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汽车电梯的技术特点 |
范文 | 许林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乘用车的迅猛发展,汽车电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概括了当前汽车电梯应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在分析汽车电梯实际应用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电梯和乘用车两方面相关技术规范,提出了汽车电梯应具有的技术条件,以期促进我国汽车电梯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汽车电梯;乘用车;轿厢面积;电梯 1.前言 汽车电梯在GB7024-2008里称之为非商用汽车电梯(non-commercial vehicle lift),定义为“其轿厢适于运载小型乘客汽车的电梯”,在特种设备目录里属于货梯的一种。它在汽车4S店、维修车间和楼顶设停车场的大型商场、超市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现行的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中对于汽车电梯的安全应用条件和汽车电梯区别于其他电梯最明显的特征——轿厢都未做专门的规定。因此,研究我国现行的汽车分类标准和汽车电梯的使用特点,结合现有汽车电梯的设计、制造、安装标准和使用规范,最终设定汽车电梯安全运行的相关技术条件,更好的促进汽车电梯这一梯型的良性发展,已经成为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2.汽车电梯应用现状 数据统计表明,到2009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7600多万辆[1],乘用车保有量达4500万辆,在可预见的未来里,仍会保持20%以上的增速。这些车中,大部分乘用车都集中在城市,并随着城市扩张和立体化发展而变得拥堵,因此汽车电梯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目前在城市中广泛应用的汽车电梯主要有两种,一是液压电梯,它以安全可靠,设置方便等优点在低层建筑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其中,许多都有专门为汽车设计的轿厢,有些还选装了光电开门系统,较为适合汽车的使用。但是其价格较贵,安装要求高,目前液压汽车电梯安装量相对较少。二是常规的曳引式电梯,在我国城市中,汽车电梯保有量的大部分仍然是曳引式汽车电梯,这类电梯从曳引式货梯发展而来,以其技术成熟,造价低廉的优点,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 但是笔者在工作中也注意到,由于现行的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中,不论是曳引式还是液压式电梯,都没有设定专门针对汽车电梯的安全应用条件和标准,使这一梯型在发展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得不到纠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汽车电梯的健康发展。 第一类误区是,许多使用单位把货梯等同于汽车电梯,认为轿厢装得下汽车的货梯就是汽车电梯,为此常常选择安装大吨位的载货电梯。以某大型超市为例,使用单位在楼顶设置了停车场,但是却没有选用汽车电梯,而是安装了3台5吨载货电梯。这一现象比较普遍,暴露出的问题也比较多。首先,这未能考虑到汽车电梯整装整卸的应用特点,尽管有些货梯制造单位为响应使用单位标书采用了非标轿厢,加大了轿厢长宽比,适于停放汽车,但电梯依然只有两根主轨,在汽车驶入时,由于轿厢长宽比大,重力通过轿底向导轨传递的横向力矩很大,有时甚至在并未超载的情况下,也会造成导轨支架螺栓崩落,导轨脱位,轿厢大幅倾斜,这类事故在曳引式电梯中真实发生过。 其次,为载货而设计的轿厢内宽度大于开门宽度很多,轿厢有效面积大大超出实际需要,这就要求电梯各个系统都必须按比实际要求大的多的载重量来设计和安装;而且,电梯始终在轻载状态下运行,也不利于电梯曳引条件。 第三,非标轿厢的货梯在许多情况下不允许人员搭乘,但是在用作运送汽车时,车上乘员和载员常常随车搭乘电梯,这也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 第二类误区是,未能正确认识汽车电梯的服务对象,误以为汽车电梯就是什么车都能装。但是我国目前的电梯标准和规范中,没有商用汽车电梯的技术要求,即,目前的汽车电梯只应用于非商用汽车。