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城市道路景观中园林色彩的思考 |
范文 | 佟彤 摘 要:城市道路景观中色彩的应用对道路交通的导向性、标识性、安全性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而在道路景观中占主导地位的当属植物景观。道路景观在植物色彩应用方面根据道路的交通状况以及道路的功能性差异等原因,在配置搭配方面有很多不同于普通植物色彩配置的特点:植物的色彩使用必须与道路的安全性、顺畅性和汽车行驶的诱导性紧密联系;道路景观的尺度大,在纵深方向长,色彩设计要体现它的连续性以及韵律感;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自然状况不同,要根据其地域特色在色彩设计以及树种的选择上要体现和协调这些特征。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色彩效应;植物色彩 1.城市道路景观环境的色彩效应 色彩的心理感知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人眼对色彩的感觉,色彩所引起的对具体事物的联想,以及一些初步的抽象联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共性,但色彩的抽象联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和地方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等因素密不可分,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所以,本节对一些人们共有的色彩心理感知进行分析,以确定其在城市道路色彩设计中的作用。 1.1色彩的心理效应 颜色在由视觉传至大脑的过程中,产生色彩物理、色彩生理和色彩心理的效应,使人获得色感觉。不同的颜色进入人们的眼帘,不但能使人们产生大小、轻重、冷暖、远近、明暗等的感觉,还能引起人们产生兴奋、紧张、安全、烦躁、忧郁等心理效果。色彩的心理反应在道路或建筑设计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了解人对色彩的一些共有的心理感知特性,有助于更好地运用色彩语言的特性塑造城市道路景观环境。 1.2色彩的心理联想 色彩的心理联想是从具体联想到抽象联想的一个过程,即色彩在引起人的视知觉的同时也会引发人对色彩相关的具体事物的联想,进而产生心理抽象层面上的想象。城市道路综合景观设计要做的除了对道路交通完成在安全上等所共有的东西的考虑,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挖掘和研究地区或城市的传统地方色彩,并在城市道路建设中以适当的方式体现出来,成为地方人文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在自然界和社会中,色彩的存在使人类的生活丰富多彩,色彩向人们显示出强大的威力,冲击着人们的心理。换句话说,色彩正无意识地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动。色彩渗透到道路交通的各个角落,对于驾驶员来说,决定他们操作的信息至少有80%来自视觉,而色彩又是视觉最易感知的信息内容。由此可见色彩直接影响着安全行车。在道路景观植物的选用上,除重视绿化植物的选择外,对植物的颜色也应根据公路所处的区域或环境有针对性的选择。例如,在温带的春秋两季宜用冷暖色系混植;夏季宜用冷色系,各色冷色花卉也要间隔栽植;而冬季则用暖色系,但暖色系色调高,过强的暖色或观看暖色时间过长都会感到疲劳、烦躁和不舒服,所以要每隔一定距离变换一下颜色种类,并要间隔栽植绿叶植物,这样即可利用鲜艳花卉的高色调来烘托出温暖感,并刺激驾驶员的神经系统,使驾驶员保持清醒的驾驶状态,又可以避免鲜艳色调过强给驾驶员造成疲劳。 表2 一些色调给人的心理联想 1.3色彩的心理效应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2.城市道路景观环境中植物色彩的应用 植物色彩作为道路景观的有机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植物色彩是影响道路景观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2.1植物自身的色彩 园林植物本身的颜色即构成一景,表现出色彩美的特征,正是由于植物色彩的丰富多变,才能创造出不同园林意境空间组合的园林景观。