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
范文 | 袁良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分数乘法”单元中的“整理与练习”有以下一道思考题。 ■ 题目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发现计算规律:分母是相邻自然数(不为0)、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差等于它们的乘积。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地发现这样的规律,课堂教学会十分枯燥,既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深层次的价值,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课堂实录: 1.初步了解规律,理解规律形成的原因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比一比每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生1:我发现每组里面两道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两个分数的差等于这两个分数的乘积。 师:是不是所有的分数都这样?每组中的分数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生2:不是所有的分数都这样。我发现这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 师:你能根据发现的规律再写几组这样的算式吗?(生答略) 师:同学们想的真不错!可为什么分子为1,分母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会有这样的计算规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进行探究。 师(出示■-■=■×■):我们先来观察它们的分母,因为这两个分数的分母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所以在求差时,它们的公分母就是这两个数的乘积,即求差的分母和求乘积的分母相等;再来观察它们的分子,由于分子是1,所以■-■的分子就是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也就是1),与积的分子相等。 师生(小结):■-■=■×■(a、b为不为0的两个相邻的自然数)。 2.进一步探索规律,拓展延伸规律 师(出示■-■和■×■):如果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是两个相邻的奇数,那么这两个分数的差与它们的积之间又有怎样的规律呢?(生小组合作) 生3:我发现这两个分数的差不等于这两个分数的乘积。 生4:我通过计算■-■和■×■,也发现这两个分数的差不等于这两个分数的乘积。 师:同学都观察得很仔细。那么,这两个分数的差和乘积有没有关系? 生5:有,从这几组算式中都可以看出两个分数的差是乘积的2倍。 师:那能通过观察两个分数的分母,探索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规律吗?(生小组合作探究) 生6:因为这是两个相邻的奇数,它们的差和乘积的分母是一样的,而差的分子是两个奇数的差,也就是2,所以乘积的分子还是1。 师:同学们能通过两个分数的特征来阐述它们的由来,很棒。 3.深入运用规律,获得成功的经验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用学到的规律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例题(1):■+■+■+■+■+……+■ (师引导学生转化成两个分数之间的差) 原式=1-■+■-■+■-■+■……-■+■-■ =1-■ =■ 例题(2):■+■+■+■+■+……+■ 师:这题和上题有什么相似之处?(生答略)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利用学习过的规律解决问题。希望你们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使难题不再是难题。 …… 课后反思: 教材思考题的编制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规律,如果教师不加以整合、优化,很容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思考题的教学价值就会失去意义。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如教师在练习环节中加以适当引导,使学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责编杜华)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分数乘法”单元中的“整理与练习”有以下一道思考题。 ■ 题目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发现计算规律:分母是相邻自然数(不为0)、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差等于它们的乘积。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地发现这样的规律,课堂教学会十分枯燥,既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深层次的价值,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课堂实录: 1.初步了解规律,理解规律形成的原因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比一比每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生1:我发现每组里面两道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两个分数的差等于这两个分数的乘积。 师:是不是所有的分数都这样?每组中的分数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生2:不是所有的分数都这样。我发现这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 师:你能根据发现的规律再写几组这样的算式吗?(生答略) 师:同学们想的真不错!可为什么分子为1,分母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会有这样的计算规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进行探究。 师(出示■-■=■×■):我们先来观察它们的分母,因为这两个分数的分母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所以在求差时,它们的公分母就是这两个数的乘积,即求差的分母和求乘积的分母相等;再来观察它们的分子,由于分子是1,所以■-■的分子就是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也就是1),与积的分子相等。 师生(小结):■-■=■×■(a、b为不为0的两个相邻的自然数)。 2.进一步探索规律,拓展延伸规律 师(出示■-■和■×■):如果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是两个相邻的奇数,那么这两个分数的差与它们的积之间又有怎样的规律呢?(生小组合作) 生3:我发现这两个分数的差不等于这两个分数的乘积。 生4:我通过计算■-■和■×■,也发现这两个分数的差不等于这两个分数的乘积。 师:同学都观察得很仔细。那么,这两个分数的差和乘积有没有关系? 生5:有,从这几组算式中都可以看出两个分数的差是乘积的2倍。 师:那能通过观察两个分数的分母,探索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规律吗?(生小组合作探究) 生6:因为这是两个相邻的奇数,它们的差和乘积的分母是一样的,而差的分子是两个奇数的差,也就是2,所以乘积的分子还是1。 师:同学们能通过两个分数的特征来阐述它们的由来,很棒。 3.深入运用规律,获得成功的经验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用学到的规律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例题(1):■+■+■+■+■+……+■ (师引导学生转化成两个分数之间的差) 原式=1-■+■-■+■-■+■……-■+■-■ =1-■ =■ 例题(2):■+■+■+■+■+……+■ 师:这题和上题有什么相似之处?(生答略)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利用学习过的规律解决问题。希望你们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使难题不再是难题。 …… 课后反思: 教材思考题的编制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规律,如果教师不加以整合、优化,很容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思考题的教学价值就会失去意义。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如教师在练习环节中加以适当引导,使学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责编杜华)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分数乘法”单元中的“整理与练习”有以下一道思考题。 ■ 题目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发现计算规律:分母是相邻自然数(不为0)、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差等于它们的乘积。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地发现这样的规律,课堂教学会十分枯燥,既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深层次的价值,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课堂实录: 1.初步了解规律,理解规律形成的原因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比一比每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生1:我发现每组里面两道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两个分数的差等于这两个分数的乘积。 师:是不是所有的分数都这样?每组中的分数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生2:不是所有的分数都这样。我发现这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 师:你能根据发现的规律再写几组这样的算式吗?(生答略) 师:同学们想的真不错!可为什么分子为1,分母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会有这样的计算规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进行探究。 师(出示■-■=■×■):我们先来观察它们的分母,因为这两个分数的分母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所以在求差时,它们的公分母就是这两个数的乘积,即求差的分母和求乘积的分母相等;再来观察它们的分子,由于分子是1,所以■-■的分子就是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也就是1),与积的分子相等。 师生(小结):■-■=■×■(a、b为不为0的两个相邻的自然数)。 2.进一步探索规律,拓展延伸规律 师(出示■-■和■×■):如果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是两个相邻的奇数,那么这两个分数的差与它们的积之间又有怎样的规律呢?(生小组合作) 生3:我发现这两个分数的差不等于这两个分数的乘积。 生4:我通过计算■-■和■×■,也发现这两个分数的差不等于这两个分数的乘积。 师:同学都观察得很仔细。那么,这两个分数的差和乘积有没有关系? 生5:有,从这几组算式中都可以看出两个分数的差是乘积的2倍。 师:那能通过观察两个分数的分母,探索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规律吗?(生小组合作探究) 生6:因为这是两个相邻的奇数,它们的差和乘积的分母是一样的,而差的分子是两个奇数的差,也就是2,所以乘积的分子还是1。 师:同学们能通过两个分数的特征来阐述它们的由来,很棒。 3.深入运用规律,获得成功的经验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用学到的规律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例题(1):■+■+■+■+■+……+■ (师引导学生转化成两个分数之间的差) 原式=1-■+■-■+■-■+■……-■+■-■ =1-■ =■ 例题(2):■+■+■+■+■+……+■ 师:这题和上题有什么相似之处?(生答略)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利用学习过的规律解决问题。希望你们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使难题不再是难题。 …… 课后反思: 教材思考题的编制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规律,如果教师不加以整合、优化,很容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思考题的教学价值就会失去意义。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如教师在练习环节中加以适当引导,使学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责编杜华)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