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马铃薯种植技术要点分析
范文

    杨永成

    在马铃薯种植过程,应加强种薯处理能力,合理种植管理研究,才能不斷提高马铃薯种植产量与质量。通过对马铃薯种植技术的探索,本文总结了几点技术要点,旨在结合实际分析,能够进一步推进马铃薯种植产业不断发展。

    1 种薯处理方法

    在对种薯实施切块操作之前,需经过相应的催芽和散射光处理,以保证薯芽生长高度在5毫米左右。实施种薯切块一般会选择在正式播种之前的2~3天,可按照纵向对顶芽进行切除。切块为楔形,每个切块上均有2~3个芽眼,且平均质量在40~50克范围内。实施切块时,应对切刀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以防止在切块过程中传播病毒。完成切块的种薯需经过风晾2~3小时,而后用石膏、滑石粉和浓度为4%~8%的甲基托布津进行搅拌,从而保证薯块的质量。

    2 种植管理

    2.1 选地

    马铃薯的种植土壤应具有轻质特征,如果种植区域的土壤为具有一定黏度的重土壤,则需在实施种植前进行中耕及培土处理,从而提升土壤的墒情,防止土壤出现板结。如果种植区域的砂性较大,则需在实施种植前对土壤增加施肥量。马铃薯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pH通常在4.8~7.0,种植时需做好轮作倒茬的工作。种植区域的前茬作物可为豆科或者麦类、油麦菜等作物,这样便可为后续的马铃薯种植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一般不建议马铃薯连种,且前茬作物不宜为亚麻等根类型作物。

    2.2 整地

    深松土壤:马铃薯的根部有9成分布在深度为30~45厘米的土壤中,只有少量根系生长在1.5米左右的土层中。种植区域的土壤深度较高,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能够为其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提供充足的条件。

    田间浇水:完成播种之后,需将土壤湿度控制在最大持水量的70%~80%,在完成播种到幼苗出苗期间不能浇水,一旦快速浇水,很容易导致马铃薯出现腐烂或者茎溃疡等症状。此外浇水还会降低土壤的温度,降低出苗速度。种植区域由于海拔较高,气温偏低,因此种植者需结合具体的气候特征控制种苗期的浇水量及频率。

    适时播种:马铃薯的播种通常选择在深度为10厘米、温度为7~8℃的时候进行。种植间距应控制在70~90厘米范围内,播种密度在5000~6000株/亩。薯块大小与种植的密度直接相关,如果是炸条、食用品种,则需将种植密度降低,这样更有利于大薯形成;如果是炸片或者种用品种,则需将密度相应增大,种植的深度一般为10~15厘米,种薯到垄顶通常保持15~20厘米的距离。

    施肥:磷肥在土壤中的移动能力较低,因此可用于施基肥或者早期的追肥环节。氮肥的移动能力较强,因此可在播前使用50%,其余的肥料随着中耕的实施依次使用。针对中熟马铃薯的种植,则需在出苗后的45天完成氮肥的施用。种植者需掌握马铃薯叶柄硝酸盐中氮的含量确定施肥的时间和用量。由于马铃薯根系通常处于深度为30~45厘米的土壤中,因此在施肥时需在种薯两侧深度为5厘米处实施。如果种植区域的降水量较大,或者土壤的砂性较高,则可分次施加肥料,从而避免肥力过速流失,无法起到理想的养分补充效果。

    3 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属于块茎作物类型,因此其地上与地下部分均会受到病虫害的侵扰。对于病虫害的防治需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种植者需着重针对蚜虫及晚期疫病开展防治工作。其中蚜虫为主要的病毒传播体,马铃薯生长从苗期到现蕾期,可用浓度5%的辟蚜雾2500倍液,以及10%的蚜虱净2500倍液形成喷雾进行防治,从而有效降低病虫害对作物生长的威胁。针对晚疫病的处理,应尽早喷药,在现蕾始期喷药1次,此后每10~15天用浓度58%的甲霜灵·锰锌400倍液喷洒1次。

    4 收获

    在作物收获的前15天,应全面清除病毒病株和薯块。之后需将薯块茎须晾晒6小时,促进表皮形成老化,这样在运输过程中便不宜擦伤。还需及时清除破损的耗薯、杂薯,将重量高于50克的合格作物送往指定地点进行销售。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