植物色彩主要包括叶、花、果、干的色彩,其中植物的叶色是表现植物色彩美的主要部位。 2.1.1叶色美 春色叶植物 一些植物在春季新发生的嫩叶呈现黄绿或嫩红、嫩紫等显著不同于一般叶色的颜色,在春季表现出绚烂的色彩。经常用于道路绿化的春色叶植物有垂柳、悬铃木、臭椿等。一些常绿植物的新叶初展时,或红或黄的新叶也有开花般效果,如香樟、石楠。 秋色叶植物 是指进入秋季后或经霜后叶色由绿色转成其他颜色,并能使整个树冠显得鲜艳而优美的观赏树种,秋色叶植物一直是园林中表现时序的最主要的素材。秋叶呈红色的很多,如枫香、五角枫、鸡爪槭、黄栌、乌桕、盐肤木、柿树、漆树等。部分秋叶呈黄色的植物,如银杏、无患子、鹅掌楸,而水杉、池杉秋叶则呈红褐色。 图1 银杏树在秋天呈现出金黄色 彩色叶植物 是指叶片上具有斑点或条纹,或叶缘呈现异色镶边的植物。常用于道路绿化的如金边黄杨、金心黄杨、洒金东瀛珊瑚、金边瑞香、金边女贞、洒金柏、变叶木、金边胡颓子等。还有如红背桂、银白杨、栓皮栎等叶背叶面具有显著不同颜色的双色叶植物,在微风吹拂下色彩变幻,极具意境之美。 2.1.2花色美 植物的花色万紫千红,尤其是草本花卉花色多样,以花坛作为主景时,大多都设在交通岛上或主要道路口交叉广场中心,作配景时,常设于道路、广场两侧,以带状、花缘和花径形式表现。如红色的一串红、红花醡浆草、月季、蔷薇、美人蕉,白色的葱兰、丝兰、蜀葵等,黄色的迎春、连翘、金钟花、万寿菊等。很多木本植物在花期繁花似锦,也是营造视觉焦点的极好材料。经常使用在道路绿化中的木本花卉包括,山桃、樱花、石榴、白玉兰、丁香花、木槿、紫薇、泡桐等。 2.1.3果色美 果实颜色以红色居多,如南天竺、石榴、山楂、海棠、火棘、珊瑚树,还有黄色的银杏、佛手、芒果、梅、杏,橙色的桔、柚、柿,白色的红瑞木,紫色的紫珠、葡萄,蓝色的十大功劳、海州常山。 2.1.4干色美 树干色彩也极具观赏价值,尤其是北方的冬季,落叶后的树干在白雪的映衬下更具独特魅力。通常树干色彩为褐色,少量植物树干呈现鲜明的色彩,易营造引人注目的亮丽风景。如白色枝干的白桦、白皮松、毛白杨、银白杨,绿色枝干的竹、梧桐、棣棠,黄色的金枝槐、山槐,红色的红瑞木、紫色的紫竹等。 图2 悬铃木的树干呈斑驳的青白色,极具观赏性 2.2植物色彩的选用以设计的区域特点为基础 园林植物的选择需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植物,且要选择适合相应交通状况的适合颜色的树种。如在高速公路的两边尽量多种植一些以绿色为主调的绿化种植,忌使用颜色过于丰富的树种,因为绿色能缓解视觉疲劳,而颜色过于丰富则会干扰司机的视线有碍于行车安全。 2.3植物色彩表现园林季相 植物色彩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表现出独一无二的季相美,不同植物的各个季相色彩可引起流动的色彩旋律。在道路景观的设计中结合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合理栽植适宜的植物,可以使道路景观赋予季节的变化,使使用人群一年四季都能有景可观。 3.城市道路景观中的配色原则 3.1基本原则 3.1.1行为主体匹配原则 心理实验表明,色彩是人的第一视觉要素,人们在对一个城市的感知,最先从色彩开始的。不同色调的道路环境会对人产生不同的感觉,从而影响人对道路环境的评价,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方式,既形成了以人为本的行为主体原则。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色彩控制应根据道路的使用主体的不同来选择色彩,从而建立与人相适应的色彩空间环境,促进城市道路良性、健康地发展。行为主体因活动习惯、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对色彩的感知程度和敏感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对于本身对色彩较高要求的道路来讲,对植物景观色彩控制的要求达到一定的高度,其控制方案和控制强度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行为主体的因素。 3.1.2环境色彩的协调 协调是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是,也是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色彩协调的核心原则。这里的和谐是要求城市道路色彩中所有色彩构成要素,要在变化中、差异中实现统一或协调。