但是目前许多汽车电梯轿厢都很大,足以驶入商用汽车。以某品牌轿车4S店安装的一台3层3站的汽车电梯为例,实测轿厢内尺寸长宽为3m×6m(不包括轿门关闭后门口的面积),载重量为4000kg,虽然依照国标每平米200kg载重量计算,该电梯并未超标。但是商用车的宽度不会超过2.5m[2],这样的轿厢不能防止满载的轻型卡车驶入。并且轿厢面积超标的前提条件“配有专职或兼职司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使用单位的口头承诺,很少能够做到。尤其是在一些电梯使用不频繁的场合,基本上都未配司机。这使汽车电梯在应用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 3.汽车电梯应用特点 研究汽车电梯的技术要求,首先要考虑其应用特点。 3.1汽车电梯第一个特点是乘载物整装整卸,电梯的荷载骤增骤减,轿厢受力不均匀。这与普通货梯乘载物重量逐渐加载或逐渐卸载的方式有很大不同。汽车电梯结构设计应能适应这一特点。 3.2汽车电梯第二个特点是适于载运汽车的轿厢。轿厢是汽车电梯定义中规定的使汽车电梯区别于其他电梯的唯一元素,这就决定了汽车电梯的轿厢内部尺寸应与乘用车外形相适应。根据新的经济型轿车界定标准(征求意见稿)[3]和《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4],各种乘用汽车设计车型外廓尺寸及重量是确定的。见表1:因此,汽车电梯轿厢尺寸也应是确定的。 4.汽车电梯技术条件 从保障人员、乘梯汽车和电梯本身安全的角度出发,结合汽车电梯以上应用特点和现有的相关电梯技术标准,汽车电梯的设计、制造、安装和检验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对于允许叉车进入轿厢的货梯,其井道和导向系统也应按汽车电梯的技术要求设计和安装) 4.1标志和符号 汽车电梯每层层门楼面地板上宜标明行驶方向;层门入口和轿厢内明显处,应用耐用材料制成长宽高限值标志和限载标志;字体高度不应小于10cm且要醒目。 4.2井道 4.2.1井道强度要求 汽车电梯井道结构应有足够的强度,不仅能承受普通电梯运行时具有的载荷,还要承受轿厢装卸载时所产生的载荷。对于曳引式电梯井道应满足GB7588-2003中相关规范要求,宜使用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井道,或者钢筋混凝土形成框架并以优质实心砖填充井道。对于液压式电梯,也宜采用混凝土结构井道,多缸侧置直顶式允许采用砖墙井道[5],但应满足下表要求。在实心砖井道壁上安装导轨支架,应使用穿墙螺栓和连续的钢夹板,钢夹板面积要能延伸到所有螺栓横切面圆心外80mm处,钢夹板上螺栓穿孔不应过大。螺栓应采用8.8级高强螺栓,直径不小于14mm,且应配装平垫片并采用弹性垫片或其他防松措施。详见表2: 4.2.2层门侧的井道壁与层门地坎应有足够的结合强度。 4.3导向 导轨及附件和接头应能承受电梯使用中被施加的各种载荷和力,而且应能够: (1)保证轿厢和对重的导向。 (2)为平衡汽车出入电梯时给轿厢施加的倾翻力矩,轿厢导向应不少于四根刚性的钢制实心导轨。导轨变形应限制在 一定范围内,确保: a.不应出现门的意外开锁; b.安全装置的动作不受影响; c.移动部件应不会与其他部件碰撞[6] 4.4轿厢 4.4.1轿厢入口和出口门边轿厢壁上应设有操纵面板,或其他操纵设施,其位置应可以使乘用车内司机不用离开汽车就可操纵电梯开门或关门。 4.4.2轿厢地板应采用防滑材料制成,并应设行车导向装置及停车线,使汽车在线内停放,降低汽车出入电梯时擦碰轿壁或冲撞轿门的可能性。 4.4.3轿厢面积:对于汽车电梯,为了防止不可排除的人员乘用汽车电梯可能发生的超载危险,比如,维修车间下班或超市商场人员疏散等情况,汽车梯轿厢面积应在依据相关标准和乘用车外廓尺寸的基础上,予以合理限制。 对于轿厢面积,曳引式电梯依据GB7588-2003,可以按200kg/m2标准和乘用车外廓尺寸设定;液压式电梯分为两种情况:额定载重4000kg以下的可以按200kg/m2标准和乘用车外廓尺寸设定,载重4000kg以上的可以按液压式货梯相关标准设定,额定载重量超过1600kg,每增加100kg,面积增加0.4m2。即下表中带*的液压式汽车电梯,此类汽车电梯也可以用做货梯。 对于轿厢尺寸,电梯轿厢宽度应不小于汽车宽度加500mm,高度不小于车高加100mm[4],长度不小于车长加1m左右。对于服务于固定车型的汽车电梯,如汽车生产厂或4S店,其轿厢尺寸和面积可小于上表数值。 综合以上数据和相关标准,得出表3: 4.4.4轿厢面积超标的电梯在安装完成投入使用前,还应用150%额定载荷作静载试验和安全钳试验。相应地,汽车电梯的功率、曳引条件、绳槽比压等均应符合相应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4.5超载和偏载保护 汽车电梯的称量装置不仅要能实现超载保护,还应能在轿厢偏载时正确反映电梯载重信息,使乘用者可以及时调整配载,改善电梯曳引条件。 