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某导弹气动跟踪力矩器卡死问题探讨
范文

    黄国炳+商宏钟+韩登峰+李伟

    1.1 故障现象

    某型导弹测试过程中,出现多例不跟踪故障, 经分解检查,发现均为力矩器下端球与衬套卡死。 进一步检查发现,下端球工作直径上附着有较多 多余物,经电镜分析发现,其成份与衬套成份相 同。同时,衬套工作表面有比较多的划痕(如图3 所示),这些划痕与下端球上的固体附着物紧紧咬 合(如图4所示),造成卡死。

    1.2 原因分析

    故障树分析方法(FTA)是通过对可能造成产 品故障的硬件、软件、环境和人为因素进行分析, 从而确定产品故障原因的各种可能组合方式或发 生概率的一种分析技术。

    本文采用故障树下行分析法,对力矩器卡死 故障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该故障树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可能造成力矩器卡死的底事件共 10个。通过调查分析,可以明显排除8个因素,即 产品软件故障、设备软件故障、人为操作失误、零件清洗不良、环境不洁净、下端球脱落物、零件加 工超差、零件装调超差。

    由于衬套和下端球间隙非常小,根据尺寸链 计算,其直径方向间隙为0.00675~0.01529mm, 在不断高速摩擦运动的情况下,这样的间隙极易 受到多余物困扰,甚至微米级颗粒物的进入也会 造成致命影响。经过调查分析,产品装配环境洁净 度良好,零件清洗良好,排除了这两个因素引入多 余物的可能。下面针对“气路多余物”、“衬套脱落 物”两种因素(图5中标★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1.2.1 气路多余物分析

    由于微米级的多余物可导致卡死,所以对气 路中多余物的研究必须细化到微米级以下。工艺 上要求系统工作前对气路进行10min的吹洗,吹 洗后气体多余物含量必须准确测试。

    由于目前对高压、大流量气体颗粒物的检测 没有专用设备,选用了用于超净厂房颗粒物检测 的粒子记数仪,这种设备只能用于低压低速流动 的气流颗粒物检测。虽然图1中的气体为高压高 速,但电磁阀为常闭两位三通电磁阀,下端球与衬 套之间的间隙起到节流塞的作用,气流经过该位 置后,截面积急剧增大,压力迅速减小,因此在实 际工作状态,经过衬套排气口的压力很低,且流量 不大,可以用该设备进行产品排气颗粒度的测试。

    为了保证收集到全部排出气体,同时避免外 界气体的影响,自行设计了一种气路衰减器用于 测试气流的收集,如图6。该气路衰减器利用气体 的伯努利原理,由两个漏斗反接的方式构成,一端 接被测高压气路输出口,高压气经过漏斗尖端减 压30倍左右后流入另一漏斗,精密测试探头在这 一漏斗中进行检测。该设计既有效保护了测试探 头免受高压气损坏,又在被测气体输入与输出端 形成了相对密闭空间,避免了外界空气中杂质的 影响,有效保证了测量精度。

    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经过力矩器的气体只含 有少量0.3~0.5μm的颗粒,相对于衬套与下端 球6~15μm的间隙,这些颗粒不会造成卡死故 障。因此,“气路多余物”这一因素可以排除。

    1.2.2 衬套脱落物分析

    通过对卡死的力矩器分解检查,发现下端球 上附着有较多的金属物质(见图4),经成份分析, 该附着物与衬套成份相同。观察衬套内表面,发现 在工作区域有明显伤痕(见图3)。这表明在工作过 程中,确有物质从衬套上脱落,这些脱落物可能是 导致卡死的原因。

    为了弄清脱落物来源,使用电镜手段对衬套 工作表面放大1000倍对比分析。图7为卡死衬套 非工作表面电镜图片,图8为卡死衬套工作表面电 镜图片。经成份分析,图7中黑色点状、线状物为 材料内部硫化物夹杂。图8中的孔洞或凹陷为这些硫化物脱落后遗留痕迹。