明确各类植物景观的主次关系,综合考虑色彩效果。处于主导地位景观色彩应以更加鲜明、丰富的色彩,从而确保主体景观的颜色控制着主调色彩;处于从属地位的植物色彩配置,应着重考虑周围环境的色彩,加强对周围环境色彩的融入,局部改善都可以使得整个景观构成达到最优化的目的。道路植物景观色彩设计都要遵循色彩基本美学规律,充分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规律,以创造舒适、和谐、的道路色彩为目标。 3.1.3历史地域关联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地域特征,要充分的挖掘地方特色,运用到道路色彩设计中来,并通过植物景观色彩来取得协调统一,确保体现城市道路的独特魅力。道路植物景观色彩的设计应针对历史地域原则,应用本土彩色植物物种,对地域性的植物色彩进行提取和收集。在植物绿色基调基础上的景观提升,应用本土植物中的彩色植物,来体现这种地域文化特征,通过强调或韵律的组织手法,在色彩上更加突出地域文化特征,是城市道路植物色彩景观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之一。 3.2不同功能的配色原则 (1)诱导功能的配色原则。 诱导性栽植的目的是引导驾驶者的行车视线,它具有导向性、障碍性、掩饰性。这种功用的植物配色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应是色彩的诱目性和视认性。高纯度、高明度色彩的诱目性相对较高,但要提高视认性还须加大植物色彩相互间隔以及植物与周围环境色彩明度的对比。例如,橙色植物一般以绿色阔叶植物或天蓝色、灰绿色、青铜色、紫绿色叶作陪衬;明黄色植物可用深蓝紫色花鲜红色花及浓绿色的叶和淡灰蓝色的叶作补色,色彩协调同时给人清新自然的感觉。 (2)缓冲功能的配色原则。 在低填方且没有设护栏的路段或互通式立交出口端部,可栽植一定宽度的密集灌木或矮树。此时,植物色彩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可通过不同的色彩搭配表达不同的情感。 图 在高架桥的进出口端栽植形式比较多样性 (3)防眩功能的配色原则。 在中央分隔带、主线与辅道或平行的铁路之间,可栽植常绿灌木、矮树等以隔断对向车流的眩光。此种栽植色彩选择范围较广,配色灵活,可以用来作为地方色彩表达平台。但考虑到明度较高的色调,如橙、明黄在强烈的日光下有炫目的现象,因此,在防眩栽植中,高度0.5~13m范围内应少用此类色彩。 图 高速公路旁栽植矮小的女贞配以小乔木紫薇 (4)过渡栽植。 是在隧道洞口外两侧光线明暗急剧变化段栽植高大乔木予以过渡。这种栽植应选择明度较低及色调较冷的色彩为主色, 如枝叶繁茂、叶色以浓绿色为主的乔木,雪松、广玉兰、栾树、千头椿等。 (5)遮蔽栽植。 对公路沿线各种影响视觉景观的物体宜栽植小乔木或者灌木进行遮蔽,如龙柏、珊瑚树、紫薇等;公路声屏障宜采用攀缘植物予以绿化和遮蔽。此时,植载可作为地方文化的展示平台,其植物色彩的选择内容可以根据需要确定。 图 攀援月季对栅栏内部的景观起了隔离遮蔽的作用 (6)标示栽植。 当沿线景观、地貌缺少变化,难以判断所经地点时,宜栽植有别于沿途植被的树木等, 形成明显的标志,预告设施位置。此种类型的植栽同样需要首先考虑它的诱目性及视认性。植物色彩选择需以环境色为底色, 配以与环境色有较大色度对比的植物。 (7)隔离栽植。 在公路用地边缘的隔离栅内侧,宜栽植刺柏、龙柏等常绿灌木及攀援植物,防止人或动物进入。这类植物应选择介于道路色彩与环境色的中间作为底色,以便协调道路及环境。同时,可配以其他色彩来造景。 4.总结 我国在结合颜色视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道路景观色彩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加之色彩的心理生理作用又因人而异,对美化环境和交通安全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还很难量化,这为合理的色彩设计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结合基于颜色视觉理论以及园林植物色彩的应用,简单提出了几点景观道路植物的配色原则,但由于道路景观色彩设计涉及到景观学、交通心理学、交通安全学、植物学、色彩学等多门学科,有待于更深入的发掘和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图2 悬铃木的树干呈斑驳的青白色,极具观赏性 2.2植物色彩的选用以设计的区域特点为基础 园林植物的选择需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植物,且要选择适合相应交通状况的适合颜色的树种。