汽车电梯轿厢较狭长,仍然像普通客梯一样,在轿底下梁上设置单个微动开关或重量传感器,当轿厢偏载时,就不能无法准确反映轿厢内荷载。对于曳引式汽车电梯、中心直顶式液压电梯,宜在轿底四角设置重量传感器或用其他方法反映偏载。 4.6汽车电梯层门出入口处通道应能满足一辆乘用车安全驶入和驶出电梯的需要,弯度和坡度应合理。并使司机在车内能看到电梯外不小于轿厢长度的行车通道。如果不能满足要求,应设置反射镜或监控器等设施。出入通道设置应符合JGJ100-1993《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中相关规定。 4.7汽车电梯应采取措施防止乘用车与非乘车人员共乘电梯引发危险 4.8曳引式汽车电梯其它技术规范应符合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规范》要求;液压汽车电梯其它技术规范应符合JG5071-1996《液压电梯》和GB21240-2008《液压电梯制造与安装规范》。 5.结论 在现代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为乘用汽车服务的汽车电梯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比较而言,曳引式汽车电梯从成熟的曳引式货梯技术发展而来,在现阶段基本能满足现代城市立体化发展的需求,但从长远来看,液压式汽车电梯布局方便而且节能环保,更能适应未来汽车电梯的发展趋势。现在加强汽车电梯技术条件的探索和研究,早日出台相关技术规范,将有助于促进这一梯种的健康发展,并使它为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做出有益的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 4.2.2层门侧的井道壁与层门地坎应有足够的结合强度。 4.3导向 导轨及附件和接头应能承受电梯使用中被施加的各种载荷和力,而且应能够: (1)保证轿厢和对重的导向。 (2)为平衡汽车出入电梯时给轿厢施加的倾翻力矩,轿厢导向应不少于四根刚性的钢制实心导轨。导轨变形应限制在 一定范围内,确保: a.不应出现门的意外开锁; b.安全装置的动作不受影响; c.移动部件应不会与其他部件碰撞[6] 4.4轿厢 4.4.1轿厢入口和出口门边轿厢壁上应设有操纵面板,或其他操纵设施,其位置应可以使乘用车内司机不用离开汽车就可操纵电梯开门或关门。 4.4.2轿厢地板应采用防滑材料制成,并应设行车导向装置及停车线,使汽车在线内停放,降低汽车出入电梯时擦碰轿壁或冲撞轿门的可能性。 4.4.3轿厢面积:对于汽车电梯,为了防止不可排除的人员乘用汽车电梯可能发生的超载危险,比如,维修车间下班或超市商场人员疏散等情况,汽车梯轿厢面积应在依据相关标准和乘用车外廓尺寸的基础上,予以合理限制。 对于轿厢面积,曳引式电梯依据GB7588-2003,可以按200kg/m2标准和乘用车外廓尺寸设定;液压式电梯分为两种情况:额定载重4000kg以下的可以按200kg/m2标准和乘用车外廓尺寸设定,载重4000kg以上的可以按液压式货梯相关标准设定,额定载重量超过1600kg,每增加100kg,面积增加0.4m2。即下表中带*的液压式汽车电梯,此类汽车电梯也可以用做货梯。 对于轿厢尺寸,电梯轿厢宽度应不小于汽车宽度加500mm,高度不小于车高加100mm[4],长度不小于车长加1m左右。对于服务于固定车型的汽车电梯,如汽车生产厂或4S店,其轿厢尺寸和面积可小于上表数值。 综合以上数据和相关标准,得出表3: 4.4.4轿厢面积超标的电梯在安装完成投入使用前,还应用150%额定载荷作静载试验和安全钳试验。相应地,汽车电梯的功率、曳引条件、绳槽比压等均应符合相应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4.5超载和偏载保护 汽车电梯的称量装置不仅要能实现超载保护,还应能在轿厢偏载时正确反映电梯载重信息,使乘用者可以及时调整配载,改善电梯曳引条件。 汽车电梯轿厢较狭长,仍然像普通客梯一样,在轿底下梁上设置单个微动开关或重量传感器,当轿厢偏载时,就不能无法准确反映轿厢内荷载。对于曳引式汽车电梯、中心直顶式液压电梯,宜在轿底四角设置重量传感器或用其他方法反映偏载。 4.6汽车电梯层门出入口处通道应能满足一辆乘用车安全驶入和驶出电梯的需要,弯度和坡度应合理。并使司机在车内能看到电梯外不小于轿厢长度的行车通道。如果不能满足要求,应设置反射镜或监控器等设施。出入通道设置应符合JGJ100-1993《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中相关规定。 4.7汽车电梯应采取措施防止乘用车与非乘车人员共乘电梯引发危险 4.8曳引式汽车电梯其它技术规范应符合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规范》要求;液压汽车电梯其它技术规范应符合JG5071-1996《液压电梯》和GB21240-2008《液压电梯制造与安装规范》。 