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透水性路面应用浅析 |
范文 | 房勇 【摘 要】如何在雨季留住雨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笔者根据相关施工经验颇有心得,今与读者共享。 【关键词】沥青路面;透水性;分析 Porous pavement application is analysed Fang Yong (Shandong weifang highway administration Shandong Weifang 261041) 【Abstract】How to keep rainwater in the rainy season is an urgent task to solve. The author has some experi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levant construction, which is Shared with readers. 【Key words】Asphalt pavement;Permeability;Analysis 1. 引言。 在城市水灾日益严重的今天,引入透水性路面势在必行;在北方城市缺水日益严重的今天,雨季大量降雨被迅速排入江河而地下水位却日益下降,引入透水性路面更显紧迫。 2. 透水性路面的特点。 为了保证良好的透水性,沥青路面的透水结构层一般采用多孔的开级配结构,空隙率高达15%~25%。与传统沥青路面相比,透水沥青路面具有以下特点。 2.1 减小洪峰流量,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透水性沥青路面由于良好的透水能力,使径流曲线平缓,峰值降低,可使洪峰流量减少80%左右,可有效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泄洪压力,有利于城市防洪。 2.2 有效补充地下水资源。依据材料、土质类型以及降雨量等条件设计合理的透水性路面,可以使雨水通过透水沥青渗入路基。雨水经路面直接渗透减少了地面径流,同时经过路面和土壤的截留吸附、生物降解等作用后,与水中的溶解性污染物和某些重金属离子被去除,成为水质较好的地下水资源。 2.3 显著提高道路的生态环保效益。透水路面可将将于直接渗入地下,而不是经排水系统排入河、湖、海。雨水通过土层的过滤得到净化,并且能明显恢复土壤中的水分,调节大气湿度,利于植物、特别是树木的生长;同时可以维持地表水压的平稳,自然补充地下水资源,可以缓解城市不透水硬化路面对于水资源的负面影响。透水性路面一起本身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被誉为“会呼吸的”地面铺装。 2.4 吸收車辆行驶产生的噪音,创造安静舒适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行车噪声是由轮胎与路面间空气的抽吸与压缩、轮胎在路面上的振动产生的。透水性沥青路面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空气的抽吸与压缩,因而起到了降低噪声的作用。与普通密集配路面相比较,透水性沥青路面能够降低3~6dB的路面噪音,按照降低3dB的效果,这相当于使发声源降低了一倍或者相当于城市道路中设置了隔音板。透水沥青路面在公路隧道中可吸收掉75%的噪声。 2.5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效降低路表温度。透水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较普通沥青混凝土的导热性要低,可起到隔热层的作用。多孔构造的透水性路面在雨后,路面结构被水分充分浸润后,土基及垫层中丰富的毛细水通过自然蒸发,能够显著降低道路表面温度。在相同的太阳辐射强度下,路表温度在持续11h后不超过45℃。如果路面结构的空隙率在20%左右,路面温度保持在35~40℃,而传统密级配沥青混凝土路面在相同的条件下,路表温度会达到60℃甚至更高。 2.6 有效改善道路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透水性沥青混凝土路面雨天路面无积水,可保证轮胎与路面之间有良好的附着性,防止车辆水漂事故的发生;同时可减少车辆后方溅水和喷雾,改善行车条件,提高雨天行车的能见度。 2.7 改善路面的视觉性能。由于透水性沥青混凝土路面表面粗糙,易于形成漫反射,在白天可以防止太阳光耀眼,在夜晚可以减少对面车辆灯光炫目,从而可大大降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8 提高车辆的燃油效率。透水沥青路面显著提高了路面的抗滑性能,增大了路面与汽车轮胎的磨阻力,从而提高了车辆的燃油效率。 3. 透水性路面的应用条件。 不可否认,透水性路面不可能适用于任何路面,只有一些特定的场所和条件适合雨水下渗。这些特定的条件包括下垫层土基的特性和土基至岩石层的厚度等。在铺筑透水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时,必须考虑到该地段是否具备铺筑透水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条件,具体条件如下: 3.1 土基的质量和已有的土基覆盖层的厚度是决定是否具备铺筑透水性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雨水回灌的关键因素,土基的渗水率不能太小,过小的透水率意味着土基不能及时完成渗透设计这一目标,最终会因为降雨的累积而失去透水性路面的作用。一般铺筑透水性路面时要求在土基的渗透率大于1.27cm/h时可以使用。 3.2 推荐土基至基岩的最小厚度为0.61m。 3.3 对高坡度的地区不适用透水性路面。 3.4 透水性路面应当与建筑物基础和地下室保持一定的宽度距离,以防止水的下渗。 4. 结语。 在缺水的今天,合理留住雨水,利国利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