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设计素描的创造性培养探析 |
范文 | 谭 伟 摘要:设计素描作为设计的造型基础,通过对物象各种形态多视觉、多层面的分析、研究,以写实性、装饰性、组合性、速写性、创意性不同方式的实践,能有效培养学生素描造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同时具备诸多造型形式的表现,使造型基础的创造性与专业设计对接。 关键词:创造性;扩散思维;设计 1 设计素描的创造性 设计素描是设计学科的基础, 主要任务就是对客观形态构造进行设计与分析,发现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特征。通过设计素描的训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思考力、创造能力以及分析能力。设计素描所追求的设计意识、思维理念是共同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设计素描认识自然,以自然的各种表象为依据,透过对形体的观察和不同性质的表现,从而接近设计、创造新形态、发现并完成设计的过程。因此,设计素描的目的在于拓宽思维方式,通过强化设计意识、丰富造型语言和艺术想象力的训练,培养敏锐的创造能力。表现在具象设计素描、结构设计素描、抽象设计素描、表现设计素描、意象设计素描和材质综合媒介表现性素描等方面。设计素描大体可归纳为写实创意和抽象创意;写实创意运用写实手段把不同物象加以重构,产生超现实、离奇、梦幻等非常规和非逻辑的画面构成,形成新的含义,或者就物象的某一局部进行超写实表现,造成一种视觉感染力。设计素描的抽象创意;即对画面进行创造性的改变,以具象形态为前提和基础,诱发创造性的抽象思维,画面结构可采用纯抽象的元素或具象和抽象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创造出个性化的素描语言,并通过材料、肌理的创意,传达重组的视觉形象,创造新的视觉语言和形式。 由于设计素描偏重形与结构的形式本质,因而由想象力和审美观形成创造力的基石。它的创造性表现在人对自然界物体的认识,以主动表现与提取为特征,是古典绘画的延续和取舍。设计素描生成于工业革命后的“新艺术”背景并涉及机器、工艺、绘画及哲学,与立体主义绘画有密切联系,研究表现形体的内外在结构、理解形态的空间结构,为形态的创造奠定基础,是工业革命后的产物。在表现上设计素描的基本切入点是以物体的内外在结构、形体、空间联系为依托,将物体假设成透明的“玻璃体”,以透视关系加深对形体的理解。 2 创造性的扩散思维 人的创造力的因素很多,扩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阶段,其本质就是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尽可能的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规则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扩散思维是多向的、立体的和开放型的思维。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思维定势的一种方法。设计素描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的关键是构思,在此环节中要变换思维角度,从扩散而整体的全方位角度分析问题,强调多元性、开放性,这种全新的教学思维模式和方法带来崭新的感觉;主观的少一些,抽象的多一些,各种艺术原理、艺术规律、艺术思潮、表现技法成为指导的原则,让思维表现更加自由:结构素描、意象素描、表现素描、创意素描、联想素描、构成素描等,都可作为设计素描扩散思维的体现。设计素描的扩散思维又可分三个阶段:结构分析阶段、明暗表现阶段和创意实践阶段。结构分析着重对形态、结构的扩散思维,强化空间透视的把握,用体积意识来表现物体形态的构造以及形体与形体、形体与空间的因素。在明暗表现上采用扩散思维线手法,在观念、思维、形式上却是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诠释的,以穿透性理解,用粗细不同的线条画法表现空间、形态和体量。明暗的表现手段,以材质媒介与肌理的充分运用为特征,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如各种笔、水墨、颜料、黑白照片、拼贴等大胆尝试,新材料、新工具的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进行表达明暗的新实验,甚至可以使用一些奇异的、超越普通审美的,具有特殊形式和特殊审美观的道具。选择空间的扩大化,选择表现的个性化,从视觉语言和艺术形式上都具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创意能力的培养是以全新的思维观念来认识物象,从“具象”中扩散思维寻找“抽象”的规律,将物体的结构因素挖掘出来进行强化表现,其行为本身是一种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过程,从中发现抽象因素,组合规律的构成形态所体现出来的“抽象意味”,从具象向抽象之间开启一道门。