5.结论 在现代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为乘用汽车服务的汽车电梯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比较而言,曳引式汽车电梯从成熟的曳引式货梯技术发展而来,在现阶段基本能满足现代城市立体化发展的需求,但从长远来看,液压式汽车电梯布局方便而且节能环保,更能适应未来汽车电梯的发展趋势。现在加强汽车电梯技术条件的探索和研究,早日出台相关技术规范,将有助于促进这一梯种的健康发展,并使它为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做出有益的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 4.2.2层门侧的井道壁与层门地坎应有足够的结合强度。 4.3导向 导轨及附件和接头应能承受电梯使用中被施加的各种载荷和力,而且应能够: (1)保证轿厢和对重的导向。 (2)为平衡汽车出入电梯时给轿厢施加的倾翻力矩,轿厢导向应不少于四根刚性的钢制实心导轨。导轨变形应限制在 一定范围内,确保: a.不应出现门的意外开锁; b.安全装置的动作不受影响; c.移动部件应不会与其他部件碰撞[6] 4.4轿厢 4.4.1轿厢入口和出口门边轿厢壁上应设有操纵面板,或其他操纵设施,其位置应可以使乘用车内司机不用离开汽车就可操纵电梯开门或关门。 4.4.2轿厢地板应采用防滑材料制成,并应设行车导向装置及停车线,使汽车在线内停放,降低汽车出入电梯时擦碰轿壁或冲撞轿门的可能性。 4.4.3轿厢面积:对于汽车电梯,为了防止不可排除的人员乘用汽车电梯可能发生的超载危险,比如,维修车间下班或超市商场人员疏散等情况,汽车梯轿厢面积应在依据相关标准和乘用车外廓尺寸的基础上,予以合理限制。 对于轿厢面积,曳引式电梯依据GB7588-2003,可以按200kg/m2标准和乘用车外廓尺寸设定;液压式电梯分为两种情况:额定载重4000kg以下的可以按200kg/m2标准和乘用车外廓尺寸设定,载重4000kg以上的可以按液压式货梯相关标准设定,额定载重量超过1600kg,每增加100kg,面积增加0.4m2。即下表中带*的液压式汽车电梯,此类汽车电梯也可以用做货梯。 对于轿厢尺寸,电梯轿厢宽度应不小于汽车宽度加500mm,高度不小于车高加100mm[4],长度不小于车长加1m左右。对于服务于固定车型的汽车电梯,如汽车生产厂或4S店,其轿厢尺寸和面积可小于上表数值。 综合以上数据和相关标准,得出表3: 4.4.4轿厢面积超标的电梯在安装完成投入使用前,还应用150%额定载荷作静载试验和安全钳试验。相应地,汽车电梯的功率、曳引条件、绳槽比压等均应符合相应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4.5超载和偏载保护 汽车电梯的称量装置不仅要能实现超载保护,还应能在轿厢偏载时正确反映电梯载重信息,使乘用者可以及时调整配载,改善电梯曳引条件。 汽车电梯轿厢较狭长,仍然像普通客梯一样,在轿底下梁上设置单个微动开关或重量传感器,当轿厢偏载时,就不能无法准确反映轿厢内荷载。对于曳引式汽车电梯、中心直顶式液压电梯,宜在轿底四角设置重量传感器或用其他方法反映偏载。 4.6汽车电梯层门出入口处通道应能满足一辆乘用车安全驶入和驶出电梯的需要,弯度和坡度应合理。并使司机在车内能看到电梯外不小于轿厢长度的行车通道。如果不能满足要求,应设置反射镜或监控器等设施。出入通道设置应符合JGJ100-1993《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中相关规定。 4.7汽车电梯应采取措施防止乘用车与非乘车人员共乘电梯引发危险 4.8曳引式汽车电梯其它技术规范应符合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规范》要求;液压汽车电梯其它技术规范应符合JG5071-1996《液压电梯》和GB21240-2008《液压电梯制造与安装规范》。 5.结论 在现代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为乘用汽车服务的汽车电梯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比较而言,曳引式汽车电梯从成熟的曳引式货梯技术发展而来,在现阶段基本能满足现代城市立体化发展的需求,但从长远来看,液压式汽车电梯布局方便而且节能环保,更能适应未来汽车电梯的发展趋势。现在加强汽车电梯技术条件的探索和研究,早日出台相关技术规范,将有助于促进这一梯种的健康发展,并使它为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做出有益的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