用烘箱烘干后分别称根状茎和地上部分的重量。 2.5 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Excel进行统计汇总,再应用SPSS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多重比较。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微生境中八角莲株高的差异 由图1和表2可知,5种生境下,以仿野生石山土面上种植的八角莲株高最高,平均株高为99.5cm;石缝、石沟和石窝次之,分别为85.8cm,81.45cm和77.8cm;大田种植的八角莲株高长势较差,平均株高仅56cm。土面、石缝、石沟和石窝上八角莲株高分别比大田高78%、53%、45%和39%。各生境下,八角莲株高增长均以2、3月较快,土面、石缝、石窝、石沟和大田在2月的八角莲生长量分别占全年生长量的38%,47%,24%,46%,33%(为剔除苗木移栽的原始株高对数据的影响,1月份的株高值作为增长起点);在3月份的生长量分别占全年生长量的22%,19%,33%,20%,29%(同上);即这2个月内总的生长量占了总生长期的60%,66%,57%,66%,62%;因此,在2、3月应加强管理,促进八角莲生长。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土面生境下的株高与其他4种生境的株高差异均显著(P<0.05);石窝、石缝和石沟间株高差异均不显著(P>0.05);大田栽培下八角莲株高与其他4种生境的株高差异均显著(P<0.05)。由此看出,仿野生石山生境对八角莲株高生长极其有利,其原因是在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下,地表岩石风化后,大量土壤在重力及风力作用下,堆积在石缝、石沟、土面和石窝上,再加上长年累月堆积的由枯枝落叶分解后形成的腐殖质,两者作用形成高效肥沃的有机土,八角莲长势自然就好。 3.2 不同微生境中八角莲叶片生长状况 3.2.1 不同生境对八角莲叶片数的影响 由表3可知,仿野生石缝生境下八角莲叶片数最多,单株为1.7片;其次是土面和石沟生境,分别为1.6片和1.55片;再次是石窝,单株1.4片;最少的是大田栽培,平均每株1.2片。石缝中八角莲生长的叶片数最多,这可能与其在缝隙中生长荫蔽较多,迫切需要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有关,也可能是因为其石缝内积累了大量水肥,有利于八角莲叶片的生长有关。从表3可以看出,5组生境下八角莲叶片数的增加主要集中在1、2月份,2月份以后叶片数不再增长,只长叶片大小。 3.2.2 不同生境对八角莲叶面积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仿野生栽培不同小生境下的八角莲叶面积均高于大田。石缝生境下生长的八角莲叶面积最大,平均单株叶面积0.3524m2;其次是土面及石沟,单株叶面积分别为0.3053m2、0.2714m2;石窝上单株叶面积为0.2001m2;石缝、土面、石沟和石窝的单株叶面积分别比大田(0.1710m2)高106%、78%、59%和17%。各生境下(土面、石窝、石缝、石沟、大田)八角莲叶面积增长最快的是2、3、4月份。各生境下(同上),2—4月的叶面积增长量分别占全年的72%、86%、82%、82%、73%。 3.3 不同生境对八角莲生物量的影响 由表4可知:仿野生栽培不同小生境下的八角莲生物量均高于大田。石缝根状茎的生物量为3.88g,地上部分生物量为0.85g,生长发育最优;土面根状茎的生物量为3.76g,地上部分生物量为0.82g,生长发育良好;石沟根状茎的生物量为3.69g,地上部分生物量为0.75g,生长发育良好;石窝根状茎的生物量为3.07g,地上部分生物量为0.73g,生长发育良好。大田人工栽培根状茎的生长量为2.01g,地上部分生物量为0.42g,生长发育较差。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仿野生栽培不同小生境下的八角莲生物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与大田人工栽培生物量之间的差异显著。 4 讨论 本研究发现,在4种仿野生石山生境与大田栽培种植生境下,不同小生境八角莲的生长状况差异显著。仿野生种植各种小生境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仿野生种植与大田种植之间的差异显著。仿野生生境栽培的八角莲整体长势优于大田栽培,这与刘宗媚等[11]研究半枫荷套种八角莲生态效益及栽培技术的结论有相似之处。其中,仿野生石山生境土面种植的八角莲株高最高,其次是石缝、石窝和石沟;叶片数、叶面积及生物量也是以仿野生石山生境下石缝和土面的最多最大,这与刘少轩等在三都县国有林场进行的半枫荷不同林分郁闭度及空地上八角莲栽培试验所得出的空地种植存活率最低结论相一致[9]。这可能与八角莲的喜阴特性有关,仿石山生境更接近八角莲的原生境,相比于大田有适当自然遮阴,再加上喀斯特石山地貌带来的天然优势,石缝里积累了大量的水肥,这种情况下种植出来的八角莲长势自然优于普通人工大田栽培下的八角莲。其次,各生境下八角莲株高增长均以2、3月较快,土面、石缝、石窝、石沟和大田在这2个月内的生长量之和占总生长期的60%、66%、57%、66%、62%。因此,在八角莲的栽培种植中,应加强对2、3月份的管理,促进八角莲生长。 参考文献 [1]徐祥,郦小平.八角莲的毒理学研究现状[J].亚太传统医药,2011,7(8):156-160. [2]熊鹏辉.石门县土家珍稀赶火败毒药之二[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3,19(05):35-36. [3]陆炜强.八角莲规范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4]冯艳.八角莲的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6(03):308-309. [5]夏提古丽·阿不利孜,贾晓光,熊元君,等.八角莲的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0,28(03):69-72. [6]刘燕琴,刘正宇,肖波,等.濒危药用植物八角莲的野生抚育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05):276-278. [7]刘燕琴,肖波,胡开治,等.濒危药用植物八角莲种子育苗技术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07):26-27. [8]韦蓉静,徐浩峰,田华林,等.濒危名贵药材——八角莲栽培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2(04):68. [9]刘少轩,蔡卫东,韦蓉静.不同郁闭度林下种植八角莲收获量与土壤养分变化分析[J].广西林业科学,2019,48(04):514-517. [10]刘宗媚,刘少轩,蔡卫东,等.半枫荷套种八角莲生态效益及栽培技术[J].绿色科技,2019,21,80-82,86. (责编:张宏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