如在高速公路的两边尽量多种植一些以绿色为主调的绿化种植,忌使用颜色过于丰富的树种,因为绿色能缓解视觉疲劳,而颜色过于丰富则会干扰司机的视线有碍于行车安全。 2.3植物色彩表现园林季相 植物色彩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表现出独一无二的季相美,不同植物的各个季相色彩可引起流动的色彩旋律。在道路景观的设计中结合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合理栽植适宜的植物,可以使道路景观赋予季节的变化,使使用人群一年四季都能有景可观。 3.城市道路景观中的配色原则 3.1基本原则 3.1.1行为主体匹配原则 心理实验表明,色彩是人的第一视觉要素,人们在对一个城市的感知,最先从色彩开始的。不同色调的道路环境会对人产生不同的感觉,从而影响人对道路环境的评价,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方式,既形成了以人为本的行为主体原则。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色彩控制应根据道路的使用主体的不同来选择色彩,从而建立与人相适应的色彩空间环境,促进城市道路良性、健康地发展。行为主体因活动习惯、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对色彩的感知程度和敏感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对于本身对色彩较高要求的道路来讲,对植物景观色彩控制的要求达到一定的高度,其控制方案和控制强度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行为主体的因素。 3.1.2环境色彩的协调 协调是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是,也是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色彩协调的核心原则。这里的和谐是要求城市道路色彩中所有色彩构成要素,要在变化中、差异中实现统一或协调。明确各类植物景观的主次关系,综合考虑色彩效果。处于主导地位景观色彩应以更加鲜明、丰富的色彩,从而确保主体景观的颜色控制着主调色彩;处于从属地位的植物色彩配置,应着重考虑周围环境的色彩,加强对周围环境色彩的融入,局部改善都可以使得整个景观构成达到最优化的目的。道路植物景观色彩设计都要遵循色彩基本美学规律,充分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规律,以创造舒适、和谐、的道路色彩为目标。 3.1.3历史地域关联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地域特征,要充分的挖掘地方特色,运用到道路色彩设计中来,并通过植物景观色彩来取得协调统一,确保体现城市道路的独特魅力。道路植物景观色彩的设计应针对历史地域原则,应用本土彩色植物物种,对地域性的植物色彩进行提取和收集。在植物绿色基调基础上的景观提升,应用本土植物中的彩色植物,来体现这种地域文化特征,通过强调或韵律的组织手法,在色彩上更加突出地域文化特征,是城市道路植物色彩景观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之一。 3.2不同功能的配色原则 (1)诱导功能的配色原则。 诱导性栽植的目的是引导驾驶者的行车视线,它具有导向性、障碍性、掩饰性。这种功用的植物配色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应是色彩的诱目性和视认性。高纯度、高明度色彩的诱目性相对较高,但要提高视认性还须加大植物色彩相互间隔以及植物与周围环境色彩明度的对比。例如,橙色植物一般以绿色阔叶植物或天蓝色、灰绿色、青铜色、紫绿色叶作陪衬;明黄色植物可用深蓝紫色花鲜红色花及浓绿色的叶和淡灰蓝色的叶作补色,色彩协调同时给人清新自然的感觉。 (2)缓冲功能的配色原则。 在低填方且没有设护栏的路段或互通式立交出口端部,可栽植一定宽度的密集灌木或矮树。此时,植物色彩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可通过不同的色彩搭配表达不同的情感。 图 在高架桥的进出口端栽植形式比较多样性 (3)防眩功能的配色原则。 在中央分隔带、主线与辅道或平行的铁路之间,可栽植常绿灌木、矮树等以隔断对向车流的眩光。