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数学阅读三部曲
范文 陈 莉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但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对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也认为阅读数学教材无非就是看看结论,背背公式。
【现状一】
在数学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形:离下课还有几分钟了,教师便会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学的知识在书上的哪一页,请大家看一下,并且完成课后的习题。于是学生纷纷打开课本,并埋头沙沙地做起作业来。教师忽视了学生要阅读教材、理解教材。久而久之,数学课本成了摆设,成了学生做习题的作业本,失去了教材的自身价值。
【现状二】
许多家长跟老师反映:“我孩子做计算题还行,就是对应用题不会分析,有的题目孩子解答不出时,我只要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叫道‘哦,我会了,我会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出在学生的阅读能力上。
那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该如何重视文本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课前加强阅读指导
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数学语言的简洁性,决定了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笔者尝试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任务,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比如教学“年、月、日”时,针对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弱,我布置了预习提示:1.我已经知道了什么?2.我有什么发现?(1)年历上的奥秘。找出最近几年的年历,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2)你知道万年历是怎么回事吗?上网搜索、查阅图书或向别人咨询,并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3.我有什么疑惑?4.搜集关于“年、月、日”的民间故事及感兴趣的内容。有了预习提示,学生预习起来就觉得有章可循,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方法,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二、课中找准阅读起点
学生通过课前阅读,对一些容易的知识已基本掌握,课中关键是要引导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找准阅读起点。
1.为解决实际问题而阅读
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文本知识的学习和真实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唤醒学生旧的知识结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阅读。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先让学生回忆春夏秋冬的自然风光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从四个季节更换,周而复始,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教师又启发:“像这样的事例你还能举出吗?”有的学生说:“每个星期,从星期一到星期日,周而复始无穷无尽。”那么在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的现象呢?请学生阅读数学文本,试算①1÷3②14.2÷22,学生发现了也有“循环”的现象。这样学生就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习了数学和理解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可阅读性和理解性,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感受到数学文本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为探究知识而阅读
由于每个人的经验背景不同,阅读时对事物的理解就可能不一样。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主观阅读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另外的侧面。通过合作和讨论,学生们可以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看到自己抓住了哪些,又漏掉了哪些,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比如教学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教材中并没有出现定义性的句子或类似的描述,只是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上相应部分标出名称。我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看图,再同桌交流,想办法弄清各名称的真正意思。教师可以提示:1.动手量一量,叫“腰”的两条边有什么特点?2.把三角形改变不同的方位,顶角的位置忽左忽右,忽上忽下,仍然叫顶角,为什么?组织学生用语言说说顶角的概念。“底角”教学也采用这样的方法。
三、课后进行阅读延伸
阅读数学课外读物是数学课堂的必要补充,它不但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在合适的时机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相关书籍和报刊,如书上出现的一些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等),可推荐学生读一读这些名人介绍。我们还可以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精彩的数学故事、数学趣题和数学发展史料。在教学中,笔者开展了以阅读为载体的数学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写数学日记,定期开展“阅读成果展示会”、“比比谁的课外知识多”等活动,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增强。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7: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