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童玩课程”让品德课堂闪现光芒
范文 顾爱玉
玩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它也是儿童教育内涵的应有之义。学中有玩,玩中有学,学玩结合,这是符合少年儿童年龄特点及其成长发展客观规律的。基于此理念提出的“童玩课程”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基于儿童心理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和生命成长需要,自主开发设计课程体系,努力实现各学科的内容学习与儿童的游戏活动的互融与整合,转变传统的学习与评价方式,努力实现让课程适合学生的发展。童玩可以穿行在品德课堂的课题揭题、课文学习、明理感悟以及拓展延伸等各个环节,巧妙结合,使童心教育走出一条新路。
一、童玩揭题,开启童心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面对教材中比较枯燥的内容,揭题时巧用童玩形式,能很快把学生引入课堂学习之中,同时也平添了许多乐趣,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乐意投入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来。
(一)童谣揭题
童谣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每个学生都喜闻乐见的。它不仅语言优美,富有韵律,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情感,引领学生满怀轻松愉悦的心境走进品德课堂。如在教学《我们的地球》一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地球的童谣。在课堂引入阶段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赞美地球的童谣朗诵会:“森林森林是小鸟的家,大海大海是小鱼的家,大地大地是我们的家,地球就是大家的家,我们要好好爱护他。”又如:“花儿,是我的朋友,草儿,是我的伙伴, 地球妈妈, 为我们遮风挡雨, 我们一起和平相处。”
学生在一首首描绘地球的童谣的朗诵中,自然而然地走入意境。他们对美丽而神秘的地球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要揭开地球神秘的面纱……
(二)谜语揭题
猜谜语是学生早期教育中经常接触的内容。谜语取材广泛,内容涉及面多,揭题用谜语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用传统的智力童玩点亮品德课堂,可以设悬念,可以奔中心,可以提要点,不同线索类型的谜语可以运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在《我们的国家》一课的揭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来猜一猜有关城市地名的谜语:“1.冰雪融化(开封) ;2.日近黄昏(洛阳) ;3.圆规画鸡蛋(太原) ;4.荧火虫(昆明); 5.胖子开会 (合肥); 6.……”这样的引入,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学习兴趣牵引到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上,课堂氛围也异常地热烈。
二、童玩学文,呼唤童心
在《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小学试行)》中关于品德教学活动是这样要求的,“常用的教学活动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与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同时提出要“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学习资源,在课堂中组织来自学生生活的学习形式,而童玩无疑是学生最好的生活体验。所以在品德课堂教学中,一边学文,一边穿行在来自于学生生活的童玩情景中,可以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贴近学生,唤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
(一)浓缩阳光体育
阳光体育是深入学校教育,遍及学生生活的童玩形式。用这样的形式,结合学习品德课文的内容,在“动”“静”结合的课堂中,能够顺利、有效地完成一些抽象的、不易感知的教学内容。如在教学《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一分钟踢毽子等阳光体育童玩活动。这样的活动,是学生课间喜闻乐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更显得亲切和熟悉。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有的做仰卧起坐,有的踢毽子,有的跳短绳。一边“玩”,一边数,一边“玩”,一边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里没有单纯的朗读,这里没有空洞的说教,有的只是学生亲身体验的童玩活动,而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自然体会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真正内涵。
(二)扮演生活角色
在教学《欢迎来我家》一课时, 笔者曾让学生做“过家家”的游戏。有的学生扮演主人,有的学生扮演客人;有的小组扮演老人,有的小组扮演小朋友;有的小组扮演的是来自少数民族的客人,有的小组扮演的是国际友人……生活有多宽,我们的学习内容就有多丰富。学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学会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每一个小组自编礼仪小品节目,然后分小组展示,其他同学作点评。这样演演评评,亲身感知, 课堂特别轻松愉悦,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交往中的基本礼仪。
