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绒山羊肝蛭病的防治 |
范文 | 刘福鑫 岫岩县是绒山羊养殖大县,绒山羊养殖产业是岫岩县农户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绒山羊寄生虫病,在岫岩县养殖绒山羊户中时常发生,特别是绒山羊肝蛭病,在每年的6~8月份梅雨季节为我地区高发期,其危害非常严重。本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绒山羊肝脏及胆管内,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疾病,可引起绒山羊大批患病,导致死亡。 1 流行病学 绒山羊肝致病的病原体,主要是肝片吸虫,外形呈叶片状,体长为20毫米,宽为10毫米左右。肝片吸虫主要寄生于绒山羊胆管内,成虫后随胆汁进入肠道并排出体外。在6~8月份梅雨季节,形成囊蚴的肝片吸虫,在野外附着于水草上,被绒山羊吞吃后,进入消化道,直至肝脏并进入胆管。由于机械刺激和虫体毒素作用,引起绒山羊慢性肝炎、胆管炎。因而病羊出现营养紊乱,造成体质消瘦、贫血和水肿现象等。 2 症状 急性型:多见于6~8月梅雨季節里,发病羊体温升高,精神不振,呆立一处,触摸腹胀,检查可视黏膜苍白、贫血。重症病羊治疗不急时,几天内死亡。 慢性型:绒山羊肝片吸虫病,多见慢性型,由于肝片吸虫寄生于绒山羊胆管内,而引起病羊体质消瘦、被毛粗乱,可视黏膜苍白、贫血,颌下、腹下水肿,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怀孕的母羊易流产,病情逐渐严重,病羊可出现死亡。 3 剖检变化 病死羊的胸腹腔及心包有积液,肝部肿大,切开肝脏有炎性渗出液流出,胆管肿大,胆管内会有混浊的液体,并可以看到幼小虫体。 4 实验室检测 采取反复水洗沉淀法检查虫体。采取肠道粪便少许,因肝片吸虫虫卵比重较大,用清水反复清洗,取其沉淀物,置于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长椭圆形肝片吸虫虫卵。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测即可确诊为肝片吸虫病。 6 防治 6.1 治疗 硝氯芬针剂对肝片吸虫有很好的杀灭作用,按每公斤体1毫克剂量,深部肌肉注射。连用3日,效果较好。 肝蛭净(三氯苯唑)对肝片吸虫的成虫及幼虫都有很好的杀灭作用,可用于急慢性病羊,按每公斤体重10毫克,经口腔投服,连用3日。 6.2 预防 6.2.1 定期驱虫 最好在初春和6~8月梅雨季节做好全群驱虫工作。 6.2.2 放牧 在绒山羊肝蛭病高发季节里,尽量到山坡阳面或草场干爽地区放牧,远离低洼草场,以及污水塘等。 6.2.3 圈舍清洁卫生 粪便做到每天一清,最好是粪便做堆集发酵灭虫。 6.2.4 圈舍消毒 做好器具以及过道的消毒灭虫工作,不留有任何隐患。 6.2.5 羊群的饲养管理 每日放牧归来后,加强羊群的补饲工作,以及给予干净清洁的饮用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