    通过对比图7和图8发现,衬套材料中的硫化 物在工作过程中产生了明显脱落现象。

    2 故障机理及故障复现

    根据以上分析,可能引起力矩器卡死的10个 底事件,9个已经得到排除,只有“衬套脱落物”这 一因素不能排除。

    为了进一步判断卡死与衬套脱落物的关系, 对不卡死的衬套进行分解检查,同样做电镜分析, 图9为电镜照片。由图9可以看出,其工作表面比 较致密,未出现孔洞、凹陷等缺陷,说明未产生图 8所示的硫化物脱落现象。

    衬套材料中的硫化物主要作用是减小摩擦力。 因为硫化物是硬相,基体是软相,当两个摩擦副接 触时,软相受力变形,硬相硫化物支点起支撑作 用。硫化物是一种盐,属于离子键结合,对外来材 料的亲和力较金属铁小,金属铁原子属于金属键 结合,金属键的结合力较离子键弱,金属原子对外 来材料的分子亲和力较大,宏观上看也就是硫化 物的摩擦系数较金属小。同时硬相硫化物支点使 两个摩擦副接触面积减小,从而摩擦力也变小。

    由此可以判断力矩器卡死的机理为:由于衬 套工作面硫化物脱落使摩擦系数变大,导致摩擦 热量增大,衬套摩擦处局部温度升高幅度增大,导 致摩擦系数再增大,形成恶性循环,同时温度升高 导致材料强度急剧降低。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摩 擦接触点表面温度升高至一定值后,急剧降低的 材料剪切强度与不断升高的摩擦力有一个交汇点, 当摩擦力大于材料剪切强度时,衬套材料出现脱 落,且由于高温作用,附着于球体表面,造成卡 死。

    为了验证故障机理,选取了2组内表面存在类 似图8所示的衬套进行试验,工作一定时间后均出 现卡死,表明定位准确,机理清楚。

    3 工艺改进

    3.1 硫化物脱落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由衬套卡死机理可以看出,卡死的致命原因 是衬套材料中的硫化物出现了脱落,因此,采取有 效措施避免硫化物脱落是问题的关键。

    一般情况下,不锈钢中的硫元素是有害成份, 在金属冶炼过程中要尽量去除。但由于本应用环 境的特殊性,必须保持一定的硫含量,且在加工过 程中不能使其脱落,从而使其发挥润滑作用。

    通过对衬套材料本身的理化分析,其硫含量 是符合要求的,只是在加工过程中造成了硫化物 的脱落。衬套加工流程如下:

    钻孔→检测内孔尺寸→珩磨(粗)→珩磨(精) →检测内孔尺寸→入库。

    通过对每个加工环节的分析,发现珩磨工序 是使硫化物脱落的工艺过程。

    磨削加工是通过砂轮砂粒对金属表面的拉挤 作用,使金属屑撕裂而实现的。对于硬化相和基体 软相并存材料的磨削加工,基体软相是通过撕裂 而实现的,硬化相是通过剪切断裂而实现的。基体 软相对硬化相颗粒的夹持力和砂轮砂粒挤压力构 成对硬化相的剪切力。当基体软相对硬化相颗粒 的夹持力大于硬化相剪切断裂应力时,硬化相被 剪断,一部分硬化物被留在软相基体中。当基体软 相对硬化相颗粒的夹持力小于硬化相剪切断裂应 力时,硬化相被挤出(脱落),在软相基体中留下 孔洞。因此,出现图8所示的现象,主要是因为衬 套材料基体硬度不够,使其对硫化物硬相夹持力 小于珩磨时剪切断裂应力,造成硫化物脱落。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提高衬套基体硬度,在加 工工艺中增加了热处理工序,改进后的工艺流程 如下:

    钻孔→检测内孔尺寸→淬火+低温回火→珩 磨(粗)→珩磨(精)→高温回火→入库。

    热处理相关参数:淬火+低温回火,采用真空 炉VOQ2-100,预热790℃保温50min(真空度为 1.6×10-1Pa),继续升温至1000℃,保温35min 后入油淬火。然后进行低温回火,采用箱式炉OT -1000YVCB,加热至250℃保温2h后空冷,硬 度在HV400左右。高温回火,加热到540℃保温 60min后随炉冷却,回火后的硬度约HV340。