此种栽植色彩选择范围较广,配色灵活,可以用来作为地方色彩表达平台。但考虑到明度较高的色调,如橙、明黄在强烈的日光下有炫目的现象,因此,在防眩栽植中,高度0.5~13m范围内应少用此类色彩。 图 高速公路旁栽植矮小的女贞配以小乔木紫薇 (4)过渡栽植。 是在隧道洞口外两侧光线明暗急剧变化段栽植高大乔木予以过渡。这种栽植应选择明度较低及色调较冷的色彩为主色, 如枝叶繁茂、叶色以浓绿色为主的乔木,雪松、广玉兰、栾树、千头椿等。 (5)遮蔽栽植。 对公路沿线各种影响视觉景观的物体宜栽植小乔木或者灌木进行遮蔽,如龙柏、珊瑚树、紫薇等;公路声屏障宜采用攀缘植物予以绿化和遮蔽。此时,植载可作为地方文化的展示平台,其植物色彩的选择内容可以根据需要确定。 图 攀援月季对栅栏内部的景观起了隔离遮蔽的作用 (6)标示栽植。 当沿线景观、地貌缺少变化,难以判断所经地点时,宜栽植有别于沿途植被的树木等, 形成明显的标志,预告设施位置。此种类型的植栽同样需要首先考虑它的诱目性及视认性。植物色彩选择需以环境色为底色, 配以与环境色有较大色度对比的植物。 (7)隔离栽植。 在公路用地边缘的隔离栅内侧,宜栽植刺柏、龙柏等常绿灌木及攀援植物,防止人或动物进入。这类植物应选择介于道路色彩与环境色的中间作为底色,以便协调道路及环境。同时,可配以其他色彩来造景。 4.总结 我国在结合颜色视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道路景观色彩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加之色彩的心理生理作用又因人而异,对美化环境和交通安全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还很难量化,这为合理的色彩设计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结合基于颜色视觉理论以及园林植物色彩的应用,简单提出了几点景观道路植物的配色原则,但由于道路景观色彩设计涉及到景观学、交通心理学、交通安全学、植物学、色彩学等多门学科,有待于更深入的发掘和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图2 悬铃木的树干呈斑驳的青白色,极具观赏性 2.2植物色彩的选用以设计的区域特点为基础 园林植物的选择需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植物,且要选择适合相应交通状况的适合颜色的树种。如在高速公路的两边尽量多种植一些以绿色为主调的绿化种植,忌使用颜色过于丰富的树种,因为绿色能缓解视觉疲劳,而颜色过于丰富则会干扰司机的视线有碍于行车安全。 2.3植物色彩表现园林季相 植物色彩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表现出独一无二的季相美,不同植物的各个季相色彩可引起流动的色彩旋律。在道路景观的设计中结合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合理栽植适宜的植物,可以使道路景观赋予季节的变化,使使用人群一年四季都能有景可观。 3.城市道路景观中的配色原则 3.1基本原则 3.1.1行为主体匹配原则 心理实验表明,色彩是人的第一视觉要素,人们在对一个城市的感知,最先从色彩开始的。不同色调的道路环境会对人产生不同的感觉,从而影响人对道路环境的评价,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方式,既形成了以人为本的行为主体原则。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色彩控制应根据道路的使用主体的不同来选择色彩,从而建立与人相适应的色彩空间环境,促进城市道路良性、健康地发展。行为主体因活动习惯、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对色彩的感知程度和敏感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对于本身对色彩较高要求的道路来讲,对植物景观色彩控制的要求达到一定的高度,其控制方案和控制强度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行为主体的因素。 3.1.2环境色彩的协调 协调是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是,也是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色彩协调的核心原则。