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全方位移动节水滴灌系统应用浅析 |
范文 | 李秀杰 摘要:黑龙江省龙江县地处黑龙江省西部干旱耕作区,近年来大力推广全方位移动节水滴灌系统,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全方位;移动节水滴灌 1 全方位移动节水滴灌系统推广必要性 水资源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广大农民都有一种固有的观念,大自然赋予我们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天上有降水,地上有江河,水是用之不竭的,种植业是一个稳定收入的产业。然而,进入80年代以来,龙江县境内除了少见的特殊年份外,降雨量逐年递减,春旱、伏旱频发,降雨量一年内分布不均,不能与作物需水同步,平均年降雨量不足400毫米。特别是作物生长关键期,“卡勃旱”现象非常严重。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高温少雨,旱情持续时间长,遇旱面积大,农作物灾性重,由于干旱缺水,农作物大面积绝产。严重时玉米绝产面积达到播种面积的50%以上,除部分湿地和低洼地块外,大部分农作物因春季干旱、伏秋连旱,导致农作物叶片萎蔫打卷,颜色由绿色变成灰白色,底叶枯黄。全县有2/3坡耕地近200万亩作物整地条件差,无法打抗旱井,抗旱难度大,遇干旱年份,龙江县境内一江、十一河、123条水沟、285个泉眼,除雅鲁河有少量水外,其余全部断流。农民朋友想尽了办法,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打井、配置垄罐、喷灌等设备,然而这些抗旱措施灌溉效益十分低下,甚至在山区、半山区即使是这些抗旱措施也难以大面积实现,农民朋友只能是靠天等雨,眼睁睁地看着农田干裂,作物枯黄。严重的旱情严重威胁着地处西部半山区的龙江县的种植业生产,几十年来,大自然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面对严重的旱情,农机科技人员在传统灌溉方式的基础上,在节水新理念的启发下,借鉴固定式滴灌的经验,结合龙江县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经过近三年的精心设计、研究、试验,终于研制成功了全方位移动节水滴灌系统,并进行了试验和推广,通过实践,它的优越性突显,它也将成为目前山区、半山区唯一有效的灌溉方式,它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2全方位移动节水滴灌系统设备构造及型式 全方位移动节水滴灌系统的设计力求构造简单、易配套、易操作和性能稳定。该系统主要与农民朋友现有的拖拉机、大水桶配套,它主要由拖拉机、大水桶、压力泵、过滤器、压力表、快速接头、滴灌主管、滴灌毛管、铺管收管设备、连接软管、控制阀门等组成。主要有以下几种滴灌方式:a.小型系统(即与小型拖拉机、2-3吨大水桶配套系统);b.大中型系统(即与大中型拖拉机、5-6吨大水桶配套系统);这两种方式可以完成移动滴灌抗旱,采用移动水车、移动滴灌毛管的方式,可实现水源紧张或无水源的地区,作物不同生长期的生理用水需要,达到缓解旱情和抗旱的目的;c.水源固定、设备移动系统(即与田间地头机井或储水罐配套的系统),可以完成固定水源滴灌,相比其他灌溉方式效益更高;d.膜下滴灌系统(即水源移动或固定,滴灌管固定)。主要用于经济作物;在以上几种方式的基础上它还可以实现随水施肥、施药,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因此,农民朋友只要花2000-2500元左右就可以与自有的拖拉机、大水桶配套使用就可以实现多功能、辐射面积大、高效滴灌的功能。 3全方位移动节水注灌系统应用效益分析 农村总站科技人员在龙江县哈拉海乡、鲁河四撮房村、龙江镇良种场村、合山九里村、黑岗乡后兴山村等不同地块,不同土壤条件下以不同滴灌方式进行了试验,通过试验全方位移节水滴灌系统特点突出,得到了县领导和当地农民的普遍认可,相比其他灌溉方式更显独特的优势,具有更大的推广使用价值。 节本增效显著:适合垄向坡度10°以下各种土质的地块,适合各种作物及作物的不同生长期,特别是适合无水源和水源紧张的地块。 成本相比固定滴灌和其他灌溉方式更低:该系统以一次作业面积为单位,滴灌毛管可以收起移动重复使用,这种方式克服了传统固定滴灌系统耗用大量滴灌材料、成本高的不足,从而降低了单位面积滴灌材料的成本。作业一亩地所耗费用(包括用油、用水):a.小型系统为10-12元;b.大中型系统为8-9元;c.水源固定系统为4-5元; 该滴灌系统滴灌毛管直接铺设在垄上农作物根侧部,(该滴灌系统采用以色列先进技术设备)不产生径流,节水、节能、省工、抗旱效果好,比普通漫灌、喷灌节水效果显著。 生态效益显著:移动滴灌后减少深层渗漏,能较好地防止土壤盐碱化。滴灌随水施肥、施药,既节约了化肥和农药,提高了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又减少了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 社会效益显著:该系统可以保障在常规灌溉不能实施的地方的粮食、蔬菜、瓜果和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使用该系统可以缓解水资源开发的压力及提高水资源综合效益,该系统可以缓解旱情以保证农业生产丰收和粮食安生。 作业效率较高:a.小型系统:每亩平均耗时近2小时(包括运水、铺管、收管),每天按作业15小时计算,每天可实现滴灌8亩;b.大中型系统:每天可实现滴灌16亩;c.水源固定系统:每天可滴灌30亩:d.膜下滴灌系统:每天可滴灌14亩。 4发展方向及措施 目前,该系统还在前期推广阶段,让广大农民朋友充分认识和认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农机人正在通过辛苦的工作、耐心的技术指导、大力的推广,帮助农民朋友尽快认识和掌握这项新技术和设备,相信在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农民朋友在不远的将来,每家每户都会装备上这种先进的抗旱、灌溉设备,这种先进的设备将为缓解旱情、减少灾情造成的减产、绝产,保证粮食稳定、丰收、农民奔小康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和支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