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彰武县草原保护工作主要措施及未来工作思路 |
范文 | 彭爽 近年来,彰武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主席的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秉承“要生存、先治沙”的理念,大力实施防沙治沙生态工程,成功固定了6座万亩流动沙丘,保护了百万亩良田。 1 草原基本情况 彰武县地处辽宁省西北部,全县总面积546.2万亩,与“八百里瀚海”之称的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毗邻。历史悠久的彰武县,千百年来,一直是蒙古、满、汉等多民族融合生息的家园。这里曾经水草丰美,1692年清王朝还在此地设养息牧场。新中国成立前,彰武县土地风蚀沙化严重,24个乡镇有23个属于沙区,沙化面积达524.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6%,占全省沙化面积总量的1/4,是辽宁省最大的风沙区,是典型生态脆弱区,是国家一级生态敏感带。在2005年,根據辽宁省草原确权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相继开展草原确权工作,到2010年,全县共实施草原确权面积115万亩,划定基本草原面积95.7万亩,占比达83.2%,草原重点分布在县境北部的沙荒区。同时,2009~2015年,彰武县实施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面积55万亩,围栏地块330个,主要分布在阿尔乡、章古台、四合城、后新秋等15个乡镇,通过治理,初步遏制草原沙化、退化势头。 2 草原保护工作的主要措施 草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生态平衡,推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彰武县在草原保护工作中多措并举,切实加大草原保护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为全面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实现草原资源休养生息和永续利用,县林草局高度重视草原保护工作,进一步明确管护任务,落实责任,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草原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辽宁省草原管理实施办法》为主要宣传内容,通过在集市悬挂条幅、发放宣传册、宣传单、宣传车等方式,进行大力宣传活动,充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及草原重点区域地块设立禁牧永久性宣传牌,进一步提升广大农牧民群众自觉保护草场资源的意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是封育禁牧,保护培育草原资源。为推进草原植被的正向演替速度,持久发挥草原的生态及生产功能,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在北部阿尔乡、章古台、大德等生态脆弱区的7个乡镇实行了全年封山禁牧。对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的12.5万亩草原,全面进行了围栏封育。结合国家粮改饲(青贮补贴政策)项目的实施,大力推行舍饲圈养,为草原植被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据监测,彰武县草原植被覆盖度已达60%以上,草原的生态功能初步得到了凸显。 三是增加投入,加强生物灾害防控。加强草原生物灾害防控工作,是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近年来,由于气候干旱等原因,造成草原鼠虫害频发,尤其是草原少花蒺藜草的大面积发生,使草原生产力及草场等级明显下降。为此,借助国家退牧还草工程和草原生态修复试点项目的实施,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仅2019~2020年,投入草原鼠虫害防治资金197万元,防治面积达25万亩。投入草原少花蒺藜草防治资金1745万元,防治面积达14万亩。有力保护草原生态安全,有效提升草场等级。 四是加强防火,确保草原生态安全。我县的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和通信系统建设进展明显加快,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全面加强,队伍建设专业化、扑救工作科学化水平明显提升,森林草原火灾综合防控能力显著加强。目前,已投资400万元,建成了森林草原防火监控站1个和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草原防火系统1套,设有防火监控塔7座,火情瞭望覆盖率达到80%,初步实现火情“早发现”为扑救“打早、打小、打了”奠定了基础。同时,森林草原消防力量不断壮大,全县现有森林草原消防队14支,共380人。其中专业森林草原消防队伍2支(共50人),半专业11支(共330人)。现有专业队营房1个,配备森林草原消防车2辆、运兵车2辆,风力灭火机300台。灭火效率和控制大火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初步实现火灾“早扑救”。 五是严控征占,守住草原绿色家园。在草原征占用审批管理事项中,严格按照《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确保彰武县草原的家底不流失,促进天然草原长期可持续发展,为打造“生态草原、大美彰武”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3 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彰武县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根植于心、践之于行,全力加强草原的管护和建设,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好现有草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推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坚持以“完善、发展、巩固、提高”为工作重点,以生态恢复为根本,通过采取围栏封育、补播改良、人工种草等有效措施,深入开展天然草场保护、人工草场建设、退牧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统筹做好风蚀点治理、精品草场及草原花带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自然修复、加速植被恢复、提高增绿成效,实现生态修复。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督管理、防灾减灾、监测预警等技术体系建设,从灾害防范、禁牧休牧、执法监管等多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现有草原资源的培育管理,有效保障草原保存率,做到“种”出成果、“管”出成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