扩散思维要求从多元化的视角来认识素描造型的内涵,研究和探索造型和构成的多种可能性,开拓思路。 3 创造性的教学改革 为“创造性而教”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邵瑞珍教授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研究表明,高创造性的个体有敏锐的感知能力,有良好的协同能力,有捕捉机会的能力;他们喜好独力判断,善于吸取经验教训,兴趣广泛,并且对理论观念与符号转换的兴趣大于对实际而具体的事物的兴趣。设计素描的创造性、思想性的一面,决定了设计素描创造性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造性和开放性的“能力培养”教学是设计素描教学的基本思路与方向,它提出了设计素描四种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第一是“眼”的能力,即观察、感受能力;第二是“脑”的能力,即分析、洞悉、理解的心智思维能力;第三是“心”的能力,即创造意识的能力;第四是“手”的能力,即表达设计素描的本质。创造性的教学改革从观察开始,这种观察的层面是指思想的、精神的、文化的。可以打破严格的透视法则和常规构图,让学生知道,透视的准确并不是衡量画面美的唯一标准,可以对画面物体进行变形、平面化和夸张化的形象处理,在构图上以求满、求险、求空、求偏、求局部等形式改变固定思维的审美标准。创造性的教学分析是设计造型艺术中的具象表现与抽象构成及其造型规律的内在联系,客观形态的表层表现、意象构成、结构重视、形态转换、材质媒介等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探索客观对象的内在构成关系与外观形式的整体感,从而超越模仿,达到主动性的认识与创造,突出设计的性质,强调构思与想象能力,将艺术表现形式的造型语言与专业设计有机结合。创造意识的能力在教学改革中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认识素描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摆放物体时,可以用悬挂、倒挂、垒积、包扎等多种形式进行随机性摆放,可增加也可减少,自己组织画面的构成,让学生绘画时参与其中进行物体选择,同时融入自己的思维和观念,由浅入深的将点、线、面元素触入平面和立体造型中,并注重形式、形体、空间、正、负形等关系的独立性。明暗与调子的分析以及形式、形态有密切联系,使学生不至于被动描写。探索和挖掘物体的陌生因素,追求肌理脉络和图形特写以及质感的变化,这种训练可以使学生发现和感受自然万物姿态特异的生态美,获得新的创造经验。表达设计素描的手法是无穷的,它包括涂、抹、擦、印、贴等,不同的手法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美感,不同的表现手法尝试会使学生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传统素描的像与否,在这方面可以多作尝试性的探索。设计素描应放弃传统素描只用一两种工具绘画的习惯,可选择多种工具媒介或结合各种有色纸张综合使用,除了用纸面常规表现以外,还可以在布面和板面上结合颜色和自然材料综合表现。这样不但可以增加画面的整体效果和情感表现,而且自然材料还能使画面展现有机的脉络关系。甚至可以通过摄影、电脑制作等高科技手段获得,进行尝试、研究。对材质媒介特性的感受与体验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只有切实的感受材料特性,才可能激发创造的冲动与激励创作的灵感。寻求新颖别致的形式组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包豪斯设计学校于1919成立后就开始了美术教育的变革,提出了“艺术与技术创新统一”的办学指导思想,创建了艺术设计比较完整的素描基础课程体系,这个体系注重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强化和解放。包豪斯基础课主持人约翰内斯·伊顿被认为是第一位创造现代基础课程的人,他创建了素描新的观念。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强调对形态、色彩、材料、肌理的深入理解与体验,平面与立体形式的探讨与了解;二是通过绘画分析,找出新视觉的形式构成规律,他将设计素描的含义纳入了具体化和自觉化;如何发现和掌握设计素描的表现语言,一直是今天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创造性思维上下工夫,成为拓展设计素描形态造型的本质,创造性的培养是从具象到抽象,逐步摆脱表象、概念、模仿的束缚,获得感知的最大解放和主动,在绘画时触动并激活学生的创造意识,为今后的设计创新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黄作林、李育、邓旭编著.设计素描[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谭伟(1962-),男,湖北荆州人,讲师,主要从事现代美术方面的研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