    3.2 改进措施的验证

    使用相同的衬套材料,按照新工艺加工衬套零件,然后在电镜下分析其内表面状况,见图10。 可以看出,工艺改进后,零件内表面孔洞、凹陷等 缺陷消失,即未产生硫化物脱落现象。

    使用这种衬套组装数套产品,经反复试验,未 出现卡死现象,表明改进措施有效。

    参考文献:

    [1]田江桥,张斌兴,张伟青,等.固体火箭发动机试验故障 分析[J].上海航天,2002,19(4):58-61.

    [2]魏选平,卞树檀.故障树分析法及其应用[J].电子产 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4(3):43-45.

    [3]邢志浩,王虎干,房雷.某发动机壳体烧穿故障分析及 改进设计[J].航空兵器,2013(2).

    [4]王维宁.Y1Cr13钢开裂原因浅析[J].特钢技术,2010,

    16(4):19-22.

    [5]边朴风,张平贵.Q/5S436-2004,高纯氮气管路系统 维护规范[S].2004.

    [6]刘家浚.材料磨损原理及其耐磨性[M].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1993.

    [7]汪德涛.润滑技术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8]李智诚,朱中平,薛剑峰,等.世界金属材料实用手册 [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7.

    [9]工艺手册编写组.工艺手册:下册[M].国营长风机器 厂,1979.

    [10]工艺手册编写组.工艺手册:中册[M].国营长风机 器厂,1978.

    钻孔→检测内孔尺寸→珩磨(粗)→珩磨(精) →检测内孔尺寸→入库。

    通过对每个加工环节的分析,发现珩磨工序 是使硫化物脱落的工艺过程。

    磨削加工是通过砂轮砂粒对金属表面的拉挤 作用,使金属屑撕裂而实现的。对于硬化相和基体 软相并存材料的磨削加工,基体软相是通过撕裂 而实现的,硬化相是通过剪切断裂而实现的。基体 软相对硬化相颗粒的夹持力和砂轮砂粒挤压力构 成对硬化相的剪切力。当基体软相对硬化相颗粒 的夹持力大于硬化相剪切断裂应力时,硬化相被 剪断,一部分硬化物被留在软相基体中。当基体软 相对硬化相颗粒的夹持力小于硬化相剪切断裂应 力时,硬化相被挤出(脱落),在软相基体中留下 孔洞。因此,出现图8所示的现象,主要是因为衬 套材料基体硬度不够,使其对硫化物硬相夹持力 小于珩磨时剪切断裂应力,造成硫化物脱落。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提高衬套基体硬度,在加 工工艺中增加了热处理工序,改进后的工艺流程 如下:

    钻孔→检测内孔尺寸→淬火+低温回火→珩 磨(粗)→珩磨(精)→高温回火→入库。

    热处理相关参数:淬火+低温回火,采用真空 炉VOQ2-100,预热790℃保温50min(真空度为 1.6×10-1Pa),继续升温至1000℃,保温35min 后入油淬火。然后进行低温回火,采用箱式炉OT -1000YVCB,加热至250℃保温2h后空冷,硬 度在HV400左右。高温回火,加热到540℃保温 60min后随炉冷却,回火后的硬度约HV340。

    3.2 改进措施的验证

    使用相同的衬套材料,按照新工艺加工衬套零件,然后在电镜下分析其内表面状况,见图10。 可以看出,工艺改进后,零件内表面孔洞、凹陷等 缺陷消失,即未产生硫化物脱落现象。

    使用这种衬套组装数套产品,经反复试验,未 出现卡死现象,表明改进措施有效。

    参考文献:

    [1]田江桥,张斌兴,张伟青,等.固体火箭发动机试验故障 分析[J].上海航天,2002,19(4):58-61.

    [2]魏选平,卞树檀.故障树分析法及其应用[J].电子产 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4(3):43-45.