这里的和谐是要求城市道路色彩中所有色彩构成要素,要在变化中、差异中实现统一或协调。明确各类植物景观的主次关系,综合考虑色彩效果。处于主导地位景观色彩应以更加鲜明、丰富的色彩,从而确保主体景观的颜色控制着主调色彩;处于从属地位的植物色彩配置,应着重考虑周围环境的色彩,加强对周围环境色彩的融入,局部改善都可以使得整个景观构成达到最优化的目的。道路植物景观色彩设计都要遵循色彩基本美学规律,充分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规律,以创造舒适、和谐、的道路色彩为目标。 3.1.3历史地域关联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地域特征,要充分的挖掘地方特色,运用到道路色彩设计中来,并通过植物景观色彩来取得协调统一,确保体现城市道路的独特魅力。道路植物景观色彩的设计应针对历史地域原则,应用本土彩色植物物种,对地域性的植物色彩进行提取和收集。在植物绿色基调基础上的景观提升,应用本土植物中的彩色植物,来体现这种地域文化特征,通过强调或韵律的组织手法,在色彩上更加突出地域文化特征,是城市道路植物色彩景观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之一。 3.2不同功能的配色原则 (1)诱导功能的配色原则。 诱导性栽植的目的是引导驾驶者的行车视线,它具有导向性、障碍性、掩饰性。这种功用的植物配色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应是色彩的诱目性和视认性。高纯度、高明度色彩的诱目性相对较高,但要提高视认性还须加大植物色彩相互间隔以及植物与周围环境色彩明度的对比。例如,橙色植物一般以绿色阔叶植物或天蓝色、灰绿色、青铜色、紫绿色叶作陪衬;明黄色植物可用深蓝紫色花鲜红色花及浓绿色的叶和淡灰蓝色的叶作补色,色彩协调同时给人清新自然的感觉。 (2)缓冲功能的配色原则。 在低填方且没有设护栏的路段或互通式立交出口端部,可栽植一定宽度的密集灌木或矮树。此时,植物色彩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可通过不同的色彩搭配表达不同的情感。 图 在高架桥的进出口端栽植形式比较多样性 (3)防眩功能的配色原则。 在中央分隔带、主线与辅道或平行的铁路之间,可栽植常绿灌木、矮树等以隔断对向车流的眩光。此种栽植色彩选择范围较广,配色灵活,可以用来作为地方色彩表达平台。但考虑到明度较高的色调,如橙、明黄在强烈的日光下有炫目的现象,因此,在防眩栽植中,高度0.5~13m范围内应少用此类色彩。 图 高速公路旁栽植矮小的女贞配以小乔木紫薇 (4)过渡栽植。 是在隧道洞口外两侧光线明暗急剧变化段栽植高大乔木予以过渡。这种栽植应选择明度较低及色调较冷的色彩为主色, 如枝叶繁茂、叶色以浓绿色为主的乔木,雪松、广玉兰、栾树、千头椿等。 (5)遮蔽栽植。 对公路沿线各种影响视觉景观的物体宜栽植小乔木或者灌木进行遮蔽,如龙柏、珊瑚树、紫薇等;公路声屏障宜采用攀缘植物予以绿化和遮蔽。此时,植载可作为地方文化的展示平台,其植物色彩的选择内容可以根据需要确定。 图 攀援月季对栅栏内部的景观起了隔离遮蔽的作用 (6)标示栽植。 当沿线景观、地貌缺少变化,难以判断所经地点时,宜栽植有别于沿途植被的树木等, 形成明显的标志,预告设施位置。此种类型的植栽同样需要首先考虑它的诱目性及视认性。植物色彩选择需以环境色为底色, 配以与环境色有较大色度对比的植物。 (7)隔离栽植。 在公路用地边缘的隔离栅内侧,宜栽植刺柏、龙柏等常绿灌木及攀援植物,防止人或动物进入。这类植物应选择介于道路色彩与环境色的中间作为底色,以便协调道路及环境。同时,可配以其他色彩来造景。 4.总结 我国在结合颜色视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道路景观色彩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加之色彩的心理生理作用又因人而异,对美化环境和交通安全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还很难量化,这为合理的色彩设计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结合基于颜色视觉理论以及园林植物色彩的应用,简单提出了几点景观道路植物的配色原则,但由于道路景观色彩设计涉及到景观学、交通心理学、交通安全学、植物学、色彩学等多门学科,有待于更深入的发掘和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