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乡村振兴战略下常德市农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
范文 | 摘要: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目前常德市农村产业发展成效突出,但仍存在产业发展层次不高、人才队伍建设不强、市场信息挖掘不深、风险防范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突出融合发展、人才培养、宣传引导和部门帮扶,形成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常德;产业发展 党的十九大对实施乡村振兴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产业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发挥产业的引领作用,以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增收和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常德市地处洞庭湖区,是传统农业大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全市农村产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结合实际加大产业振兴力度,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1 农村产业发展现状与成效 1.1 产业发展规划基本成熟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常德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发展,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常德立足市情实际,坚持规划先行,在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基础上,创新建立了“1+X”制度体系,为推动农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如安乡县就推出了“1155”梯次推进机制,即1个乡村振兴示范片、1个人居环境整治试点镇、11个美丽乡村示范村、50个乡村振兴先进村、50个农业特色产业园的发展规划。 1.2 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初现 全市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供给力不断提高。一是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初显,全市深入推进“常德品牌·中国品质”行动,香米、茶油、红茶、米粉等一批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认证提速。二是生态产业园区初见规模,依托桃源、西洞庭、西湖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市加快发展茶叶、水果、蔬菜及生态畜禽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生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卓有成效。三是产业融合发展前景向好。立足各乡村资源禀赋优势,全市大力推进“一乡一品”和“一村一业”行动,逐步建成了一批集生产、旅游、示范、科教于一体的特色园区和田园综合体。如安乡县三岔河梅家洲村,依托生态优势和革命历史,成功打造生态农庄、国防教育基地、水上航模基地、民宿等业态,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1.3 产业带动效应日益明显 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同步推进生态建设、文明乡风、基层治理等工作,产业振兴的辐射带动效应逐步增强。如在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协同发展方面,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一方面持续深化环境整治,全力推进农村房屋改造和人居环境改善三年行动计划,农村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作效果突出,常德安乡获评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汉寿、澧县、石门等通过了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验收;另一方面,生态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一大批乡村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生态环境反过来已经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点。 2 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发展层次不高 尽管近几年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和产业振兴的发展目标相比,规模偏小、链条偏短、品牌不响的特点还很明显。一是规模偏小,部分合作社、家庭农场出资认购资金不多,因而总体来说固定资产少、经营规模小,扩大规模的意愿也不突出。二是链条偏短。从产业覆盖看,上下游产品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采摘农业等发展模式普遍存在低水平模仿、模式单调等问题,暂未形成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效应。三是品牌不响,受生产经营方式影响,品牌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合力不足,因此还远未形成像安化黑茶、寿光蔬菜等一样的全国知名品牌。 2.2 人才队伍建设不强 目前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普遍缺乏,直接制约了产业的长远发展。如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就发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牵头人大多为传统农民,学历不高,缺乏专业知识,捕捉信息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对未来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许多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理念落后,经营范围狭窄,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由于缺乏长远谋划和战略眼光,品牌创建和保护意识并不强,对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品牌形象和打造知名品牌缺乏主动性,市场竞争力很弱。 2.3 市场信息挖掘不深 目前农产品种植、养殖普遍存在跟风现象,常德也不例外。如前几年的大棚蔬菜种植、龙虾养殖,当年销售旺、效益好,次年就呈几何式增长暴发。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程度低,农民盲目生产和模仿,难以获得准确的生产信息,销售渠道和物流信息也不畅通。此外,相关职能部门和部分经营业主对国家产业政策研究也还不够,生产经营的针对性有待加强,政策指导的专业性有待提高。 2.4 风险防范能力不足 一直以来,农业就是一个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产业,防范农业风险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农业保险面广量大、高风险与高赔付率并存,多年来一直处于“农民保不起,保险公司赔不起”的尴尬局面,许多保险公司也不敢涉足农业保险,农业保险覆盖率和购买力并不高,农业风险防范能力不足又进一步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在调研中,我们普遍发现,一些农业领军人物正是因为担心风险,在扩大规模上心存疑虑,手脚放不开,守着自己一亩三分田过日子,导致一些好的产业,如淡水虾养殖等,不能由小型养殖扩大至规模养殖,更谈不上带动效应。 3 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議 3.1 突出融合发展,推动转型提质 一方面,延伸乡村产业链条,加快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储运、批发,打通农业生产全过程,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生态资源和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另一方面,加强特色农业园区管理。按照“园区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效益化”的思路,将“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产品变礼品”,深入挖掘农业多功能,以园区为中心,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田园综合体。同时,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请和保护,打造地域品牌、区域品牌,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3.2 突出人才培养,强化队伍建设 一方面,研究制定中长期“乡村实用人才计划”,通过网上招聘会、人才交流大会、赴外招引人才活动等各种形式,吸收和引进技术、管理等各方面人才充实乡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领军人物。另一方面,将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农技人员、致富能手等培育成为农村基层班子队伍。同时,完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制度,从党政机关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党支部书记,通过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3.3 突出宣传引导,拓宽信息获取 一方面,通过广播宣传、教育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并掌握当前的农业农村政策,为农民获取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拓宽渠道、丰富形式。另一方面,通过典型引导、边干边学等多种方式,帮助农民了解参与村级事务决策、协商和监督的权利、规则和技术,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素质,提升农民作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和受益主体的能力,逐步促进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同时,建立健全农民参与村级事务协商决策制度,让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和产业振兴计划的讨论,使农民能够真正行使对事关村民利益的项目、资金分配和使用的监督权。 3.4 突出部门帮扶,强化风险防范 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对生产情况和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对接力度,引导农户制定合理的生产销售计划,鼓励适度规模经营,避免盲目扩大或缩小种养规模。另一方面,引导农户形成精品意识,加大对农产品检验检测力度,引入专业权威机构,对农产品品质进行标准上的把关,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让消费者对生产加工的农产品信得过,增强农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通过组织文化节、农博会、产品展销会等形式促进产销双方沟通交流,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洽谈、订货和交易等,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作者简介:冯秀萍(1987-),女,讲师,福建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农村经济、生态经济。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