    [3]邢志浩,王虎干,房雷.某发动机壳体烧穿故障分析及 改进设计[J].航空兵器,2013(2).

    [4]王维宁.Y1Cr13钢开裂原因浅析[J].特钢技术,2010,

    16(4):19-22.

    [5]边朴风,张平贵.Q/5S436-2004,高纯氮气管路系统 维护规范[S].2004.

    [6]刘家浚.材料磨损原理及其耐磨性[M].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1993.

    [7]汪德涛.润滑技术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8]李智诚,朱中平,薛剑峰,等.世界金属材料实用手册 [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7.

    [9]工艺手册编写组.工艺手册:下册[M].国营长风机器 厂,1979.

    [10]工艺手册编写组.工艺手册:中册[M].国营长风机 器厂,1978.

    钻孔→检测内孔尺寸→珩磨(粗)→珩磨(精) →检测内孔尺寸→入库。

    通过对每个加工环节的分析,发现珩磨工序 是使硫化物脱落的工艺过程。

    磨削加工是通过砂轮砂粒对金属表面的拉挤 作用,使金属屑撕裂而实现的。对于硬化相和基体 软相并存材料的磨削加工,基体软相是通过撕裂 而实现的,硬化相是通过剪切断裂而实现的。基体 软相对硬化相颗粒的夹持力和砂轮砂粒挤压力构 成对硬化相的剪切力。当基体软相对硬化相颗粒 的夹持力大于硬化相剪切断裂应力时,硬化相被 剪断,一部分硬化物被留在软相基体中。当基体软 相对硬化相颗粒的夹持力小于硬化相剪切断裂应 力时,硬化相被挤出(脱落),在软相基体中留下 孔洞。因此,出现图8所示的现象,主要是因为衬 套材料基体硬度不够,使其对硫化物硬相夹持力 小于珩磨时剪切断裂应力,造成硫化物脱落。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提高衬套基体硬度,在加 工工艺中增加了热处理工序,改进后的工艺流程 如下:

    钻孔→检测内孔尺寸→淬火+低温回火→珩 磨(粗)→珩磨(精)→高温回火→入库。

    热处理相关参数:淬火+低温回火,采用真空 炉VOQ2-100,预热790℃保温50min(真空度为 1.6×10-1Pa),继续升温至1000℃,保温35min 后入油淬火。然后进行低温回火,采用箱式炉OT -1000YVCB,加热至250℃保温2h后空冷,硬 度在HV400左右。高温回火,加热到540℃保温 60min后随炉冷却,回火后的硬度约HV340。

    3.2 改进措施的验证

    使用相同的衬套材料,按照新工艺加工衬套零件,然后在电镜下分析其内表面状况,见图10。 可以看出,工艺改进后,零件内表面孔洞、凹陷等 缺陷消失,即未产生硫化物脱落现象。

    使用这种衬套组装数套产品,经反复试验,未 出现卡死现象,表明改进措施有效。

    参考文献:

    [1]田江桥,张斌兴,张伟青,等.固体火箭发动机试验故障 分析[J].上海航天,2002,19(4):58-61.

    [2]魏选平,卞树檀.故障树分析法及其应用[J].电子产 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4(3):43-45.

    [3]邢志浩,王虎干,房雷.某发动机壳体烧穿故障分析及 改进设计[J].航空兵器,2013(2).

    [4]王维宁.Y1Cr13钢开裂原因浅析[J].特钢技术,2010,

    16(4):19-22.

    [5]边朴风,张平贵.Q/5S436-2004,高纯氮气管路系统 维护规范[S].2004.

    [6]刘家浚.材料磨损原理及其耐磨性[M].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1993.

    [7]汪德涛.润滑技术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8]李智诚,朱中平,薛剑峰,等.世界金属材料实用手册 [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7.

    [9]工艺手册编写组.工艺手册:下册[M].国营长风机器 厂,1979.

    [10]工艺手册编写组.工艺手册:中册[M].国营长风机 器厂,197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2: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