(三)模拟社会场景
“体验型”课堂教学的结构是以学生的主体体验为核心因素而形成的,这类课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来到相应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自主地去参与或实践,在不断地发现、探究和总结中,实现品德教育。如在教学《热闹非凡的市场》一课时,笔者把学生带到模拟超市中,每个学生发100元券,明天去旅游,你准备怎么购物。让学生自由购物。然后再交流购到的物品,为什么你买这个物品。这样通过有场景的“玩”,把学生放到了一个个社会生活的情境之中,这样的参与与体验更好地展现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学习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真实的行动。
三、童玩明理,震撼童心
十六世纪法国最有权威的批评家蒙田认为,美德原本是平易近人的,他用诗意般的语言描述道:“德行并不定居在一座峻峭的、难以到达的高山之巅,因为,接近她的人证明,恰恰相反,她立脚在一个美丽、繁荣而又充满欢愉的平原上。”从蒙田的思想来看,我们可以认识到,真正美德的价值和高贵之处,在于简单、适用和愉快。而对于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喜欢玩闹的孩子来说,通过童玩的形式来感悟道理、体会美德,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一)再现生活童玩场景
一种好的思想品质,一个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靠喋喋不休的灌输,也不是靠苦口婆心的劝导。这些说教有时反而会引起受教育者的厌倦,使之形成逆反心理,出现心理障碍。因此,在品德课堂明理这一环节中,教师不妨采用再现学生生活中的童玩场景,用真实感人的事例联系课文的教育要点进行。如在《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回顾自己在平时玩童玩时感受很深的细节,并在课堂上适当再现。有的学生回忆了抖空竹时同学间的互相帮助,“你拍一,我拍二……”“你抖猴子爬树,我抖金鸡上架……”“你不会,我教你,大家一起玩……”有的学生回忆了走高跷时的小伙伴间的团结合作,有一名女生这样回忆:“在玩走高跷这个童玩时,我很胆小。当同学们已经能走很长一段路的时候,我还不会走,甚至不敢踩上高跷。同学们看见了,一边几个地扶着我,背后也有人托着我。他们像蚂蚁搬大青虫一样,把我簇拥着往前移动,一连几天下来,我终于学会了走高跷……”与其说这是在回顾生活场景,不如说更是在表露互助、关爱。对平时的场景作一次理性的、深入的评析,这样不仅真实可信,而且上升到道理的领悟。每一颗童心都跳动着这样一种美德。
(二)拓展生活童玩意境
品德教育中的内容,不一定是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童玩,我们也可以根据教学、教育的需要设计一些童玩。如在教学《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时,笔者就设计了“说悄悄话”这个学生非常喜欢的游戏。课堂上,笔者给学生下发了一张卡片,让学生根据课堂学习中的内容,写下自己想要对家人说的悄悄话。有的学生写下“爸爸妈妈辛苦了,我爱你”,有的学生在卡片上对自己犯过的错误向家人道歉,还有的学生许下诺言,希望自己长大了可以带家人环球旅行……接着笔者让学生把自己写的“心灵感悟卡”挂到一棵“温馨树”上,而后随机在课堂上抽取学生的卡片。当这些“悄悄话”被教师在课堂上匿名读出来的时候,学生在同伴的感悟中看到了自己的内心。就这样一写、一挂、一读,学生的脑海中、心田里对父母的爱对家的爱逐渐清晰明朗起来……
四、童玩延伸,深入童心
当有一定教育价值的内容蕴含在游戏活动中时,教育的效果是有效的、真实的、持久的。作为教师应该顺应儿童诗意、游戏的特点,努力开发一些符合本校特色的并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游戏活动,唤醒儿童与生俱有的向上、向善的天性,让真善美在儿童心中根植并自然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一)在学校生活中延伸,玩中学,学中玩
在教学了三上《七彩的社会生活》这个单元以后,笔者引导学生在教室里布置一个植物角,小小的罐子,小小的盆,让学生进行种植体验。于是有的学生带来种子,有的学生带来小苗,有的学生带来一些小盆景,一个小小的植物园就这样落成了。在这个植物园中,学生感受了种子发芽的艰辛、体会了苗儿茁长成长的毅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得到亲身的体验,看起来似乎学生只是在摆摆弄弄、搬搬浇浇、看看摸摸,其实就是这样玩着玩着,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爱植物、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团结同学、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在家庭生活中延伸,学中用,用中学
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围绕这一主题,教材安排了《社区的公共设施》《和睦相处》《精彩的社区生活》三篇课文。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后,笔者要求学生走进社区,细心观察社区的公共设施,还要走访社区居民或社区管理处询问和了解社区居民对公共设施的使用和维护情况、社区里的文体活动、社区居民之间的邻里关系等。在参与了这些活动后,可以再次唤起学生对社区的关注和热爱之情,使他们明白自己就是社区的一份子,参与社区的活动,维护社区的设施,是我们小学生应该做到的。
品德课程是一个育人的话题,笔者认为童心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巧用童玩的形式。童玩像一艘船,载着学生穿行在品德教育的全过程中。童玩像一首歌,唱出学生童心世界里最真最纯的情怀。
(浙江省桐乡市植材小学 31450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9: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